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之初探

2024-09-26 00:00程平芳
高考·上 2024年9期

摘 要:作为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而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则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思考的启发者,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从而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本文旨在探索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希望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以其聚焦主题、整合资源、深化理解、促进思考的特点,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它强调在特定主题的引领下,选取多篇相关联的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阅读,促使学生在跨文本的对话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拓宽阅读视野,构建系统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一、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内涵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以“主题”为核心,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该模式突破了单一文本的局限,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精心选择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或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深入阅读,这一主题既可以是具体的文学概念、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体验、哲学思考[1]。这一阅读模式将零散的知识点纳入主题框架内,教学活动不仅关注单篇文章的内涵解读,更重视学生在跨文本阅读中对主题的深度挖掘与多元理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设计系列化的阅读活动,如主题讨论、文本评析、观点辩论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阅读,深入理解主题的多维度和复杂性。这种教学模式强调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化积累。

二、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阅读,深入感知、理解多篇相关文本,帮助学生在广阔的文学海洋中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学生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更要学会“读”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从而拓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与此同时,通过主题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题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观点、论述进行比较和批判性分析,促使他们学会质疑和反思,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比较、质疑、深思,这一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最佳场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复杂信息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共鸣的提升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主题阅读教学通过主题选取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文本,如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事件的叙述、哲学思想的探讨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共鸣和精神成长的空间。这些文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学生在深入阅读中,能够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精神对话,启发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等的深入思考,并在共情与思考中形成更加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

(三)强化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

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则被赋予更多主动学习的责任。学生需要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文本、形成观点,并在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如何筛选、整合信息,如何独立思考并形成有条理的论述。同时,主题阅读教学鼓励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协商与合作,从而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为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目标不明确

在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笼统地进行阅读教学,而没有深入思考应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教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3]。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针对特定主题设定具体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文本,从而无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无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阅读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当前一些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仍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忽视阅读教学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既不符合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阅读,没有将课内外文本进行有机融合,没有对课外阅读进行拓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单一,知识体系单薄,不利于学生阅读体系的构建。

(三)阅读主题随意化

主题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入,对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结合新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选择主题,从而在主题的选择上出现随意化的现象,造成了学生阅读内容的混乱,阅读理解的浅层化。

四、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之初探

(一)认真分析教材,确定阅读主题

阅读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组织的核心策略,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主题的确立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灵魂,它如同一条隐形的线索,贯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解读之中。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巧妙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材统一了单元人文主题,将相关联的课文紧密串联,为教师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天然平台。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炼主题进行主题阅读,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精准回应。

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精选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三篇经典散文,它们共同展现了借物抒情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感悟。教师可借此契机,确立“自然情怀”作为单元阅读教学的核心主题,引导学生探索不同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各自独特的情感与哲思。进一步地,教师还可将这一主题拓展至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整合诸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田园诗趣、《兰亭集序》中的山水人生、《赤壁赋》中的旷达气概等经典篇章,形成一个以“自然情怀”为纽带的阅读链,引导学生在这一主题下进行深入研读和感悟。

这样的主题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深切感受到“借景抒情”这一传统文学手法的丰富表现力,还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捕捉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多个维度解析文本,如何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作家风格的异同,从而在开放性与多元性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这种跨文本、跨时空的阅读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累,锻炼了他们整合信息、提炼主旨的能力,为学生构建起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知识与情感世界。

(二)明确阅读目标,项目任务驱动

主题阅读是连接学生、文本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超越孤立的篇章教学,强调整合相关联的阅读材料,围绕特定主题构建深度学习框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明确的目标设定是主题阅读成功实施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精心规划阅读路径[4]。目标的明确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确保主题阅读既能深化文本理解,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实现人文关怀与语文工具性并重的教育目的。此外,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手段,它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深度的认知活动,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碎片化学习倾向,增强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教师在开展“长征胜利万岁”为主题的阅读教学活动时,鉴于学生与长征历史背景的时空距离,教师首先需设计前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或其他资源初步了解长征背景,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随后,围绕主题阅读目标的制定,教师需精心考量,确保目标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又贴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可设定如下目标:(1)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通读全文,厘清文章脉络,掌握长征胜利的关键事件,这是深化理解的前提;

