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以其“能存会算”的自动化能力、“能看会听”的拟人化技术,全方位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教育思维发生着巨大变革,促使教育生态处在接二连三持续的解构与重构的变化之中。这场由技术“挑起”的赛跑“倒逼”着教育“紧追其踪”。然而,技术与教育的赛跑模式不仅会造成二者的对立与排斥,导致教育主体在智能技术的“泛滥”使用中全面迷失。教育发展与技术赛跑“关系构成”的实质,是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混乱,是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边界模糊,是技术使用中人文精神“离场”的表现。探索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最佳的结合方式,实现人机共生、互促互补,从而达成“双向促进”,充分发挥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合规、合法、合理应用,同时尽心、尽力、尽性开展人性化教育,才是未来技术社会办出“有温度的教育”的美好愿景。
关 键 词:技术社会;教育发展;负和博弈;人机共强;人文精神
引用格式:叶明.技术与教育从“赛跑”到相互“领跑”的图景展望[J].教学与管理,2024(27):22-27.
长期以来,人们借“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应对未来的世界”批评教育发展与现实生活、学生未来生活常常脱节。与此相反,人工智能迭代升级、迅猛发展的态势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奇和兴奋。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AI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学习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人们对技术“期待性”的青睐和对教育“萎靡性”的失落构成强烈反差,以至于技术和教育进入赛跑模式,最终导致了二者的互相排斥和挤压。走出赛跑模式的负和博弈,重新审视、反思赛跑模式的“关系构成”,促进技术与智能从“赛跑”到相互“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才是构建良好人机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负和博弈中智能技术与教育发展的“赛跑模式”
智能技术以迅猛的更新迭代速度和强大的力量全面渗透到人类生活之中。尽管人工智能不能全面代替人类智能,但是如果教育没有深刻反思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那么因此消彼长而发生的“技术主导人类生活”也绝非危言耸听。技术与教育的赛跑模式呈现出一种负和博弈的关系,即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跟进之间存在紧张的平衡。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对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教育系统需要迅速适应和整合新的知识体系,以培养适应未来技术需求的人才。在负和博弈的模式中,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更灵活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也扮演了调适和引导技术发展的角色。教育体系需要更早地介入,引导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培养学生对伦理、社会责任的认识,使其在运用技术时具备更强的社会意识,避免技术滥用或由此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博弈也存在挑战。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能超过教育改革的步伐,导致社会出现技术拖后和人才短缺的情况[2]。因此,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赛跑模式不是人机共强共生的双赢,由于其易于导致二者的对立与排斥,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
1.智能技术对教育主体的解构与“挤兑”
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主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智能教育渗透在教学、评估、资源共享等方方面面,其技术化、信息化、个性化、全球化等特点在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虽然这些新技术可以解决教育中的很多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教育主体的破坏和“挤兑”。首先,智能教育的广泛应用可能会扭曲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教师是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的中心,而智能教育通过高效的知识传输,还可以采用机器来评估和监测学习者的表现。由此,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可能越来越边缘化,他们的职位和社会地位也会受到威胁。然而,知识传输模式恰恰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探究和创新特质[3]。其次,智能教育也可能导致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增加儿童与学生不必要的压力,甚至是精神健康风险。与智能教育有关的数据,包括测试和评估,可能被视为效果直接可见的“标尺”,而非一份学习经历的记录。这样,学生将被排名和分数所影响,而学习经验的实际价值则可能被忽视。最后,智能技术的普及导致了教育来源的不同化。现代教育中由于新技术的介入和深入,学生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公开课、优质教育视频,或者海量的学习资源来获取知识,这将极大地降低传统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可能导致传统教育的逐渐边缘化[4]。与现代社会越来越紧密联结的智能技术,原本可以帮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发展优点,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教育主体易于陷入对智能技术的依赖,使得智能技术对教育主体的解构与“挤兑”风险加剧。
2.教育主体的“全面迷失”与自我找寻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体可能会面临“全面迷失”的风险,但也可以通过自我找寻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教育主体需要具备科技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具备自我调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注重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以应对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未来的教育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学习时间花费在在线学习平台和公开课上,这将促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主和独立,也更容易让学生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教师将面临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模式的转变,他们的角色也将转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发现和发展个人才能,并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更精确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面对这些变革,教育主体需要在观念和能力方面进行自我找寻。首先,需要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试图回到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中的目标和价值观,从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不仅仅考虑考试成绩,还注重人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其次,教育主体需要具备科技素养和批判性思维[5]。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素养不仅仅是一项必备技能,而且是一种基本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同时,批判性思维也越来越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对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和评估,以便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6]。最后,教育主体还需要具备自我调整和创新的能力。教育主体需要自我找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趋势和发展。此外,教育主体还需要思考智能技术使用中很多潜在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如隐私保护、算法偏见、数据安全等。
3.赛跑关系实质是人机互伤的负和博弈
