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局部脑组织因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血管堵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脑部血液系统突然被堵塞或短时间血流缓慢引起的脑组织供血不足、供氧不足,可引起局部梗死。血管突然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心源性血栓流入血液系统堵塞小血管均可引起局部梗死。血行缓慢,颈动脉或脑血管局部慢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狭窄,局部血管突发闭塞血栓导致血流中断以及休克、窒息、溺水等均可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从而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脑血管本身的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的急性脑供血不足。另一种是局部的脑血管没有明显的异常,移位的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对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静、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从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缺血。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都表现为脑缺血、脑细胞坏死。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溶解血栓的药物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后,及早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的程度,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溶栓主要是通过静点(即静脉滴注)能够溶解血栓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急性期恢复脑血流的重要措施。目前认为,在发病的4.5小时以内可以使用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在发病的6小时以内可以选择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面临的风险,确保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使用溶栓药物时,一定要仔细权衡风险和获益情况,要明确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果患者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或严重头部外伤史,伴有活动性出血、血小板计数低,则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脑卒中的治疗其实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原则上不能超过4.5小时。若在患者发病的4.5小时内通过rt-PA为其实施静脉溶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严重残疾和死亡的风险,同时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rt-PA可以将血栓溶解,要求是在出现疾病之后4.5小时内将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送入患者的体内。这种治疗方法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风险是会诱发严重的脑出血,发生率在1/15左右,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若在出现疾病的3小时之内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取得满意结果的人数为出现严重出血患者人数的10倍以上。
对于患者而言,这种治疗方法的潜在优点明显多于风险。患者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是否进行这一治疗。在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患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被送至医院,并确保在其出现疾病4.5小时内进行诊断、用药。如果患者能够更早被送至医院,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就会更好,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也会更低。
血管性水肿
在实施rt-PA治疗的患者中,有5%左右的人常常会发生口舌部分的血管性水肿,由于症状比较轻,持续时间短,通常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和治疗。
全身性出血
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静脉输注处渗出、瘀点及牙龈出血的情况,症状一般比较轻微,并不需要停止治疗。如果全身性出血症状比较严重,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出血等情况,则需要停止治疗。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属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颅内出血或脑水肿,可导致脑卒中损伤进一步加剧,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血流改善的效果。通过严格筛选溶栓适应证、给予神经保护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治疗再灌注损伤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溶栓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合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溶栓治疗能够为更多的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让他们尽快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作者单位|张前勇,扬州大学附属泰州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张继,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