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曲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也为曲艺文献的传继与延展工作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时代“双创”环境下,曲艺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曲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处理好文献的传继与延展关系,准确把握当代文化趋势与融合规律,加以改造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才能真正发挥曲艺文献的实践效用,实现其价值旨归。实现曲艺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社会实际,主动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挑战,积极阐释曲艺文献在辑录与整理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研究意义,深入挖掘符合当代社会的新内涵、新形式以及传播的新规律、新途径,使之成为新时代人民所接受、所认同的特色文化,进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曲艺是我国最具民族特点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形式①,而记载其衍变历程的文献史料,则集中反映了曲艺行当特有的技艺技巧、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轨范;是了解曲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关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曲艺文献资源包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是记录曲艺产生、成长、衍化的信息载体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曲艺文化规范、系统的传继提供了教育示范的样本,具有卓著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传承实践的实用价值。如此看来,重视曲艺文献的内容积聚,通过挖掘、保存和整理等显性化方式,有序做好“双创”工作的文化准备,将这些优质的文化遗产清晰地保护和继承下来,是新时代守住曲艺根脉当先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要建立曲艺学……其中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那就是要建立坚实的文献基础,包括目录、索引的编制,作品的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还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等。”②近年来,中国曲协重视曲艺文献的再整理和再发掘工作,先后出版《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等书籍,并将其纳入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从中国曲艺发展的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对曲艺文献进行观念、话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创造,编订曲艺文献教材,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培养曲艺思维,助力曲艺文化原生态地保存、重现、传播和继承,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传承同行,催生具有引导作用的曲艺理论体系建设。
开设曲艺文献学课程是衡量其“双创”价值的又一重要指标。曲艺文献教育对曲艺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文献“双创”的文化属性,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材编纂思路,以教学反哺教材,建立新的曲艺学科教育体系,以解决“双创”与“文献”衔接度较低的困境。为配合曲艺教材《评书表演艺术》的推广,辽宁科技大学率先制作曲艺公开课程——《中国评书艺术》,将曲艺文献学知识与当代曲艺基础理论有效融合。鉴于此,囿于曲艺包含的种类繁多,其文献构成也相对复杂,各地高校需及时捕捉和提炼文献教育实践创新的案例或模式,并依靠当地地缘优势,重新制定、整合教学内容,编纂“特色学科+地域文献”的精品教材,设计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普遍性的文化思想,融入优势学科,形成全新的知识脉络,来提升曲艺文献“双创”的课程建设能力。
曲艺文献的深度开发是提升我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是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是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的一项举措。强化曲艺内容建设,注重曲艺文化实践,把外力驱动下的被动发展转化为内生需求激励下的主动转变,不仅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传统曲艺“双创”的系统性建设。
曲艺文献有声读物作为数字阅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延伸的产物,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能,成为文献数字拓维和重构的常态,其实质在于突破传统的阅读理念,以延展自身生存空间。