技术和教育赛跑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逻辑是人类与机器的赛跑。人类和机器赛跑的病理根源是“技术至上”的技术崇拜和人文主义精神家园的缺失。在技术崇拜和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技术和教育的赛跑是没有赢家的负和博弈。智能技术本身无可厚非,人类创造工具、使用工具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生活的基本操作 [7]。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可能性,但它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构成了挑战。教育需要适应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必须保持其核心目标和价值观不变。如果人机之间存在着谁主导谁的根本矛盾,那么人机之间互伤的负和博弈就在所难免。在这场负和博弈中,无论是教师抑或是学生,都可能会更加依赖技术,忽视传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可能导致一种对于机械化知识获取的过度依赖,而缺失了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量。因此,教育主体需要在负和博弈中寻找平衡点。教育系统需要保持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坚守,同时灵活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多可能性。教育主体,特别是教师,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同时保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学生则需要在技术使用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注重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破解负和博弈这一难题的唯一出路,就是避开人机赛跑负和博弈的陷阱,用人类理性超越工具理性,保持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尊重。
二、教育发展与技术赛跑“关系构成”的哲学反思
技术与教育赛跑的负和博弈陷阱迫使人们从哲学层面深刻反省这种低质量的“关系构成”。人机主客体关系的澄明、智能技术使用边界的厘清、人类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全程在场”是走出技术与教育赛跑负和博弈的关键。应当看到,智能技术强大的、“毫无边界”的“类人性”功能在逻辑推理、表情交互、信息感知、认知决策,甚至情感体验、道德人格等各个方面随时可以“围困”“取代”人类的原本属性,从而使人类的自然智能在教育领域日渐处于“边缘化”“困境化”“次弱化”“替代化”的危机之中 [8]。因此,超越技术理性、高扬人类“主体”理性,是教育实践中摆脱智能技术“见智不见人”困境的重要法宝。
1.重新审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人类发明了智能技术、创造了智能机器,人类和智能技术之间的这种主客体关系是无法僭越的。重新审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需要考虑到人类和机器在互动和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客体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一方面对另一方进行控制或被控制,而是在交互中不断重构和重新定义。传统观念中,人类通常被视为主体,而机器被视为客体。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机器开始展现出智能和自主的特征,不再仅限于人类设定的程序和指令。这种发展使得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类不仅仅是机器的使用者和控制者,也可能成为机器学习和智能的对象,机器也不再仅仅是人类工具的被动接受者,而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首先,人类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机器的发展和进步。虽然人类创造了机器,但机器的智能和能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和设备功能。因此,我们需要尊重机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尽管机器可能具有强大的计算和执行能力,但人类拥有情感、创造力和道德观念等机器无法取代的特质。机器需要更多地依赖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以确保其运用能够符合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在这个新的主客体关系中,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愈发重要。人类可以利用机器的智能和计算能力来拓展自身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以人类的价值观和情感来引导和影响机器的发展。机器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满足人类的需求,并在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的功能。重新审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简单对立观念,思考两者在互动中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2.明确认识技术的规制性和人类的灵动性
智能技术在为人类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被赋予的条件和限度,在客观上也要求并预设着人类的教育活动,这就是程序算法的“规制性”体现。尽管算法化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问题。过于依赖算法可能会导致教育变得冷酷无情,缺乏人性化的温暖[9]。人类自主能力被物化或者异化之后,独立人格会渐渐遭受侵蚀,进而导致人们的主体地位式微。如果教育过多关注技术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把“立德树人”的使命托付给冷冰冰的智能机器,那么教育世界中的人类情怀、教育情怀都将被逐步弱化和消解,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将无处安放,或被“挤兑”出局[10] 。智能技术的规制性和人类的灵动性构成了一场复杂而动态的互动。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规制性也逐渐显现。这包括对数据隐私、算法公正性和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的担忧和监管需求。与此同时,人类的灵动性体现在其对技术的创新运用和适应性调整上。智能技术的规制性主要体现在对其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当行为的管控上。这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技术的合理、公正和安全使用。这种规制性的发展旨在防范潜在的滥用、偏见和侵犯隐私等问题,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然而,人类的灵动性则表现为对新技术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在智能技术规制的同时,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对能力,不断寻找并适应技术的新用途。这种灵动性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智能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在规制性和灵动性的互动中,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过度的规制可能抑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限制其潜在的益处。相反,过度的灵动性可能导致技术滥用和不当行为的增加,危及社会稳定。因此,社会需要建立灵活而有效的规制框架,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鼓励技术的良性发展。这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演进,及时调整规制策略,并强调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价值观 [11]。
3.辨别厘清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边界
智能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且在教育领域的前景十分广阔。在教育应用中,辨别和厘清智能技术的边界至关重要。首先,智能技术应该被视为教育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智能技术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智能评估等,但教育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人文关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其次,智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遵循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12]。在利用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评估时,需要确保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得到充分保护,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最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效果为核心[13]。技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同时,教育主体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确保其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继续应用智能技术之前,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辨别和厘清其边界。