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辨写作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导类型。这既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必然要求。在该背景下,“思辨元”作文应运而生。
“思辨元”作文是指围绕核心话题、对立概念或多个方面的要素进行思辨性的写作。这里的“元”通常指主题、要素或事物的不同方面,如一元、二元、三元等。它往往需要作者对给定的材料、主题、话题或概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挖掘其深层含义,展示作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这类作文旨在考查现代社会公民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辨元”作文命题通常在作文命题材料中融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辨析的核心要素。“思辨元”不仅包括对单一主题的探讨,还往往要求学生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话题背后的复杂矛盾、深层次联系以及多维度意义。“思辨元”不同于“元思辨”,后者指一种更基础、更原始的思辨方式,强调从最根本的层面进行思考和辩论,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本原,通常出现在哲学、理论研究或高级学术写作中。当然,两者都注重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思辨元”作文从要素上可以分为一元主题思辨、二元思辨和多元思辨等不同类型,包括单一主题的见解,传统的二元辩证统一思维,以及对复杂的多要素系统把握,随着要素增加命题难度通常会有所增加。从思辨能力层次上看,“思辨元”作文包括但不限于低阶思维能力,如概念、判断、归纳、阐释、应用等能力,更包括分析、综合、推理、演绎、评判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面对写作思辨元素时,不仅要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和要求,还要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同,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考、独立判断、辩证分析、关联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具体问题及其关系的系统分析和深层次思考能力。
如何进行“思辨元”作文教学呢?本期刊载的三篇论文,旨在探寻“思辨元”作文的应对策略和解决之道。
第一,教师和学生要了解和辨识“思辨元”作文的具体类型。这包括一元话题型、二元关系型以及多元关系型等不同形式的命题。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熟悉这些模式对于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既然“思辨元”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对于话题的深度理解能力,就需要学生更加细致分析命题材料中的各种信息,通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理解并把握题目中的核心思辨点,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偏离主题、概念不清、关系不明、简单化分析或情绪化渲染等状况的出现。
第二,学生应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这包括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严格分辨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逻辑推理技巧,确保材料紧扣核心议题和观点,论证过程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面对复杂的议题时,学生需要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关键点,运用逻辑推理来构建自己的论证链条。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阅读面,更需要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辨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多角度审思,引导学生从对问题由单点思维向多点思维、再到关联思维和延伸拓展思维转化。对单一思辨元素进行发散思维和深度分析,对两个或更多要素的比较和关联分析是“思辨元”作文成功的关键。
第三,引导把握话题的时代背景、社会价值和命题语境。目前,很多作文命题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热点、焦点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回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审视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提出独到深刻的见解。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范型”。比如,学生可以采用“黄金三问法”来深化理性思考,通过连续提问和自我质疑,推动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采用“多维归因法”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的成因,提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见解;采用“一分为三论”指导学生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寻找中庸之道,实现思维的平衡与中正。
第四,超越“惯习”、走向创新是高考“思辨元”作文的重要解决之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写作模式和思维习惯,这些“惯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学生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多元思维、求异思维,对话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思考角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此外,创新性表达也很关键,学生应学会在理性严谨的表达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综上所述,高考“思辨元”作文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思辨写作能力。这包括精细的审题能力、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多元思维、关联思维、深度思维和高阶思维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发现思辨写作的一般规律甚至提炼一些思维范型,也要善于打破“惯习”,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深度分析与创新表达能力的目的。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