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

2024-09-27 00:00:00王茜张建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在叙事时,由于叙述者或作者个体意识的介入,时间裂变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于两者关系,在写作时,需要关注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等距时间与非等距时间、连续性时间与非连续性时间之间的差异性。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可以从确定时间的节点、把控时间的运动、调配时间的长度、掌控时间的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关键词 记叙文 叙事时间 有效性建构

时间是叙事的基础。在记叙文写作中,时间永远是无法避开的要素,它与空间一起支撑起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记叙文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来表达主题,必然是在叙事中层层推进,不可能直达目标。而所有的人物、情节与环境都脱离不了时间这一叙事基本要素,因为作者需要在时间的流程里一句一句交代故事的进程。在故事的开头与最终的结果之间,时间元素或明或暗地贯穿其中。时间不是叙事的附带条件,相反,时间让叙事落到实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记叙文写作中,时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误区:叙事安排不合理——当全部的事件交代完后,发现作文纸上仍有空白的篇幅尚未填满,于是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去填补空白,最后导致前后情节割裂;叙事拖沓冗杂——800字的作文纸不足以将情节交代完整,最后只能虎头蛇尾,潦草收场;叙事流水账——看似按部就班地进行叙事,实则节奏平平,不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这些在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尴尬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文本中的时间安排。文章以记叙文写作中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为落笔点,探索解决方法。

一、时间的差异性

在研究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物理时间的自然属性:

1.直线性——不可弯曲折叠;

2.固定性——不能压缩延展;

3.顺序性——不可倒转跳跃;

4.连续性——不可消失暂停。

但是,在叙事学的范畴,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时间与自然时间不同,作者需要做到的是在有限的文字篇幅里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有意味的细节或者生动别致的典型环境。因此,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不是自然界的时间,而是由叙述者或作者的个体意识介入的时间。因此,在写作中,时间产生了裂变,裂变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在这里如此加以强调的时间双重性,德国理论家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对立来表示……”[1]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具备时间的自然属性特点;叙事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所呈现的时间状态。在叙事中,时间的自然属性被打破,在作家的笔下,时间可以被弯曲折叠、压缩延展、倒转跳跃乃至消失暂停。

基于文本中时间的裂变,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需要处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因而,在探究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前,需要关注以下几组区别。

1.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

显性时间在叙事的时序脉络中已经明确标出,如“今天上午”“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或者由某些暗示性词语可以直接推论出来,如“落日西沉,天色灰暗”“吃过晚饭后”。隐性时间是暗扣在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是每一个事件在文本叙述中所占用的时间,因此,隐性时间的长短暗扣着叙事的速度。在写作中,学生基本可以关注到情节发展所标记的显性时间。但是,如果忽视了隐性时间,那么写作就是事件的堆砌,成为一篇“流水账”。这样的作文是不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毕竟没有一位读者愿意在拖拖拉拉的无意义叙事时间中消磨现实的时间。

2.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时间通常被认为是单向、线性且不可逆转的。自然中所有生物都受到时间的支配,所有事件都沿着时间的坐标轴线性发展。在记叙文写作中,线性叙事结构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时间的这一物理性特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典型情节脉络正是线性时间推进的体现。这种线性叙事的优势在于连贯性,于读者而言更容易掌握情节的规律。

非线性时间是让线性时间发生翻转、折叠、回溯、跳跃、交错、串联等错位形态的时间。基于非线性时间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利用时间的裂变来重新规划叙事层次。这种非线性叙事可能初看之下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但实则是对读者思维的一种挑战和刺激,如果这种“障碍”是作者有意为之,那么时间的处理便有了意义与价值。读者跨过因时间处理而造成的“障碍”,阅读就有了深度。

3.等距时间与非等距时间

从物理学角度而言,自然时间是等距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可以延展压缩。在写作中,自然时间转化为故事时间,故事时间往往就具备了等距的特点。但是等距时间所形成的叙事不能形成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容易造成“流水账”叙事,现实时间中的一分一秒在文本中被机械地重复,这种重复在叙事中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徒然消耗作者的笔墨与读者的精力。因而叙事时间需要对故事时间进行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叙事时间的长度与故事时间的长度相互比较而形成非等距时间。这一时间关系影响着叙事速度的快或慢,而长短快慢的交错就形成了文章的叙事节奏。这样,叙事时间可以在一刹那间完成千百年的光阴,也可以在千百年的光阴中完成某个瞬间。非等距时间将按部就班的故事时间重新规划,产生叙事节奏,这样的时间就有了价值,叙事又因为时间的价值而充盈起来。

