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爱,前些天,我购买了国家一级编剧、曲艺评论家孙立生先生的两本书,一本是由马季先生题写书名的《孙立生曲艺作品文集》,另一本是《投向湖面的石子—一个曲艺人的思考与发现》。我读过后,心情难以平静,好像有话要说,几经思考,总结出情理、朴拙、生动、真诚几个字,当然这不足以概括他作品的全部韵味,他的作品还具有幽默诙谐、思辨色彩、潜移默化等特点,很难一言蔽之。
情理——水乳交融成一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理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为上乘之作。一向认为,评论难写,有见地、情理融合的评论,更难写。而在孙立生先生的曲艺评论中,无不凸显了情理这一色彩,且张合有度、并不生硬,杂糅其中,高度融合。这在他设置的文章标题中,可见一斑。《“为什么”?》中,他设置了5个部分,看《史记》、看诗话、看“画论”、看“剧作家”、看“学者”,格式统一,形式完整,带有音律美感,交代的内容见情见理,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曲艺艺术的3个特征中,作者总结出:好曲艺一定是“独特的发现”,好曲艺一定是“奇妙的再现”,好曲艺一定是“技巧的隐现”。总结到位,合情合理,论述客观,论点独到,论据充分,言简意赅,令人叹服,发人深思。他总结的从事曲艺的3种素养:“安贫乐道”最重要,“文化自觉”最紧要,“融会贯通”最需要。逐一展开,详加论述,有情味,有道理,言之有物,让人愿看、想看、爱看、耐读。他引用唐爱国的话,“应该是‘三唐’—还有你,你是‘糖尿病’”。用诙谐、幽默、机智、轻松的“逗趣”语言,道出了生活和艺术的真实,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缺少自觉 难有作为—对曲艺现状的自省与批评》一文中,他列出相互对称的标题:不缺热闹,缺少热爱;不缺新奇,缺少新作;不缺理智,缺少理想;不缺灵气,缺少灵魂;不缺传人,缺少传承;不缺票子,缺少票房;不缺笑星,缺少笑声;不缺导师,缺少导向。思考深刻,合情合理,问题提得犀利、尖锐、刻骨。如果没有对曲艺的热爱和执着,如果没有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深入思考,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断然提不出这些切实而敏感的问题来的。文中还列举了侯宝林、骆玉笙、马三立、马季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曲艺家的往事,给人启示与启发。
《马季,究竟谁是谁的弟子?》,写得颇见作者性情,客观、公正,立场分明。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艺术活动只是艺术形式发展的过程和载体”,马季先生“一生只吃一碗饭(相声)”的语录,附在耳边说:“我都七十的人了,不想与年轻人结怨,况且相声的明天真的靠这些徒弟和学生们。再说,人家有些改革不见得就真是我原本认为的糟蹋相声,不成功改过来就是嘛……”这些事实,这样的对话与表白,谁能说没有情分和道理在里面,马季先生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朴拙——巧中藏拙重“点睛”。巧中藏拙,返璞归真,朴实见真情,朴拙并非贬义词。孙立生先生的曲艺作品中,往往透着聪敏、机智、雅致的“朴拙”,惟其如此,才彰显出他睿智和高雅。他的《听人说,听他说,听我说……—孙镇业先生二三事》《“逗”与“斗”的辩证法—山东“曲艺式新闻”中的再发现》是这样,《抱诚守真 抑恶扬善—从“说书唱戏劝人方”的曲艺美学传统谈起》……同样如此。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李鸿民先生是我远房大伯,一次,李鸿民先生跟我谈话时说:“山东那个孙立生,他为我写的那个东西不错。”这篇评论我也看过,感觉的确不错。在李鸿民先生去世后,我准备为他出一本纪念文集—《永远的快书人》,马上想到他曾说过的孙立生先生。辗转讨来电子稿,作为代序收入其中。这篇评论确切说,是写李鸿民先生热衷从事曲艺艺术的事情,但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每个章节的几个巧中藏拙、耐人寻味、颇具深意的故事,引出叙述的事实,进而铺展开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写了3个部分:靠感念,心有定力;靠观念,行有动力;靠信念,人有耐力。看得出,为构思这篇作品,他是下了功夫、花费了大力气的。孙立生先生的聪明,就在于他的藏拙,“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他似乎在无意中漫不经心地叙述着故事,但却在暗暗积蓄力量,为后面寻求更好的铺垫,着力寻找那个“点睛”的“爆发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是用大智慧的思想在写作、在表达。他的文章,自有一种朴拙的内在力量和吸引力。
