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其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说唱”叙述的艺术特征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曲艺的发展历程成果颇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了推动曲艺繁荣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何“创新”,怎样“创造”,这是曲艺工作者们在进行艺术创演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学者曾指出:“遇有‘改革创新’,就会跨界跑偏,‘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等偏离曲艺本体的创演倾向因而时有出现”。①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曲艺传播面临着创新与转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本文将从曲艺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曲艺传播的多维度研究范畴,分析现代曲艺传播的创新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转化应用路径,旨在为曲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在当代文化研究中,曲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其传播机制的探讨尤显重要。曲艺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首先,曲艺的概念及艺术特征是研究的基础。曲艺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口头表演,结合语言、音乐和肢体表达,以叙述和演绎的方式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故事。其艺术特征包括口头性、即兴性、表演性和互动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观众参与感。其次,关于曲艺传播的定义及内涵,曲艺传播可被视为将曲艺作品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内容的创作与编排、传播渠道的选择、受众反馈的收集等多个环节,强调艺术作品在文化认同与传播效果方面的重要性。曲艺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使得地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传播与欣赏。最后,曲艺传播研究的范畴及其现代性应用研究的维度为深入理解曲艺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应关注传统媒介对曲艺传播的影响,以及新兴媒介在现代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尤其是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为曲艺传播带来的新机遇。此外,受众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探索也是曲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将为优化曲艺创作与传播策略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曲艺传播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曲艺学视域下的曲艺传播研究不仅涵盖了对艺术的本体和文化现象的分析,还应该涉及传播渠道、受众需求与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多维度去探索和理解曲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
当下,曲艺传播展现出多样化的传播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艺术本体性与他者性、艺术公共性与客观性,以及艺术社会性与交互性3个方面进行综合认识。首先,曲艺的艺术本体性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创作者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吸收其他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曲艺的表现力,使其更能适应现代消费文化,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其次,曲艺的艺术公共性与客观性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媒体平台,曲艺深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普及率的同时,促使创作者更关注观众的需求与反馈,增强了作品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曲艺的艺术社会性与交互性在数字化时代进一步扩展。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使观众不仅是被动接受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即时互动的强交互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形成了动态的艺术生态。因此,曲艺的现代传播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形式,也有效拓展了其公共性和社会性,推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语言创新发展的未来性或现代化。
(一)曲艺传播的艺术本体性与他者性
曲艺传播的艺术本体性与他者性是理解其当代发展的重要维度。艺术本体性强调曲艺所独有的艺术特征、审美取向和文化价值,体现了其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独特性。例如,相声以其机智幽默、语言技巧和丰富的生活题材而著称;京韵大鼓则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激昂的叙事形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评书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与道具表演,为听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体验。在保留这些曲种的传统特征的同时,曲艺也表现出明显的他者性,即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现代曲艺创作中,艺术家们借鉴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以及其他文化元素,为传统曲艺注入新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丰富了曲艺的表现层次,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多样性。这种本体性与他者性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曲艺的文化根基,也推动了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
(二)曲艺传播的艺术公共性与客观性
曲艺传播的艺术公共性与客观性是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发展的重要特征。艺术公共性指曲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度和参与性,使曲艺不仅服务于特定的文化精英,而是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例如,相声、快板、评书等曲种通过在社区活动、文化节和网络平台上的演出,吸引了各个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共鸣。而艺术的客观性则体现在曲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常常以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揭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无论是京韵大鼓的豪放叙事,还是苏州弹词的细腻情感,均表现出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通过多元的传播渠道,曲艺能够更有效地与公众发生连接,使观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参与者。例如,在网络时代,许多曲艺表演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迅速传播,观众可以及时发表评论和反馈,增强了表演的互动性与公共性。因此,曲艺的艺术公共性与客观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适应演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三)曲艺传播的艺术社会性与交互性
曲艺传播的艺术社会性与交互性是其在当代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特征,反映了曲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挥作用。艺术社会性强调曲艺作品在传递文化、反映社会现实和促进社会认同方面的功能,比如相声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百态和人性弱点,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此外,曲艺如评书和快板,以其直观生动的叙述风格,深入描绘社会生活,贴近大众,使得这一形式在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交互性在数字化时代愈发突显。现代曲艺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等平台,让观众不仅是被动听众,更成为积极参与者。例如,观众可以在直播中实时评论,与表演者互动,甚至影响表演内容。这种形式的交互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曲艺与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具体如陕北说书等曲种,在新兴媒体上不仅继续发挥传统魅力,同时通过观众的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不断创新和发展。整体而言,曲艺传播的艺术社会性与交互性为其在当代社会的认可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曲艺传播的创新转化应用路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平台、在线直播和社交媒体,曲艺能够迅速拓展其受众群体,使得优秀的曲艺作品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触及到年轻观众。其次,通过跨界合作,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曲艺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表现手法,还提升了整体艺术感染力,例如将传统曲艺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新颖的演出形式。再者,借助社区文化活动、展览和校园演出等形式,鼓励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既实现了曲艺的传播,又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通过开展曲艺人才培训和创作扶持项目,推动本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创新转化应用路径为曲艺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其不仅保持艺术的传统价值,也与时俱进,适应当代文化需求。归纳路径构成三法:
(一)平衡——艺术本体的坚守与他者创作的自由
在曲艺的创新转化过程中,必须找到坚守艺术本体和自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曲艺的独特魅力源自于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创新时要尊重和保留这些基本要素;另一方面,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通过进行跨界合作,引入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可以为曲艺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保持其核心特征。
(二)贯通—传统艺道的承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曲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形式的重复,更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通过研究和探索传统艺道的精髓,将其与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贯通既可以增进观众对传统曲艺的理解与认同,也能吸引年轻观众,提高曲艺的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一些曲种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可以将陕北说书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例如,贰强的陕北说书直播的受众喜爱,《黑神话:悟空》与陕北说书的成功合作,均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现代娱乐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以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借助现代科技,曲艺能够更直观和生动地传递其艺术魅力,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嫁接—在地文化的交互与数字文化的应用
曲艺传播的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地方文化,通过嫁接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形成丰富多样的曲艺表现形式。同时,数字文化的应用为曲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地方曲艺,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这种文化交互,曲艺不仅能够传承地方特色,还能与全球文化进行对话,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
因此,曲艺传播的创新转化应用路径在于平衡艺术本体与创作自由的关系,贯通传统艺道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嫁接在地文化与数字文化的互动。通过这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曲艺能够在保护传统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曲艺传播创新转化应用的评价指向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强调对中华艺术精神的传承,要求在创新过程中保持曲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展现中华美学的深厚内涵,同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扩大传播范围。其次,关注曲本的本体艺术特征,保留传统的说唱叙述风格和表演形式,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社会相关性。最后,响应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通过多元传播渠道,特别是新媒体,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这些评价指向,曲艺能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和思考:
(一)对曲艺的中华艺术精神之传承
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曲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坚持中华艺术精神的延续与发扬。首先,曲艺应保持其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其次,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全貌,使曲艺作品更加完整地呈现这一精神。此外,新时代的曲艺传承还需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传播推广,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地扩大曲艺的受众范围,增强其影响力。
(二)对曲本的本体艺术特征之坚守
曲艺作为一种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口头语言”“说唱”“叙述”是圈定曲艺界限的三个关键词。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坚守这些特征,确保曲艺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规范和美学特质。例如,在评书或相声等传统曲艺的创新传播时,应注重保留其原有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传统。同时,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关注现实,用当代意识思考现实生活,并将个人感受升华为公众的感受,从而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只有在深刻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曲艺才能永葆其独特魅力。
(三)对民众所需的审美价值之提升
曲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自身的艺术要求,还要回应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曲艺需要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如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可以有效扩大曲艺的受众范围并提升影响力。此外,曲艺创作应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和多元的审美需求,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通过这种方式,曲艺不仅能够继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还能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光彩。
总之,曲艺传播创新转化应用的评价指向在于如何在坚守其本体特征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提升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评价不仅关注曲艺的传统根基,也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创新性,确保曲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曲艺的创新转化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创造性转化,曲艺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转变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上,更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升曲艺对新生代观众的吸引力。同时,创新性发展激励曲艺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寻求新的表达与传播方式。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创新曲艺的传播途径,推动其在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多元化传播,增强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曲艺的创新转化与发展不仅是保护与继承传统艺术的责任,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曲艺将朝着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力的方向不断前行,为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的力量。希望未来的曲艺能够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
注释:
①许莹:《曲艺创新不能偏离艺术本体—访全国政协委员吴文科》,《文艺报》2019年03月11日,第004版。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