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进阶:初中文言文单元整理课项目化学习设计

2024-09-27 00:00:00陈一蔚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初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要抓住文言文核心知识、核心概念进行“再建构和再创造”,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驱动性问题和任务推进学习进阶。为此,构建初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四味”进阶模式,以初中文言文单元为学习载体,在单元整理课中帮助学生解“文言”之意味,品“文章”之情味,研“文学”之美味,溯“文化”之韵味,走向文言文学习的“四味”进阶。

关键词 文言文 项目化学习 “四味”进阶 整理课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渐成趋势,已有文言文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例运用等方面的研究。但从文言文项目化学习教学现状来看,有些教师重视项目成果的展示,而缺乏相应的实施策略。因此,对“四味”进阶思维下的初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探究的思考,是指在“教学评一致”的活动维度中改进文言文项目化学习的预设、探究与发展的实施策略,遵循学习过程设计—活动实施—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的研究过程,关联思维发展、写作提升、表达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依据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提高学生项目探究和思辨能力,提升教师的研究及实践水平,以期能为项目化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在“文”与“言”的探究中去挖掘文言文的最大化课程价值,使之转化为文言文的高阶认知与精神文化养分,丰厚文化底蕴。

由此,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篇目(《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及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读后感)为学习载体,开展单元整理课项目化学习,尝试借助项目式情境推进学习,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探究,更好地建构学生自有的知识能力体系,以使学生达到语文知识结构化、方法策略的系统建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创设情境,解“文言”之意味

对“文言”意味解构的要求是知识结构化。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对文本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有基本的理解与认知,而且要求将这些碎片化、浅表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深层化的知识,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中,感悟“文言”之意味。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项目化学习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言语情境,让学生的基础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得到深化,具体情境如下。

从“桃花源”到“水云间”

导入:无论是桃源美景的乌托邦,还是小石潭清幽孤寂的乐与忧,又或是核舟中所印刻的那份真情厚意,甚至于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美好朦胧……先贤们都在追寻自己心中那个美好的“桃花源”,如何在追寻之中坚守真心,还要从那处奇景、那段深情说起。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遍撷桃花源,谱写我们心中的“桃源恋歌”,把我们的心灵安顿在“水云之间”。

由此设计第一个课堂活动任务。

任务一:追寻“奇景”

漫步于本单元古诗文,总有一处“奇景”令你流连忘返,请你在下列四个身份中任选其一,结合与之相关的文章,完成相关子任务。

1.我是桃源背包客

回顾《桃花源记》,再次关注其中的环境、土地、生活、人民、氛围等,找寻你作为背包客最难以忘怀的奇景记录下来,并依据示例向大家做心得分享。

你们可不知道,当我来到桃花源简直吃了一惊!我发现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原文句子并加以赏析)。游览于此,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我是石潭小导游

回顾《小石潭记》,再次关注柳宗元探访这里的游踪,找寻你作为小导游最难以忘怀的奇景记录下来,并依据示例向大家做景点导游。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原文句子并加以赏析)。游览于此,你不免会产生 的感受。

3.我是核舟讲解员

回顾《核舟记》,再次关注核舟构造之精妙,找寻你作为讲解员最难以忘怀的奇景记录下来,并依据示例向大家做核舟解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核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这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原文句子并加以赏析)。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叹于王叔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我是《诗经》推荐官

回顾《〈诗经〉二首》,再次关注男子追求之路上的风景,找寻你作为讲解员最难以忘怀的奇景记录下来,并依据示例向大家做《诗经》推荐。

《〈诗经〉二首》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风景。此处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原文句子并加以赏析)。在追寻心爱女子的路途上看到这样的风景,我一定会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学习任务的安排,是在引出课题的基础之上,希望学生能通过快速回顾课文,找到其中的“奇景”,聚焦一点进行课文内容的串联,并利用教读课中所学过的知识,对“奇景”进行正确的把握与分析。同时,在该任务中设置四个子任务,并以简单的身份区分,辅以回答与展示的支架,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对自我理解能力的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完成更适合自己的任务,提升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个任务结束后,在学生的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之上解“文言”之意味,不仅让枯燥的文言字词在情境中鲜活起来,并且顺势从联结点“奇景”出发,开展第二个学习任务。

