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双减”精神的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问题研究*

2024-09-27 00:00:00杜卿吴立宝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具体到初中英语写作作业,当前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与“双减”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英语写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厘清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前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困境:写作作业目标的“单一化”,写作作业内容的“简单化”,写作作业结构的“无序化”,写作作业评价的“低效化”。针对当前面临的实然困境,探析优化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路径:对照课标要求,明晰写作作业目标;整合写作素材,丰富写作作业内容;链接学生学情,完善写作作业结构;及时精准反馈,优化写作作业评价。

关 键 词:“双减”政策;课程标准;初中英语写作作业

引用格式:杜卿, 吴立宝.贯彻“双减”精神的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27):93-97.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确保作业多样化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只有依据“双减”要求着力提升作业设计的专业能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作业以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写作是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以“双减”政策和课标要求为总体指引,着力优化写作作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促进作业多样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力求达成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与动态平衡[2],从而切实提升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实效性以满足“双减”要求的减负提质。

一、贯彻“双减”精神的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逻辑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应着力优化初中英语写作作业的目标、内容、结构与评价四个关键要素,充分发挥多维写作作业目标的引领作用,以合理的内容和结构为有力载体,着力彰显有效评价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促进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与同步发展,切实增强写作作业实效。

1.充分发挥作业的多样化功能,凸显写作作业目标的多维性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以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多样化功能,与之相对应,教师需立足作业的多重功能,确定不同层级的多维作业目标以指向作业不同功能的有效发挥。教师应依据“双减”政策对于作业设计提出的总体要求,深入研读教材并明晰《新课标》对于初中学生英语写作提出的具体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逐级确定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多维写作作业目标体系。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总体框架下,拟定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维写作作业目标并细化各个维度的作业目标[3]。教师依据政策和课标要求,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理清单元教学主线以明晰单元作业目标并着力优化课时作业目标,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不同维度的作业目标,据此确定层级递进的写作作业目标并力求确保多维写作作业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师在多维写作作业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合理的写作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于相关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将语言知识巩固、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发展并重以凸显写作作业的多重功能,让写作作业成为综合考察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促进作业多样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2.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力求写作作业内容的适切性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的作业,因而教师只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写作作业,才能凸显写作作业内容的适切性。教师需在收集和整理教材、考试真题、教辅资料中相关写作题目的基础之上,依据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机融入社会时事热点,对现有写作题目进行改编或自主编写作业,着力为学生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让写作作业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力求确保写作作业内容的适切性,凸显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设计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写作题目时,还应着力丰富写作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关联性,注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学习视域,注重积累中外写作素材与语言知识。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已学相关内容和知识掌握程度,在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过程中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与应用性,着力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英语写作的畏惧心理,有效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并联系自身学习与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写作方法完成写作作业。

3.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确保写作作业结构的合理性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以确保作业难度和完成时间在规定范围之内,同时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和弹性作业。对此,学校应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将作业设计纳入现有教研体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说作业”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合理把控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着力优化作业内容的呈现与组织形式,确保作业结构的合理性[4]。教师可不再统一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后完成整篇作文,通过布置不同难度的分层作业,将写作任务有效分解,从词汇、句式等基础题目开始,到段落、文章逐渐递进,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必做题与拓展性的选做题,让学生基于个人兴趣与写作基础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写作作业,力求使所有学生均能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再者,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和认知逻辑,遵循初中英语写作的总体要求,依据班级学情不断丰富写作作业形式,以进一步优化作业结构。教师可打破初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固有模式,适当降低写作作业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积累相应写作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适当融入口语表达、动手实践等类型的写作作业以丰富作业形式,进而增强学生在写作作业中的思维参与和情感投入。

4.优化作业的批阅与讲评方式,增强写作作业评价的实效性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同时加强面批并做好答疑辅导。当前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校内完成作业,为提高写作作业批阅效率,教师可督导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独立高效地完成英语写作作业,实时了解学生的写作作业完成情况。在关注学生作业完成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或应用软件,着力优化写作作业批阅过程,及时批阅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筛选、汇总、保存优秀写作作业,促进作业批阅的监督管理与反馈调节等功能的有效发挥[5]。除客观评定分数或等级以外,教师应在批阅写作作业时使用有针对性与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学后反思以明晰努力方向。再者,教师需注重写作作业讲评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切实提升作业讲评实效。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错题本记录写作中出现的单词拼写、句式、语法以及逻辑等方面的错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除了集体批阅与讲评以外,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面批讲解与个别辅导等,着重辅导少数完成作业较为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知识讲解与写作方法指导。

二、贯彻“双减”精神的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困境

目前初中英语教师的写作作业设计水平与“双减”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写作作业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四要素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与协同发展,阻碍了写作作业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未能有效促进写作作业的减量提质,不利于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以满足“双减”要求。