《为时代铸造一把“曲艺大壶”》中,孙立生先生看完演出方知失误,感到“它是曲艺的喜剧,也是喜剧的曲艺;演员演得很曲艺,观众看得亦喜剧”,进而总结出:这是谁家一把“壶”?这是谁泡的“茶”?这把“壶”里都装了些啥?得出结论是:这把“壶”里装进了热情,这把“壶”里装进了冷静,这把“壶”里装进了创新,这把“壶”里装进了诗意。朴拙中足见其思考,朴拙中可见深邃,靠朴拙完成了一篇相当co980nxsi1iPBWP+cMewK+1/PacPbZLnPqvegiTtrHQ=不错的曲艺评论。
生动—雅俗共赏多才情。曲艺作品需要夸张、风趣、幽默、生动,演出的人物活灵活现,演谁像谁不是谁。曲艺评论也需要生动活泼,真切感人。曲艺评论的写作,必须牢牢掌握曲艺这个“原型”,客观把握和精准评论,不可脱离“原型”妄加评判,必须把握受众心理,尊重“原著”。写好曲艺评论,需要作者具备多方面知识,应了曲艺那句行话:“曲艺家的肚—杂货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孙立生先生热爱曲艺艺术,是从骨子里热爱的。他多年潜心研究,躬身实践,能编、会演、善评,多有精品力作,曾获多种荣誉。他撰写的曲艺评论,接地气,生动活泼,让人称道。他往往在不经意叙述间,引用或插入一个“插科打诨”的“笑料”,打破沉闷的叙述,缓和读者的神经,进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逗你玩儿”需要智慧—对相声现状的反思》一文中,他写到:用真情拥抱相声,用智慧演绎相声,用文化提升相声,用机制激励相声。最后得出“应该是一个用智慧让老百姓开心,甘于用泪水、汗水为老百姓酿造快乐的平民艺术家。”
孙立生先生认为,曲艺在曲艺家心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曲艺艺术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质。一次,他和孙镇业、刘延广,还有一位知名演员去山东一个地市级做曲艺大赛评委。当地领导是位追星族,目光始终盯着那位演员。这事情原本为一个经历,一个严肃的“笑话”,被孙立生先生写进文章,显得十分生动有趣。孙立生先生曾说过:“这篇文章,我整整琢磨了半个月才动笔。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耐琢磨,艺术更经得起琢磨。”在每日的琢磨中,他琢磨出了精品。
真诚—喜怒忧思吐心声。如果说曲艺是开心的“钥匙”,那么,真诚就是触动读者神经的“强心剂”。作者唯用真心、真感受、真感情,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曲艺评论同样如此,唯其“真”,才难能可贵;唯有“诚”,才打动人心。孙立生先生的真诚,源于他骨子里的“善”,源于他对人间烟火的热诚和“大爱”,丝丝缕缕总关情。反映到作品中,自然感情炽热、饱满,无论交代、叙述还是议论,均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他的爱憎、他的思考,他的担忧,无不体现在字里行间。
《“好曲艺”有标准》《比天津,济南相声缺少了什么?》《刍议:民族曲艺的与时俱进》《传承发展“本”为本—由曲艺现状谈曲艺传统》……所有这些,无不让他焦心、忧虑,寝食难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艺术家不可能医治百病,但他可以根据自己发现和独到思考,尽最大努力为曲艺界“号脉开药方”。其所作所为,让人感动,自然体现着他的真诚。
前些天,我看到孙立生先生发在朋友圈里一条微信:“对‘顾问’一类的虚衔儿,我登台接受了10个以上,没有应邀做过与之相关的任何实事。”我感到他这样说,别人看到会不高兴,便私下劝说他。他回复我:“我高兴就行—我自己快乐就好,到了70了还活在别人评价中更可怜、可悲……”这就是孙立生先生!
总之,孙立生先生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曲艺家。他和弟子任健合著的《中国曲艺的“四梁八柱”》,我仍在学习中。以上是我对孙立生先生著作的体会,挂一漏万,多有错谬之处,恳请大家批评赐教。
(作者: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