4.连续性时间与非连续性时间

物理时间的自然属性具有连续性特点,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可停顿、不可断绝。但是在写作中,由于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叙事时间可以被主观支配,因而叙事过程中,有的情节可以突然停止推进,转而进入另一情节;有的情节可以消失,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甚至可以在情节中嵌套另一个情节,形成“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这些都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特点,让时间暂停、消失、嫁接,让故事曲折起来,让叙事产生奇妙的效果。

二、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

在写作中,作者必须有效地占用时间。当作者构思好整个故事的框架时,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局,时间都暗含其中。纵使作者并不刻意交代,但是时间一定是一个基础的要素,读者也必然会从中去寻找时间的痕迹。作者需要将这个时间填充,并且必须保证填充的内容使时间丰盈而有张力,而不是乱糟糟无意义的闲言碎语。那么,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到底该怎么打发?这个时间的意义在哪里?这不是几句闲言碎语插科打诨就可以轻易敷衍的。时间的处理一定会对作者形成一个潜在的压力,无视时间的建构会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张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叙事时间进行有效性建构。

1.确定时间的节点

叙事顺序是学生都知道的叙事学概念,但是顺序如何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学生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往往出现捉襟见肘的状态,这源自叙事时间安排的无序化。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协调,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毫无关联。事件的编排暗中要求存在某个节点,让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完全重合。这个节点在所有的事件中占据“C位”——枢纽位置。它是所有事件的交汇点,可以四通八达地支配其他事件。我们可以把这个节点放在时间轴的原点上,其他的时间由此推衍。

时间节点的选择决定了叙事出发的时间点。小说《祝福》中,鲁迅选择年终“祝福”这一时间为叙事节点,那么接下来祥林嫂之死便是在时间轴上正向前行,而祥林嫂所有的生平经历则是回溯。如果我们尝试着做一个调换,把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时间作为叙事的节点,那么初来鲁镇之前的事件如丈夫去世便需要作家向前回溯;而来鲁镇后的事件便在正常的时间轴上前进。如果再做一个调换,把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间作为叙事的节点,那么丈夫去世、初到鲁镇、被迫改嫁、生子阿毛、夫死子丧等情节将以回溯的方式呈现,而在时间轴中正向前行的应该是重复阿毛的故事、与柳妈聊天、捐门槛、禁止参祭、被逐、死亡。可以说,这个节点其实就是叙事的公开起点。

2.把控时间的运动

基于时间的节点,我们可以安排时间的运动。这种时间运动形态可以成为全文叙事的主轴。原本的故事时间可以被调整拆解,线性时间可以被折叠弯曲。时间可以前行,可以回溯,可以转向,可以跳跃,那么最终的叙事时间往往就会形成非线性的运动模式。

示例:幺四婆婆牵着疯子的手去买菜的情景,尽管已经时隔两年,可镇上的人都记忆犹新。就是当初人们一拥而上围观的情景,也是历历在目。他们仿佛碰上了百年不遇的高兴事,他们的脸都笑烂了……

当初幺四婆婆这一举止,让老邮政弄的人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一点儿没有看出她照顾过疯子的种种迹象……

此后,他们眼中的疯子已不再如从前一样邋遢……

——余华《河边的错误》

上述语段中涉及五个事件,我们用A、B、C、D、E来标记叙事时间中这五个事件的顺序。A事件是幺四婆婆牵着疯子的手去买菜。B事件是时隔两年,镇上的人都记忆犹新。C事件是人们一拥而上围观。D事件是老邮政的人一点儿也没有看出幺四婆婆照顾过疯子的迹象。E事件是疯子已不再如从前一样邋遢。如果我们用1、2、3、4、5来记录故事时间的前后顺序,那么叙事时间中的五个事件在故事时间中占据的是 2、5、3、1、4的时间位置,便可得出时间运动的轨迹:A2-B5-C3-D1-E4。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时间以“之”字形轨迹进行运动,这就是时间错位产生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在叙事中所花费的心思。作家在时间的安排上,打破了直线型时间运动模式的束缚。通过时间的可变式运动安排,将故事情节从流水式的推进中解放出来。