1.写作作业目标的“单一化”

教师在成绩导向下较为重视写作作业知识目标的高效达成,未能充分关注 “双减”政策中要求的作业多样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考察学生词汇、句式、语法等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写作方法和思维品质的积累与培养,因而写作作业目标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教师容易将写作作业目标窄化,多将写作作业作为巩固课内所学语言知识与培养应试技巧的重要手段,未充分重视能力提升与素养培养等方面作业目标的高效达成,尤为关注学生能否通过完成写作作业积累相应的语言知识与写作方法。因而教师较多选取考试真题或设计与真题相似的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分率较高的英语作文,帮助学生熟悉各类写作题型以了解细化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在正确解读写作题目基础上运用已学知识以应对考试中不同类型英语作文的写作。总体来看,写作作业目标较为单一且呈现出“应试化”的特点,不利于作业多重功能的有效发挥,因而未能充分彰显多维作业目标在有效写作作业设计中的引领作用,未能有效促进写作作业内容、结构与评价的不断优化,同时这三个要素的反作用甚至会强化作业目标的“单一化”倾向。

2.写作作业内容的“简单化”

写作作业内容在作业目标的影响下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但同时又反作用于作业目标并强化了其“单一化”倾向,进一步阻碍了作业内容的丰富与优化。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是有效写作作业的有力载体与重要依托,但当前写作作业内容的适切性与多样性仍有待加强。教师出于成绩导向与操作便利性等原因,较为注重对学生英语词汇、句式等语言知识的考察,对于多样化写作内容的探索不足,缺乏对学生写作思路和过程的充分关注,因而教师通常基于写作学习主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在中考真题、各类模拟题或相关教辅资料中直接选取写作试题作为学生的写作作业,往往不改变考试真题的内容与形式。此外,教师多要求学生在课后以书面形式完成一篇英语作文,这种内容固化的写作作业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设计内容更为丰富的写作作业。可见当前写作作业的内容亟待优化,教师没有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因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写作作业多样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3.写作作业结构的“无序化”

由于受到作业目标与内容的影响,当前教师未能从整体上合理调控写作作业的数量、难度、完成时间与形式等,因而写作作业结构呈现出“无序化”的特点。这种无序化又极大强化了作业目标与内容的“单一化”与“简单化”倾向,进而不利于提升作业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教师通常将写作作业等同于让学生完成一篇英语作文,因而形式上较为单一枯燥且缺乏创新,未能通过多样化的写作作业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英语写作的畏难情绪,甚至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写作作业产生厌恶情绪。此外,教师多给全班学生布置内容相同的写作作业,因而对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写作作业难度较大且所花时间较长。教师较多布置书面形式的写作作业,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花费较多时间查阅字典,还有学生甚至会在教辅资料或网络中搜索特定写作题目来寻找相应的参考范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写作的习惯,老师也无法完全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与过程等。可见,目前教师缺乏对作业结构的整体规划,写作作业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4.写作作业评价的“低效化”

在作业目标、内容、结构的影响下,写作作业评价愈发呈现出“低效化”的特点,而评价不足又导致作业目标、内容、结构未能得以优化和完善,进而不利于提升写作作业的实效性。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花费较长时间批阅学生的写作作业,导致作业评价的及时性与精准性不足。教师多将学生的写作作业评定为不同等级,或者直接评定分数,较多标记有拼写、语法错误的单词和句子,未能标记学生作文中有亮点的好词好句。学生仅关注教师所评定的等级或分数,学生之间可能会有比较,得分或等级相对不高的同学容易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明晰自身写作作业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此外,教师未能通过更具针对性的评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建议和鼓励,同时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写作作业的上交率与完成情况,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思路与作业完成时长等。教师批改完写作作业后下发给学生时,往往会与学生上交作业的时间间隔较长,进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评写作作业的效果不佳。可见,教师未能及时批阅学生的写作作业,加之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当前作业批阅与讲评仍存在处理粗简、不重视反馈等现象[6]。

三、贯彻“双减”精神的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路径

基于“双减”政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学生学情,遵循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逻辑,针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探析优化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路径(如图1),以多维统一的写作作业目标为引领,以丰富多样的作业内容和科学合理的作业结构为载体,以高效精准的作业评价为保障,切实提升英语写作作业实效以满足“双减”政策要求。

