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与应对地下水污染

2024-09-29 00:00:00顿春波
科学之友 2024年9期

污染之因——探寻污染的根源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不只一种,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涉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其决定了地下水的流动与分布情况。人为因素则是引发地下水污染的主因,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其中又以工业污染最为突出。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重金属(如铅、汞)、石油产品(如石油化学品)等污染成分,皆容易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或渗漏,直接渗入到地下水层。

此外,我们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与有害物质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城市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中包含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与化学物质。再如,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在未进行科学处理的情况下,也容易残留在土壤当中,并逐渐渗透至地下水层。这些渗透至地下水层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往往十分缓慢,需要历经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方可被发现并治理。也正因如此,地下水污染问题不仅纷繁复杂,而且颇具治理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污染之径——地下水的变奏曲

地下水污染的扩散与传播途径多元复杂,这主要受地下水本身流速的缓慢性与地下水层结构的复杂性影响所致,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层后,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往往远超预估。

首先,地下水的流速大多较为缓慢,很多时候甚至以每年数厘米至数米的速度流动,使污染物在地下水层中的扩散速度也变得十分缓慢。地下水层的渗透性与孔隙结构也存在差异,导致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播路线也较为复杂,有时会跟随地下水流动的路线扩散,有时则会被限制在地下水层的某个区域难以移动。

其次,地下水层的深度与厚度存在不一致性,一些地下水层同上方的地表水相互贯通,污染物可以经由地下水流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当中。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实际污染范围,给这一范围内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带来恶劣影响,破坏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受地下水层本身的复杂性与净化难度大等特征的影响,一旦地下水遭受污染,其清理与恢复工作将成为一大难题。部分污染物甚至会在地下水层中滞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这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无疑是长期且深远的。

污染之害——威胁健康与生态

地下水污染给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显而易见的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直接且深远的。

一方面,一旦人们饮用了受污染的地下水,各种潜在的健康风险接踵而至,很多污染物质,诸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很容易引发长期性的健康问题。肝病、肾病、癌症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皆属于其中,给整个社区乃至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地下水本身是水生生物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涉及湖泊、河流、湿地等多处生态系统。如若这些生态系统被污染物侵袭,水中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将受到威胁,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影响不只是局限于水体内部,往往还会经由食物链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性。同时,地下水污染还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一旦地下水污染继续加剧,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将愈发减少。

防治之策——全力守护地下水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我们一定要施以行之有效的防范与应对之策。

一是要加大监测与管理力度,设置严谨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与管理机制,定期就地下水质量、污染源排放情况、周边生态变化等加以监测,以期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件,并作出快速响应。

二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要积极推广并引入前沿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工艺,降低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与排放量,例如,可以选用污染物较少的替代品、精简生产流程、减少废弃物的生成等。

三是要紧抓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组织、引领好节约用水、节能减排行动,依托多元措施,齐力守护地下水的纯净。

上述措施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的戮力同心,方能保护、管理好地下水资源,确保其长期性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社会实践表明,通过综合性的管理与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可以很好地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进而达到守护地下水纯净、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地下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宝藏,其隐匿于地壳深处,历经日复一日的岁月沉淀与过滤,最终集聚为清澈甘甜的清泉。地下水不仅滋养着农田、草原、森林,支撑着万物生灵的生长与繁衍,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扩张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给我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愈来愈多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及时意识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并施以有效措施紧抓严防,方能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地下水资源的纯净,守护生态安全与人体健康。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