其一,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促进其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14]。因此,在应用智能技术时,必须确保其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并避免过度强调技术本身而忽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其二,需要重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在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文关怀,与技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5]。其三,需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智能技术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个性化支持,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6]。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在应用智能技术进行学习评估时,需要确保评估工具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避免简单地依赖技术结果而忽视教育的整体效果。辨别和厘清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边界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
4.坚定确保智能技术使用中人文精神在场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及世界存在意义的思考,是形而上的追求,是对于生命、死亡、存在、时间等深刻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只有人文精神在场,教育活动才不会被智能技术替代,从而导致教育“空心化”“空壳化”的困境,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的意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对于爱、责任、自由的理解和追求。这些内涵是机器无论多么发达都无法超越的[17] 。确保智能技术使用中人文精神在场至关重要。人文精神强调人类尊严、价值和情感,是智能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坚守人文精神,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注重技术的人性化设计。智能技术的设计应该考虑人类的需求和情感,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自主权。通过增加人机界面的友好性和交互的温暖性,让技术更加贴近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其次,强调技术的人文关怀。在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和关怀,避免技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重视教育的人文素养。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智慧,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框架。在制定智能技术的规范和法规时,应该考虑到人文价值和道德原则,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同时,加强对技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和社会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技术应用策略OV/4AQ8T0g3IAaM1zAGduA==,保障人文精神在技术使用中得到充分体现。确保智能技术使用中人文精神在场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只有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智能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技术和智能机器人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因此,教育在使用技术便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人文精神“在场”。
三、技术与教育相互“领跑”的图景展望
智能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效率。然而,与此同时,需要警觉智能技术教育带来的利与弊,权衡其使用的适度与有效性,以确保教育的本质目的不被忽视或削弱。智能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博弈应当是人机共赢的正和博弈。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利用智能技术的优势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僭越”问题。
1.规避滥用智能技术的教育空壳化风险
当前,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智能科技深深影响的时代。从智能手机到云计算,从大数据分析到教育元宇宙、ChatGPT,这些先进的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智能科技的过度使用可能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学生理性、深入地思考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然而,智能科技,如搜索引擎和自动解答器,可以迅速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这使得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深入思考,削弱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18]。其次,滥用智能科技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过度依赖智能科技的学生可能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从网络和APP中获取答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愿,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过度依赖技术,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和细致的观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他们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过度使用智能科技可能会削弱教师对学生深入理解、情感发展和人际互动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虽然智能科技可以为教育带来很多便利和机会,但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这不能被任何技术所替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智能科技无法提供的。因此,规避智能技术的过度使用,帮助受教育者养成独立的道德人格,警惕智能技术滥用所营造的“心灵茧房”[19],是智能时代教育的神圣而崭新的历史使命。
2.积极创设基于虚拟技术的场景化教学
教育要通过使用虚拟技术所创设的拟人化仿真场景,补足现实教育无法实现的场景化教学设计。虚拟技术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以场景化教学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虚拟技术主要依赖智能科技,创建出一种仿真的场景化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高度互动、个性化的场景化学习体验。它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增强理解和记忆。同时,虚拟技术还能克服传统教学无法有效应对个体差异的问题,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科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中,虚拟技术可以模拟复杂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模拟实验可以降低实际实验的风险和成本,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有机会犯错误,从而在错误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虚拟技术能够再现历史和文化场景,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体验历史事件。比如,通过虚拟技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古罗马的繁荣、探索埃及金字塔的奥秘,甚至参与古代战争,从而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虚拟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对话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虚拟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虚拟技术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效果[20]。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发挥想象力,进行各种尝试和实践,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虚拟技术的应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团队合作和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
