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出现伤口,尤其是当皮肤或其他组织被破坏时,立刻会有一系列生理反应被触发。损伤部位血管壁上的细胞和血小板会立即感受到血液的流失。这些细胞会释放多种信号分子,激活及召集更多的血小板。为了减少血液的流失,伤口周围的血管会迅速收缩。这种反应是由神经反射和化学信号共同调控的。血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有助于减少流向伤口部位的血液,从而减缓出血速度。
当血管壁损伤时,裸露的胶原纤维和其他基质成分会暴露在外。这些物质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激活。被激活的血小板变得黏附力更强,能够迅速聚集在受损部位,并黏附在破损的血管壁上,形成一个临时的“止血塞”。这些血小板不仅通过物理方法封闭伤口,而且会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随后,纤维蛋白网状结构形成,将血小板和红细胞捕捉在一起,生成类似于快干胶的凝血块。这个过程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达到止血的目的。
在经历了初期的止血之后,增生阶段拉开序幕。此时,身体已经成功地控制住了初期的血液流失和感染威胁,各类修复细胞开始在伤口区域集结。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再生”和“修复”。
在增生阶段的早期,伤口处开始结痂。结痂是由纤维蛋白、血小板以及其他细胞碎片组成硬壳,它们共同保护伤口免受外部细菌侵袭和进一步的物理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层“壳”会逐渐变得坚硬和紧密。
皮下组织细胞在这一阶段开始快速增殖。这些细胞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伤口愈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为新生组织提供强度和结构支持。同时,角质形成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参与表皮和血管的再生。皮下组织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的大量分泌是伤口开始逐渐变小的原因。这些新生组织不断替代受损的组织,并填补缺口。随着新生组织的增多,伤口的面积也随之缩小。与此同时,胶原蛋白纤维的排列和重塑使得受损区域的组织逐渐恢复其弹性和强度。伤口从外观上看逐渐变小,内部组织也在重新生成。此阶段往往伴随着轻微的瘙痒感,这一现象表明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在再生和扩展。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涉及身体多个系统和多个阶段的协调运作。在所有阶段中,第三阶段尤为关键,该阶段通常在伤口形成后的第四天开始,并持续一段时间,根据伤口的深度和类型,该过程可能需要几天到几周不等。在此期间,身体会集中大量的资源和能量来修复受损的组织,从而恢复皮肤的完整性和功能。
第三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肉芽组织的生长。肉芽组织是一种新生的、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它的出现标志着伤口开始真正修复。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包括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血管和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这些蛋白质逐渐填补和支撑受损区域,为后续的伤口愈合奠定基础。在这个阶段,伤口处会有大量毛细血管新生,这一过程被称为“血管生长”或“血管生成”。新形成的毛细血管使得流向伤口区域的血液和营养物质增加,从而加速愈合过程。这些毛细血管不仅提供氧气和养分,还帮助清除损伤部位的废物和死细胞。
在伤口修复过程中,神经再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阶段,受损的神经细胞开始生长,以重建破损的神经网络。此时,受损区域逐渐恢复感觉和功能,但由于新生神经易受刺激,伤口周围可能会感到瘙痒。患者应避免用手抓挠伤口,可以通过轻微拍打或使用抗痒药物来缓解不适。
第四阶段是瘢痕的形成和成熟过程。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可能长达一年到两年。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而这些胶原纤维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紧密和有序。这一阶段新的胶原纤维不仅可以填充伤口,而且会逐渐形成一种牢固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瘢痕会逐渐变得平整和不那么明显。
这一过程包含了其他类型细胞的参与,例如肌纤维母细胞,它们通过收缩使得伤口面积缩小。在成熟过程中,瘢痕并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经历动态变化的过程。皮肤的颜色会逐步转为正常,这与血液供应和代谢活动的逐渐恢复有很大关系。瘢痕的质地也会有所改变,从开始的坚硬且隆起逐渐变得柔软和平整。
尽管大多数人都希望瘢痕能够快速消失,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不可强行加速。简而言之,伤口愈合的最后阶段——瘢痕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需要患者耐心等待。
以上便是伤口愈合的四个阶段,值得说明的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伤口经久不愈。伤口无小事,如若超出正常愈合周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的评估与帮助。
作者单位|上海市三林康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