3.调配时间的长度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度是指单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连续性时间的长度。时间的节点与运动指向的是叙事中时间排序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更细腻的问题,比如叙事的节奏。作者需要实现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就必须对叙事的速度进行调配,就必须对每一个事件所使用的时间进行测量。

叙事的时间与故事的时间是不相等的,只有两者非等时,才可能让叙事产生节奏效果。具体来说,当叙事的时间大于故事的时间,速度放缓,节奏变慢;当叙事的时间小于故事的时间,速度提升,节奏加快。如果想延展时间,拉大时距,可以通过场景叙事,即对此时间点上的环境或人物进行细致渲染与描绘,从而延缓时间的进程。如果想压缩时间,缩小时距,可以采用概要叙事手法,对此时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简单勾勒,从而加快时间的进程。

以徐则臣《北上》中的两段文字为例。两段文字的背景是船行至邵伯闸,所有船只都在等待通行。

语段一:谢平遥转身,他们后面也聚集了几十艘船。跟他们一样,没点灯火的船上,船头也蹲着一两个抽烟的人。夜幕垂帘,天似穹庐,夜空蓝黑,星星明亮;人声沉入水底,涛声跃出河面,耳边是运河水拍打船舷的轻柔之声,以及船只晃动时木头榫枘挤压摩擦的细碎吱嘎声……

语段二:前一拨船刚进闸室,他们轮下一拨。等待开闸。进闸室。套好缆绳。随水位升高。等第二道闸门开。出闸室。进入运河。前后折腾了一个时辰。

——徐则臣《北上》

语段一中,作家叙写的是主人公谢平遥转身后瞬时性的感受。作家并没有被瞬时的故事时间所拘束,而是通过叙写谢平遥的视觉与听觉将时间拉升、延展,原本在故事时间中同时存在的人、景、声,因为作家的叙事,变成了历时性的。语段二中作家切割出10个短句,将一个时辰中船只过闸的所有情形压缩其中,进行概要叙述。在这里,作家仿佛手里拿了时间加速器,把时间快速向前推进。两段文字非常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作家在时间处理上的熟练与圆融,而正因如此,“邵伯闸通行”这一章在叙事上有了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存在不平衡的关系,这可以增加叙事的不稳定性——这是情节产生波澜的原因之一。

4.掌控时间的流程

在有限的篇幅中,叙事能否完整,需要对时间的流程进行合理把控。作者需要根据叙事内容对时间进行合理的编辑。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完整叙事的基础上使情节饱含张力。掌控时间的流程实则是分配好每一个情节所占用的叙事时间。

停顿。在叙事过程中,原本的情节突然停止推进。作者用某个叙述视角来描绘某个场景时,这时故事时间被暂停,叙事时间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叙事时间被延展)。而等到场景描绘结束后,时间线才能继续向前推进。林黛玉进贾府初见“三春”时,作者将时间暂停,对三姐妹进行描绘,此时所有人物停止活动。当描绘结束后,人物才进行活动——见礼归座、丫鬟斟茶。

省略。在叙事中,为了让叙事简洁,有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或者是赘余的情节可以剪去,从而形成简练的概述。省略的内容其实是可以依据故事推测出来的,读者可以不费力气地填补省略的空白。如“几年过去了”,这是纯时间性的省略,“几年”中发生的事件如果于文中的情节没有作用,那么完全可以大胆省去。又或者“几年的幸福时光过去了”,这是修饰性的时间省略,读者可以清晰推测出“几年”中的最主要信息——“幸福”,至于“幸福”的具体内容如果于文本情节无益,也可以大胆省略。

综上所述,叙事时间的有效性建构是记叙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在作文中自有其独到的作用。在记叙文写作中,作者需要考虑能否赋予时间以意义。在记叙文写作中有效地建构时间,可以使叙事行云流水、张弛有度,既丰富了叙事节奏,也让故事情节疏密有致,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本文系江苏省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电影故事版艺术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GH06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通联: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