1.对照课标要求,明晰写作作业目标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明晰多维统一的写作作业目标并发挥其引领作用,着力设计高质量的有效作业[7]。为逐步缩小《新课标》要求与写作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教师需对照政策和课标要求,确定合理的写作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并将写作作业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以素养培养为导向,以写作作业为抓手,确定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写作作业目标来设计有效作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学情进一步细化各个维度的写作作业目标,合理设计一系列子目标。再者,教师在设计写作作业时应确保各维度作业目标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作业目标的引领作用以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可立足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方面核心素养的融合互动与协同发展,着力优化写作作业,有效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并善用逻辑与辩证思维,力求使学生在提出、解决、反思、感悟问题中活用已学知识以发展语言能力、熟用英语交流以培育文化意识、善用辩证思维以提升思维品质、巧用习得策略以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以多维统一的写作作业目标为指引,让写作作业有效链接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寻求写作能力提升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平衡点,确保课时与单元作业目标的一致性,力求短期与长期英语写作作业目标的有机统一。

2.整合写作素材,丰富写作作业内容

教师应从学科知识和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整体把握初中各年级教材内容主线和知识要点,整合现有写作素材,着力优化和丰富作业内容,从纵向上确保初中阶段各年级学习主题和作业内容的连续性与衔接性[8]。教师可基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深入分析,收集考试真题与教辅资料中的相应写作题目,对现有写作题目进行适当改编以确保语言表述的精简性与可理解性,使写作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更为相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将写作任务优化分解为多个模块,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设计写作作业,每日布置一部分相关词汇、句式、语法练习并及时讲评,分步骤帮助学生回顾和积累相关写作知识后再让学生完成整篇作文,助力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与写作方法的改进。此外,为进一步丰富作业内容,提升学生完成写作作业的积极性,着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编写写作作业,这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于写作要求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表达对相关问题的观点与建议,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师需基于单元学习主题和学生已学知识,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写作任务为主线,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整合写作素材以优化写作课堂教学与写作作业的内容,帮助学生明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基于主题意义构建连贯性写作知识结构,有效链接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3.链接学生学情,完善写作作业结构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有畏难情绪,教师需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现状出发,依据《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写作作业结构,切实减少作业量并控制作业难度与完成时间,不断增强对于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当前写作作业的形式多为书面作业,教师应打破写作作业的单一形式,在合理调控作业数量、难度与完成时间的基础上着力丰富作业形式以进一步优化作业结构,确保写作作业结构的合理性。除了以“写”为主的写作作业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说、读、看”英语文章,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知识、学习写作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过程等。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学情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写作作业,着力丰富写作作业的类型结构,通过合理分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符合自身目标和难度层级的写作作业,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后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9]。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学习与生活实际自主选择写作作业的主题、内容、形式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写作作业的设计过程,着力使写作作业成为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力载体与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4.及时精准反馈,优化写作作业评价

教师可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高效地完成写作作业,强化写作过程督导并了解学生在写作作业完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及时精准反馈基础上开展面批讲解与个别辅导以强化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提升作业批阅效率,优化批阅过程,精准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写作作业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教师对智能化的反馈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与质性解读,在评定等级或分数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语,对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或有较大进步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作业完成尚存在不足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他们加强学法指导与答疑辅导。再者,教师应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要求,结合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细化写作作业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多元写作评价活动,发挥有效评价对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指导学生持续反思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0]。教师以评价反思为依托,让学生充分参与写作成果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明晰努力与改进的方向。教师基于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深入分析,结合智能化分析数据更好地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讲评方法,切实提升作业讲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11]。教师着力优化作业批阅与讲评方式,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和评价反思中领悟写作要义,积累写作知识与经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巧用英语习得策略以改进学习方法。

“双减”政策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写作作业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以“双减”政策要求为统领,深入学习《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研究,结合对于写作素材、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精心设计与写作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写作作业。教师需遵循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应然逻辑,以初中英语写作作业的设计为抓手,融通学生写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探析初中英语写作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力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动态平衡,让英语写作作业有效链接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学习,为学生搭建高效写作桥梁,力求实现英语写作作业的减量提质以符合“双减”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月芬.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21(10):9-13.

[2] 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3] 吴立宝,孔颖,代俊华.中小学作业的价值定位与功能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07):70-73.

[4] 吴立宝,王子续,王立东.“说作业”教研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22):32-34.

[5] 范宝芹,吴立宝,王富英.中小学作业批阅的功能与环节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28):63-66.

[6] 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7] 吴立宝,孔颖,代俊华.“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作业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50-56.

[8] 吴立宝,王光明,王富英.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39-42.

[9] 吴立宝,杜卿.课后服务研究热点探析与经验借鉴——基于WOS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2(03):63-78.

[10] 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114-120.

[11] 吴立宝,杜卿.家庭作业研究图景透视——基于国际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3(01):162-176.

[作者:杜卿(1985-),女,湖北宜昌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吴立宝(1977-),男,山东莒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代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