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开放式静脉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随着静脉留置针渐渐被大家了解,许多医院都将其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重要工具。2015年,静脉留置针在北京儿童医院的输液中心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由于我所在的部门隶属门诊,所以经常接触的病人是不需要住院的,也就意味着如果患儿留针,需要家长进行看护。2023年11月我们科室的患儿进行留置针穿刺的达到2 000例/天,其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达到50%~60%。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大家对它褒贬不一。但是在小朋友眼中,静脉留置针仅仅是一个“小飞机”,是可以陪伴他们72小时的小伙伴!
“阿姨,我的血管不太好,您可以送我一个小飞机吗?这样我就不用每天都被扎了,嘻嘻。”这天我正在扎点滴,听完这句话我觉得有点懵?小飞机?是想要小礼物吗?但是我看着患儿手指的方向瞬间明白了,原来他是把留置针的塑料针座当成了“小飞机”啊!世界美好的根基是孩童。如丰子恺所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所以他们看见太阳便去追逐,看见受伤的鸟,便去为他们治疗,看见雄伟的狮子,便毫不吝情地赞叹。而静脉留置针便是他们眼中“雄伟的狮子”。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扎针痛苦的输液工具,是由不锈钢的针芯、软的外套管以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外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将留置针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从而进行输液治疗。在临床上,有很多患儿是抗拒打针的,所以当患儿需反复进行静脉注射时,可以选择在注射部位放置留置针,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缓解对静脉穿刺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因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感。总的来说,静脉留置针在医疗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操作层面来看,静脉留置针的置入需要有严格的消毒和专业的穿刺技术。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通常选择上肢的手背静脉、前臂静脉等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关节部位、有静脉瓣、受伤或感染的部位。成功置入后,使用透明敷贴固定,以便清晰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静脉留置针的置入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保护血管 患儿在生长发育期,静脉留置针可以很好地保护血管。静脉留置针的柔韧性比较好、对血管刺激小、很少发生导管打折与导管破损等现象,可以长时间留置。
减少穿刺次数 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为反复穿刺带来的血管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患儿精神上的痛苦,不会因为反复穿刺,对穿刺产生心理障碍。
方便婴幼儿以及儿童活动 3岁以内的患儿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家长对幼儿的看护时间,避免出现“鼓包”情况;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静脉留置针增加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可以适当地运动、写作业、吃饭等。
减少护士工作量 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在静脉穿刺方面的工作。降低护士穿刺操作的频率,使护士能够更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开展其他护理工作。
减少药物外渗 留置针的材质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固定在血管内,有效降低药物外渗导致组织损伤的风险。
便于随时给药 在治疗过程中,如需临时追加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留置针给药更为便捷。尤其在紧急抢救或大量输液时,能够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穿刺部位感染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或者在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细菌入侵,引发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静脉炎 由于留置针长时间刺激血管内壁,或者输入的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可能会引起静脉炎。患者会感到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疼痛、红肿,严重时可触及硬结。
导管堵塞 血液反流至导管内凝固、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药物后未充分冲管、患者肢体过度活动导致导管扭曲,都可能造成留置针导管堵塞。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穿刺技术不佳、导管脱出血管等会导致输入的液体渗漏到周围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
血栓形成 留置针在血管内可能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
皮下血肿 穿刺时刺破血管,导致血液淤积在皮下,形成血肿,表现为局部肿胀、青紫。
导管脱出 患者活动过度、固定不牢或者外力牵拉,可能使留置针导管脱出。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定期进行护理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留置针移位或脱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与进步,与之相伴的是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步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家对医学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进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设备以及充足的研究经费,为医学研究者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在探索生命奥秘、攻克疑难杂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法国医学家卡萨尼斯曾说:“人与动脉同寿。”血管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临床上可以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对血管的伤害。
作者单位|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