有声出版更易适应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而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有声出版也相应引导着文字阅读的回归,并催生出一种新型“悦读”方式,拓展了曲艺文献的外延呈现,为“双创”提供了媒介化的实践路径,值得深入思考和着力转化。例如,由连丽如、梁彦整理出版的《评书三国演义》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其在书后还附有二维码,只需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便能跳转进入线上平台,收听现场评书的音频资源,让受众充分体味在场感。可见,高新科技应用与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不仅可以实现化静为动的活化呈现,以“一源多用”的方式持续叠加曲艺文献的附加值,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赋予传统纸质文献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形式。未来传统文献的“双创”仍应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持续探寻二者协同效应,提升有声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同步频率,以求实现纸声同步、纸声联动,为重塑文献出版产业链提供更多可能性。
有声文献作为出版物形式的一种,其本质在于传播知识、传承文明,针对部分文献有声化再生产能力较弱,晦涩内容不适于口语表达等问题,尤其要重视对文本内容的二次开发。比如由付爱民编著的评书文本《北宋盗马金枪传》、倪学明创作的新编评书《残唐飞虎传》等出版后,便有专业的曲艺艺人将其改编、录制成有声评书,于喜马拉雅App上连载发布。除上述个案外,还有海量的个体创作者也正在涌入文献有声表达的蓝海。有声语言依靠声音的情感表现力与艺术再现力,赋予了文献古籍极强的表现张力,增强了有声文献内容意义,让阅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曲艺文献的开发有着实际参照价值,对曲艺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创新与升级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虽然当前部分有声文献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还存在情感表达不当、感知力缺失等缺憾,导致有声文献的声音意义价值缩减,但瑕不掩瑜,秉承“双创”这一理念,探索曲艺有声文献高质量发展,终将成为数字传播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
受制作成本、生产周期等制约,职业艺人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海量曲艺文献有声化的需要。在AI技术的支持下,让有声出版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拟人化的技术声音广泛应用于有声读物和短视频作品,大批传统评书出版物采用AI语音技术实现纸质书籍的有声化,上架喜马拉雅、酷我音乐等平台,迅速铺开,占领市场,实现内容资源的再开发与传播变现。智能合成语音虽然具备“全天候生产、极速生产、低成本生产”三大优势,但也相应存在情感缺陷、音色同质化、生产版权等诸多问题。从发展前景看,AI语音的文字有声化对曲艺文献的创造性转化不容小觑,势必有更多的声音自媒体人进入有声文献的赛道。诚然,现阶段社会化生产的语音艺术性与审美价值较低,却为曲艺文献的有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支持,不失为一种可行路径。
从纸质文本到有声读物,从案头文字到声音存储,曲艺文献通过媒介生产复刻到现代文化产品中,借助新科技加速其创造性转化。面对有声出版发展的制约问题与智慧出版时代的新机遇,强化产业供给对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不懈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型数字产品,以壮大曲艺文献与有声业务相协同的新型出版业态。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以新兴技术、现代传媒为依托打造曲艺文献资源的传播矩阵,推动曲艺文献的创新表达,是“双创”视阈驱动下的应有之义。数字化时代,曲艺文献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传播和口耳相传,丰富生动的影像视频、沉浸式媒体等为其提供更多的传播机遇。采用“数字+创意+曲艺文献”的模式,以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等智慧数据技术为载体,对文献原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应用,为曲艺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蓬勃动力,为后续的陈列展览、文创开发、推广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人民群众对曲艺艺术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曲艺文献的接受程度都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等特征。针对上述情况,曲艺文献资源的传播与推广,势必要跳出单一的专业化、平面化的桎梏,向多元的大众化复合传播、立体传播方向转变,使其尽快“破壁”“破圈”。
一是以“赏屏”思维进一步改革曲艺文献的接受方式,形成“主流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体系和层次,发挥传播联动效应,增强其在民众中的辨识度、传播度和话语力度。即在互联网Web端、移动端设立曲艺文献的官方账号,在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B站、知乎等平台上开设个性化账号,实现原创内容一件签发、多个渠道同步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将曲艺文献分割、剪辑与包装,将其制作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作品,打通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传播壁垒,提升信息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构建相对全面立体的传播矩阵。
二是开设曲艺文献模块,搭建曲艺数字平台,其目的在于提升曲艺受众的接触频率,多维度地拓展曲艺文献的传播向度和广度。开发MOOC等形式的文献学线上课程,突破时空限制,加快普及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营造全民学习、精准学习曲艺文献的热潮,为曲艺艺术的传承提供可能性。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扩大中华曲艺的热度,增加话题流量,以经典文献为支撑,插入大量关于曲艺曲种、历史流变、场上技艺的专业知识,并适当做简要讲解,培养受众兴趣爱好,搭建更广阔的曲艺文献的立体传播体系。例如央视频App,打破传统传播观念,创造条件开辟“名家书场”专栏,其中“永流传—经典曲艺作品系列”汇集了大批珍贵的视频影像资料,实现对曲艺文化的有效推动,解决曲艺爱好者苦于找不到指导资料的难题,让曲艺文献得以回归到社会公共生活中,避免曲艺文化爱好者的流失情况出现。
