粤曲《六姑娘》:守正创新中的情与声

2024-09-29 00:00:00王秋声
曲艺 2024年9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坚持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打造文艺精品、培养文艺人才,在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大赛(临平赛区)中,粤曲《六姑娘》的主演钟杏沂荣获(临平赛区)新人奖提名,并作为赛区优秀节目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汇报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走进临平专场演出。

粤曲《六姑娘》,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关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地方特色,紧扣时代脉搏,选取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一个粤曲节目。该作品由梧州市委宣传部、梧州市文联联合打造,主创团队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梧州六堡茶故事,进行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的守正创新,是一次非常难能可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梧州实践”。

一、文本是作品的灵魂,好的文本能充分反映出作品具有的时代思想的高度、人物内涵的深度、生活体验的广度和舞台呈现的精彩度。粤曲《六姑娘》在文本上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它将粤曲、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犹如两颗明珠交相辉映,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这种非遗之间的融合与创新,不仅赋予了粤曲新时代特色,也为梧州六堡茶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舞台,是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在题材选取方面,故事围绕着一个梧州六堡茶世家展开,父亲一心希望女儿能够留在家里传承六堡茶的制作技艺,将家族的传统发扬光大;而女儿则怀揣着外出读大学、追求更广阔天地的梦想。这种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以及代际之间的理念碰撞,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家族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与抉择,为故事增添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观众在为人物命运揪心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人物塑造方面,《六姑娘》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之处。主演钟杏沂一人分饰3个角色,分别是渴望外出求学的六姑娘、守山茶艺人石伯和故事说书人。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在表演和叙述之间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更为文本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其中,六姑娘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她既对家族传承的六堡茶技艺心怀敬意和热爱,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情感,让青年演员、演奏者和观众都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同时,在紧凑的剧情发展中3个角色不断转换,这种表演方式不仅考验了演员的真功夫,也为故事的叙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主演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自如,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故事空间,感受到了不同角色的情感冲击和思想碰撞。

在语言表达方面,《六姑娘》充分发挥了粤曲的特色。唱词和对白不仅真挚朴实,富有韵律感,比如,“培养你做茶人第三代,就是对你最深的爱”“复兴茶船古道,你是阿爸的骄傲”等,以直白、诚恳的方式抒发情感,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最能打动人心,而且还反映出很强感染力和感召力;比如,“六堡茶的传承,不只是我们家族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片土地的灵魂”“人生往往在选择之间,而传承不仅仅是保守的坚持,更应是创新的勇气”,通过“不只是(不仅仅)……更是(更应是)……”句式形成鲜明对比,递进地强调六堡茶传承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真正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勇敢地引入新的元素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这些金句,成为了剧情发展或人物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引导故事走向更高层次的思考,也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文化启示。

这样的文本创新,既保留了粤曲传统故事中注重情感表达和谆谆教诲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使粤曲《六姑娘》在传承经典旋律的同时,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好的文本对导演、演员、作曲和编曲都具有强大的激发和助推作用,一个好文本能让全体主创人员把自己的最佳潜力和最佳水准展现出来,进而成就一众人才和一部经典之作。粤曲《六姑娘》将故事与文化相结合的文本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粤曲的内容,也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让粤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文化与传递情感的桥梁。

二、粤韵芳华,清辞丽曲,粤曲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众的情感记忆,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婉转的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形式,成为我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浓陈醇,茶香满城,梧州六堡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黑茶,通过“茶船古道”销至海外,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代表性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姑娘》以粤曲的形式讲述梧州六堡茶的故事,以“非遗”传唱“非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是对岭南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和弘扬。

表演过程中,广西新兴青年、梧州粤剧非遗传承人钟杏沂的技艺令人赞叹。她充分发挥粤曲唱腔的丰富性与细腻性,巧妙地运用子喉和平喉两种唱腔,并通过细腻的眼神、丰富的表情和精准的动作,短时间内来回角色转换,迅速且鲜明地展示3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如何避免角色之间的混淆和模糊,如何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些对演员的理解和表演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在情感表达的关键场景,如何将不同人物内心的忧虑、喜悦和挣扎展现得入木三分,确实极具挑战性。

钟杏沂是一位“九〇后”梧州粤剧人,出身梨园世家,外婆是粤剧表演艺术家潘楚华,母亲李红鸣、小姨李虹陶、弟弟彭浩也从事相关工作。钟杏沂从小就生活在粤剧文化圈子里,受长辈影响,很小就会唱粤曲。12岁时,考入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州红豆粤剧团工作。2017年,钟杏沂返回梧州,致力于粤剧文化的传承工作。近年来,钟杏沂先后代表梧州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曲艺展演比赛,表演出色获奖不断。她也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教学形式,让更多孩子喜欢粤剧。她不仅在传统的舞台上展现粤曲的魅力,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平台进行宣传。在网络世界里,她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展示粤曲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片段,而且积极尝试将粤曲小调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演绎,为粤曲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她已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共发布作品191个,拥有近10万粉丝,视频总阅读量达2573万次,其中单个视频点击量最高达351.2万次,让越来越多的网民领略粤曲的独特韵味,也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诚然,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粤曲《六姑娘》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通过创新的方式,将粤曲和六堡茶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元素有机融合,相互辉映,共同发展。粤曲《六姑娘》的创作和演出也为培养新一代的梧州粤曲人才和六堡茶文化传承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机会,更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传统的粤曲音乐,有着丰富的曲牌、板式和唱腔,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在保持粤曲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吸引更多现代年轻人关注,并引起共情共鸣,的确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粤曲《六姑娘》在音乐方面的创新,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在梧州粤曲专家罗国良老师的带领下,梧州青年一辈的作曲、编曲人员守正创新、协同发力、配合默契,让音乐既保留了粤曲传统音乐的精髓,如婉转悠扬的旋律、细腻丰富的唱腔,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通过对节奏的灵活把握和乐器的精心编排,使古老的粤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在旋律的选取上,巧妙地融入经典旋律元素如粤剧红线女成名曲《红烛泪》、富有激情和力量的歌舞剧《小刀会》中的舞蹈音乐、曲风柔约而甜美的粤语歌曲《双星情歌》,以及有机嫁接梧州地区独特的水上民歌风味……这种多样音乐风格的有机融合既是对传统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现代审美的探索,更充分体现了粤曲音乐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气势和氛围。

通过调整节奏、改变旋律走向、运用新的和声等手法,传统的粤曲音乐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现代音乐的色彩和张力。这样的创新尝试,与传统伴奏形式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吸引更多观众对粤曲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喜爱这种带有新元素的表演形式。它让粤曲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在配器方面,除了传统的粤曲乐器,还加入了一些现代乐器,如交响乐的弦乐组、电子琴和竖琴等,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力求做到音乐与剧情的完美契合,共同编织一个既传统又不失时代感的艺术梦境,为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这种音乐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探索。它让粤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粤曲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粤曲《六姑娘》以其守正创新的精神、以情带声的表演和对文化传承的时代担当,力求成为一部对内提升先进文化凝聚力、对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优秀文艺作品。它在冲击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道路上,不仅展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还让我们看到了梧州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坚守、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更看到了民族记忆的延续和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粤曲《六姑娘》这样的作品在这片红土地上涌现,推动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根基贡献梧州力量。

(作者:梧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