二、披文入情,品“文章”之情味

对“文章”情味品味的要求是掌握方法与策略。重点需要关注文言文的表达功能,这与文章的体式是分不开的。古诗文作为情感的载体,不仅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被注入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披文入情、以文化人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过程,也是师生与作者情感交流、心灵对话的过程。由此设计第二个学习任务。

任务二:追寻“深情”

不论是对理想社会还是对政治理想,抑或对豁达人生与美好爱情,在“奇景”的追寻之路上,我们也许寤寐思服、上下求索,但追寻“桃花源”的过程本身已足够美好,因为那份“深情”,让我们成为水云之间最美好的自己。

小组合作,任选本单元一位先贤,跨越时空,选择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部分合作朗诵给他听(文章与作者可以不一一匹配),并说明你想将这部分朗诵给他听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给你听。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任务二评价量表(见表1)。

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诵读的形式,再次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人物情感,由“景”到“情”,并为接下来的以“读”促“感”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中,由于需要将课文中的片段朗诵给不同的先贤,且评价量表中涉及“理由阐述”评价,则学生必然要在小组讨论中充分交流意见,并寻找到不同文章、不同人物间的情感连接点,以此来完成课堂实践活动。完成此任务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此基础上,任务三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审美体验,研“文学”之美味

对“文学”美味研读的要求是习得与运用。应重点把握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在众多审美视角中,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和优美的文言散文,意境美是这些文学作品之美的最高境界。由此设计第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三:赏读“意境”

“读”是“感”的基础。从大家的深情诵读中,我不仅体会到了你们对内容的准确理解,更体会到了你们心中丰富而深刻的感悟。请同学们根据小组合作形成的评价量表展开评价,领略语言美,体验情感美,品味意境美,感受形象美。

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对意境美的品味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就能实现的,任务二的“悟情”为学生品味意境之美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品味意境美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想象过程。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驱动性强的问题情境,抓住审美点设计项目驱动性问题,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习得与运用,进而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

四、文道合一,溯“文化”之韵味

对“文化”韵味追溯的要求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开展文言文项目化学习最深层次的追求就是要实现“文道合一”,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价值之所在。所谓“文”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形式,所谓“道”就是文章所存在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内容。文言文项目化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上,而是要挖掘深层的思想内容,理解和传承精神文化。任务四由此而生。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单元66页,再次认识“读后感”,并积累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将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与我们分享。

师(总结):引——引述要确当,议——评议要得当,联——联系要准当,结——总结要精当。

任务四:坚守“真心”

心有所感,落笔生花。依据你追寻之路上所遇到的“奇景”和感悟到的“真心”,深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下面四个子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一则随感。

1.我与陶潜说理想

结合助读资料卡及人物经历、相应背景,进一步体会陶渊明当时的心境与其内心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请你跨越时空与陶渊明对话,写下你内心最想对他说的一段话(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同子厚论心境

助读资料卡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结合助读资料卡及人物经历、相应背景,进一步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境与其政治理想。请你跨越时空与柳宗元对话,写下你内心最想对他说的一段话(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共子敬谈厚谊

助读资料卡

线索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被贬于黄州时作《赤壁赋》

线索二: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此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结合助读资料卡及人物经历、相应背景,进一步体会魏学洢当时的心境与核舟所代表的真情厚谊。请你跨越时空与魏学洢对话,写下你内心最想对他说的一段话(80-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于《诗经》寻真情

助读资料卡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结合助读资料卡及相应手法,进一步体会其中“思无邪”的美好爱情。请你跨越时空与那位将要出嫁的年轻姑娘对话,写下你内心最想对她说的一段话(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任务四评价量表(见表2)。

任务四的起始,教师从内容理解上升到方法建构,引入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读后感”的相应内容,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条理清晰的表达,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前结构和单一结构水平上升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并能在教读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撰文的深层意蕴,同时在课外联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手段,并在深度把握作者情思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恰当的文字抒发情感,将学生品文言文的“文化”之韵味深入推进。

总之,开展“四味”进阶思维下的初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文”与“言”的探究中去挖掘文言文的最大化课程价值,使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的过程,而且能够成为发展思维,吸收精神文化养分,丰厚文化底蕴的过程。

[作者通联:浙江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