三是纵深推进曲艺文献“线上+线下”的协同传播模式。线上构建数字类展馆,促使曲艺文献云展览类传播趋势形成,有效突破传统传播面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加快曲艺文献文化服务的线下建设速度,如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文博场所,甚至是影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展演场所增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利用全息影像、多点触控、巨幕投影等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还原曲艺历史事件、讲述曲艺艺人生平、模拟曲艺技艺技法,提升公众对曲艺文献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形成特色突出、互为补充的综合展示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保证地向社会传播真正、地道、典范的曲艺文献知识。
打造曲艺文献的智慧资源库,以便能为传统曲艺文化提供存储媒介,为曲艺艺术的研究、传承活动提供翔实、丰富的素材,是“两创”视阈下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阅读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曲艺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要乘风借势,尽早完成资源建设领域的跨界融合,尽快建立海量数据的曲艺文献收集反馈系统。
曲艺文献资料数据库是集文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管理于一体的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传统曲艺艺术文化特色数字资源的重要窗口,有利于用户了解和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各曲艺门类分成相应主题或板块,着手将文本曲本、照片图像、音视频文件等资料审核上传,利用大数据进行资料传输、数据挖掘、资源整合、内容重组和模拟示范,汇总成为比较完备的中华曲艺文献数据资源库。曲艺文献库还可与其他数据资源平台进行关联和连接,方便用户跨库检索,这有利于打破地域和学科界限,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促进学术交流,使其最终成为一个融文献资源整合、学术成果展示、智能分析检索、学术分享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多赢。
运用大数据计算挖掘文献资源背后的讯息,获取中华传统曲艺艺术的文化内涵,为曲艺文献的“双创”提供决策依据,这不仅是对传统曲艺传继和延展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确保曲艺文献在当代社会中持续保有活力的关键策略。大数据分析为曲艺文献“双创”提供全新的研究和开发方法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先进技术的辅助下,对海量而纷繁的用户数据进行系统化分类和总结,构建用户画像,分析用户的行为需求、阅读偏好、搜索习惯等,并通过互动和反馈来提高用户黏性,不断优化推荐算法,精准揭示曲艺文献的传播规律,反映公众的兴趣变化情况,以便于推送个性化的文献资源推荐服务,为之后形成更为合理、科学、迅捷、全面的文献反馈体系提供科学支持,从而更加符合“双创”工作长期化的宗旨。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曲艺文献收集与反馈是一种主动式保护,通过曲艺文献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对传统曲艺文化资源的保护效度,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载体且符合曲艺艺术规律的数据库,是曲艺文献协同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抢救、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中华曲艺文化的重要手段,为今后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研究提供有效路径,覆盖曲艺文献“双创”立意的实施。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语境下,曲艺文献的传继与延展是曲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培养民族情感、强化身份认同、铸牢文化意识的重要抓手,是展现中华文化生机与活力的基石。曲艺文献的“双创”应与时代同频,与当代共步,紧紧抓住文献资源变化的时代特色与趋向,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资源互补、融合发展的作用。数字化传播、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科技赋能驱动着曲艺文献“双创”不断融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曲艺文化的新业态将凭借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充沛的精神养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文系2023-202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京津冀评鼓书口述本整理研究”(项目审批号:HB23YS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苗怀明:《建构曲艺学学科的文献基础—从<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说起》,《曲艺》,2020年第12期,第61页。
②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吴新苗:《史料学与清代戏曲研究前沿》,《文学遗产》,2022年5月。
[2]孙书磊:《中国艺术研究院70年来戏曲文献整理研究述要》,《戏曲研究》,2021年3月。
[3]贾振鑫:《曲艺理论“双创”发展的新硕果—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曲艺》,2021年7月。
(作者: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