(2)进阶目标聚焦于文本细读,分析作者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和叙事艺术,如生动的场景描写、深情的抒情议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领悟叙事技巧;(3)升华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精神价值,深刻感悟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与“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促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这些目标指导下的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在有导向性的自主探索中,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更是在情感与理智的双重驱动下,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再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创意写作等,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有效提升主题阅读的应用效果,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未来公民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三)紧扣阅读主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是通往文本精髓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思想深邃、语言精练的文本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关键。深度阅读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智慧的碰撞,它要求学生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从字里行间发掘隐藏的意涵,感悟文本背后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哲理。教师作为学生阅读之旅的向导,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更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多维度、多层次地解析文本,从而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观塑造的全面提升。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分享见解,教师则需适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解读技巧与思考框架,确保深度阅读的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反思中自我成长。

教师在进行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开展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主题阅读活动,结合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开展《论语》与《庄子》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学,提升人文素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简洁而富含哲理的对话,常以日常生活的琐事折射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短短七字,却道出了求知若渴、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孔子关于“仁爱”“礼乐”“君子”等概念的论述,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道德与精神的自我完善。而《庄子》则以其逍遥自在的哲学思想,对生命意义给出了另一种独到的诠释,如“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相较于《论语》的入世之道,《庄子》的出世哲学鼓励学生跳出世俗框架,思考生命在宇宙间的定位,以及如何在纷扰世间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通过比较《论语》与《庄子》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深度阅读过程中穿梭于文字之间,与古代智者对话,在心灵深处激荡起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批判性思维及人文情怀,而适度拓展学习内容,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策略之一。教育不应局限于教科书的方寸之间,而应以教材为基石向外辐射,引导学生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教师应担当起桥梁的角色,连接课内与课外,精选与课文紧密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作者传记等,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5]。这种延伸学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在主动探索中提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深度挖掘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学生能更深切地感知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哲思,进而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此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思维框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以苏轼的作品为例,教学中不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为切入点,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苏轼那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精神世界。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诗文是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讲解这两首词时,教师可适当引入《苏东坡传》这样的传记文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亲历苏轼的仕途坎坷、生活艰辛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豁达。《苏东坡传》不仅详尽描绘了苏轼的生平,更深刻揭示了其文学创作与个性形成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是理解苏轼诗词不可或缺的辅助读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苏东坡传》进行阅读,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的沧桑感,以及《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蕴含的深切悼念与无尽思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苏东坡传》的感受,探讨苏轼如何在困顿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如何以诗酒自娱,以笔墨抒怀,最终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更重要的是,它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与困境,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实现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五)多元评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宏伟蓝图中,主题阅读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联结着知识的岛屿与思维的彼岸。科学的评价机制,则是确保这座桥稳固耐用、指引方向的基石。有效的评价不仅关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点燃阅读热情的火花。因此,构建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应用评价体系,对于促进主题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该体系应超越单一维度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旨在全面衡量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表达等多个方面[6]。通过这样的评价改革,教师得以更精准地洞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助力其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航行,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种正面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探索美的多维视角”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为例,活动设计之初,教师就可以确立一套包含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反馈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经典与现代作品,从不同角度挖掘“美”的内涵与外延。在“美的追寻”分享会上,学生不仅展示个人阅读成果,还就“什么是美?”“美如何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评价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准备阶段的资料搜集、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调能力、演讲时的逻辑表达与创意展现,以及倾听他人意见时的尊重与包容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成长档案袋”机制,鼓励学生收集个人在活动中的反思日志、创意作品、同伴及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样的综合评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思维的碰撞与人格的塑造,还让教师和家长共同见证并参与到学生探索美的旅程中,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分析,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散与活跃,实现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主题阅读不仅在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情感共鸣的深化,同时强化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积极践行这一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菊,张琳.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探索[J].高考,2023(17):99-101.

[2]魏东.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索[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2):62-63.

[3]柴飞鸿.发掘审美内容,设计审美教学: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审美培育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10):4.

[4]柴艳霞.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考[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8):64-65.

[5]丁宏.关于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好日子,2022(8):3.

[6]石丽伟.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格言(校园版),2022(27):3.

本文系2021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高中语文主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B06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