3.努力开展技术脚本参与的人性化教育
智能技术为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它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支持和教师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未来人性化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更加需要技术脚本的参与、支持和应用。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变革,让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先,智能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范围相对狭窄。然而,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世界各地的知识库和数据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共享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主题,深入探索他们的兴趣和志向。同时,智能技术可以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带入课堂,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实用和生动。其次,智能技术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一刀切,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而,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识别学生的学习模式和习惯,从而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学习进度等因素,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再次,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工具,自主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此外,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1]。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技术的辅助功能,如语音识别、实时反馈等,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和精度。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智能技术为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可能性,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如何确保智能教学系统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如何防止学生因过度依赖智能技术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4.构建双向耦合、人机共强的协作化生态
构建双向耦合、人机共强的协作化生态是未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生态中,人与机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目标。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与机器的计算和处理能力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加深入、全面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这种协作化生态将人和机器的优势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数据算法、深度学习、虚拟场景、图像识别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意义重大。这是由于人工智能以其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和精确度高,而在处理重复性、复杂性高的任务方面比人类更具优势。关键是教育人工智能的使用要更加谨慎、科学、有序、合理、高效。所谓“耦合”,是基于认知分布理念,找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最佳的结合方式,实现二者在教育教学中最佳的功能匹配。当下的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包括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助手等[22]。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局限性和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交流和道德引导,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同时,由于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复杂,如何将智能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关怀。因此,在更多的教育领域,智能技术只有与人类教育深度耦合、紧密合作,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积有,张誉月.人工智能与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 (01):49-61+188-189.
[2] 赫拉利.人类简史 [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4-25.
[3] 周洪宇,李宇阳.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4):102-112.
[4] 顾小青,郝祥军.从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识观看未来教育[J].教育研究,2022,43(09):138-149.
[5] 赵汀阳.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与“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J].哲学动态,2018(04):5-12.
[6] 钱旭鸯.数字时代儿童身份变迁及其教育挑战——基于“赛博格”隐喻的综合分析 [J].教育学报,2021,17(02):32-42.
[7] 梅剑华.人工智能与因果推断——兼论奇点问题[J].哲学研究,2019(06):86-95.
[8] 王嘉毅,鲁子萧.规避伦理风险:智能时代教育回归原点的中国智慧 [J].教育研究,2020,41(02):47-60.
[9] 孙田琳子.人工智能教育中“人—技术”关系博弈与建构——从反向驯化到技术调解[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2):37-43.
[10] 梅西.福柯 [M].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7.
[11] 秦楠.“人工智能+道德教育”的潜在风险、价值规约及未来路向 [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4(07):9-15.
[12] 杨宗凯.元宇宙推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J].教育研究,2022,43(12):23-26.
[13] 黄荣怀.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3(06):26-33.
[14] 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33.
[15] 刘天语,王硕,刘鸿宇.“算法制”伦理:数字化社会的组织伦理新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06):78-84.
[16] 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83-86.
[17] 李芒,石君齐.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1):14-20.
[18] 陈凡,贾璐萌.技术论理学新思潮探析——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述评 [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06):54-59.
[19] 袁玉龙,马艳阳,庞茗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主体性让渡的风险规避 [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5):34-40.
[20] 宋灵青,许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逻辑起点与边界——以知识学习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6):14-20
[21] 蒋美仕,陈亮伟.教育大数据隐私安全的保护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06):100-104.
[22] 何伟光.走向解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的哲学沉思[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7):11-20.
[作者:叶明(1983-),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