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进入上下呼吸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使得呼吸运动不畅或完全中断,我们称之为“气道异物阻塞”。气道异物阻塞的发生率较高,以1~5岁儿童及老年人多见。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容易造成气道异物阻塞呢?
果冻
果冻,尤其是比较小的果冻,通常可以一口就吸进嘴里,如果吸不出来就会用力吸,用力过猛就容易把果冻吸进气管。在食用果冻时,建议用小勺子挖着吃,3岁以下幼儿不建议食用果冻。
坚果
坚果类的食物颗粒比较小,老人或小孩食用时一不小心就容易直接咽下去,这样很容易使食物进入气管,导致不良后果。
小巧圆形水果
小巧圆形水果,如龙眼、葡萄、樱桃等,食用时也容易卡进气管,建议切开去核后再给老人、孩子食用。
糖果
一些糖果不会很快融化,长时间含在嘴里容易不小心进入气管,所以我们在吃糖时要小心。在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家长给孩子吃糖,吃糖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好处。
如果我们发现有人突然不能说话、不能呼吸,面部口唇的颜色变得青紫,昏迷倒地,尤其是这个人在进餐时发生此类状况,我们就应该立刻想到,他很可能发生了气道异物阻塞。如果患者神志清楚,会感到极度痛苦,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手呈“V”字形紧贴在颈前的喉部,这个姿势在急诊医学领域中非常著名,被称为“海姆立克征象”。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是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在海姆立克急救法诞生之前,临床实践中存在大量由于食物、异物堵塞造成的呼吸道梗阻致死病例。那时,医生在急救时常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将手指伸入口腔咽喉取物的方法排除异物,这类方法不仅无效,而且容易使异物更加深入呼吸道。 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动物实验,亨利·海姆立克发明了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击异物的急救方法。1974年,他在《急诊医学》杂志发文介绍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这标志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问世。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将这个急救方法定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同的身体特点,海姆立克急救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操作方法。
一岁以下婴幼儿
用一只手固定患儿头部,将其面部朝下,保持头低脚高趴在急救人的膝盖上,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连续叩击患儿肩胛骨连线中点处5次。然后将患儿翻转成面部朝上,保持头低脚高,检查有无异物排出。如未发现异物,立即用中指和食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5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异物排出。
一岁以上孩子
急救人需要先保持弓步或者坐位,然后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膝盖位置。保持身体向前倾的状态,一只手握紧拳头,虎口紧贴在孩子的腹部位置,另一只手握住握紧拳头的手的手腕位置,然后加速反复向上施压,使腹腔压力得到提高,从而用气流冲击气道,便于异物排出。
成年人
站立位施救
施救者应上前询问:“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东西堵住了?我能帮你吗?”神志清楚的人会点头并同意施救。
施救者要站到患者背后,两只手臂环绕并抱住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者胸廓以下和脐以上的腹部。另一手抓拳,快速向上反复冲击压迫腹部,直到异物排出。
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不要挤压胸廓,用双手的力量挤压,不要用双臂的力量挤压。
坐位施救
如果患者处于坐位,施救者需弯下腰,采用和站立位完全相同的施救手法。
平卧位施救
施救者需使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头侧向一边并稍微后仰。施救者骑跨在其大腿外侧,一手掌根放在患者肚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放在定位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两手用力向上冲击腹部5次,冲击时动作要明显而有间隔。检查口腔,看异物是否已被冲出,检查有无心跳和呼吸,如无,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自己不小心被食物噎住,而周围又没有其他人,应该怎么办?一只手握拳,拳眼对准肚脐上方2厘米处,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有力、有节奏地反复冲击腹部,使异物排出气道。自救时也可以弯下腰,靠在固定的物体上,利用桌子边缘、椅子靠背等固定的较坚硬的物体反复冲击腹部,直至将异物排出。
急救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不要直接用手抠,不要直接拍背,那样会使异物往气管深处走,使阻塞更严重;不要给患者喂任何东西,想要用水将异物顺下去的做法是错误的;救回患者后,要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临床体征及意识变化,如果患者突然感到不适,应尽快拨打120;如果患者已经丧失意识,不要做海姆立克急救,而是尽快做心肺复苏。
作者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