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09-26 00:00李州
职业时空 2024年3期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职业冲击体现在工作岗位被智能化替代、“云劳动”形式出现、职业岗位供给不足等方面。为了应对职业冲击,职业院校需要正视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传统批量化培养人才的不适性、教育系统变革的滞后性、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过硬、人才供需侧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分别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等四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为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言献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生产技术逐渐替代传统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的有力抓手。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能改善人们生活,使处于新行业、掌握新技术的人发挥更大的优势作用,又会颠覆传统社会结构,取代更多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也对职业岗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变革,职业教育要完成内涵式发展与智慧化转型,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所培养人才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更新教育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教育教学体系,以培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及产业发展变革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职业冲击

(一)某些职业逐渐被智能化替代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优势愈加突出,其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等众多先进技术于一体,虽然研发成本很高,但一旦投入使用,工作成本将远远低于人工完成任务的成本。正如动力机械创始人亚历山大·瓦达科斯塔所言,“智能机器设备并不仅仅是提高员工效率,而是取代他们”。人工智能的适应性极强,其应用场景几乎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替代多种多样的人类劳动[1],因而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很多职业岗位将被智能化替代,特别是机械性、重复性高,包括手指灵巧度、反馈、观察和有限空间内工作的技术型工作。

(二)“云劳动”形式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基于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云劳动”应运而生,其借助网络实现产品、服务供需方的互联互通,利用智能设备与移动终端开展人力资源的弹性供应,并以可计量的方式服务用户,使服务更加精细化、产品日趋定制化,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2]。“云劳动”的产生颠覆了传统职业岗位的形态与秩序,打破了以往的长期雇佣协议,工作结果成为雇佣关系的新核心,只有具备良好自律性与自我驱动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新的职业岗位形态,并在职业秩序体系中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传统职业劳动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新职业岗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催生大批新业态和新模式,也创造出了新的工作任务与就业岗位,然而,这些岗位多为高技术含量的人机协同岗位,提供给传统技能群体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少。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则性体力工作将逐步消失,传统意义上的事务性工作也不断被替代,这将导致就业总量的减少[3]。调查显示,在人工智能对就业波动的影响中,低教育劳动者、大龄劳动者、职业组群等劳动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这将倒逼职业院校加快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以培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及职业岗位新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批量化培养的不适性

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对规模化批量生产与分工细化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运而生,通过设定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工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往重复的、机械的职业岗位将被取代,这使得职业教育传统批量化培养模式出现不适性。虽然,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学校班级制授课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大班授课模式难以赋予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更不利于培养出兼具创新思维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否则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4]。

(二)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滞后性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是全面性的,职业教育本身也必须创新发展。在发达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资源广泛融合,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在国内,人工智能同样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然而,从整体来看,新技术、新工艺尚未全面进入职业教育教学课堂,职业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层面,不仅专业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亟须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层面出发,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调整和改进[5]。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过硬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介体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变化,教师既要引领、指导和监控教学进程,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要打破既定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根据学情设定教学计划、选择课程内容,还要能够通过智慧赋能“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从教师整体素质来看,多数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过硬,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难以依托技术深化职教改革,也无力解决学生实践难题,这无疑影响了职业人才培养质量[6]。

(四)人才供需侧结构性失衡

人工智能时代,体现在职业教育问题上的社会矛盾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于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与既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体现在职业类型多元与教育培养单一之间的矛盾、职业要求异质与教育培养同质化相制约、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市场人才需求“两张皮”等问题。这反映了人才供需侧的结构性失衡,造成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同步、学生知识架构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同步,加上校企等利益主体价值诉求差异明显,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不同步、产学融合与校企合作不同步,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质量,不利于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7]。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培养层次的整体上移

人工智能时代引发了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结构要素的重大变化,为了应对传统批量化培养所造成的人才培养同质化、低效化等问题,职业院校要面向时代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培养层次的整体上移。首先,职业院校要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现代职业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高度复合、创新性、人文性及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并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促进职业教育由偏重于培养“工具人”转向培养现代职业人;其次,针对低技术技能岗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职业岗位呈现逐步上移等发展趋势,职业院校要做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移的规划与各项准备工作,积极推行“职教高考”,打通普职融通渠道,将职教功能逐步上移,同时持续扩大职业技术大学覆盖面,承接对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任务,以此完成职业教育培养层次的整体上移[8]。

(二)重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微观教学层面的智慧升级

职业院校要将人工智能的思维与技术手段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推动教育转型及微观教学层面的智慧升级。一方面,要对接人工智能时代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通过专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消解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替代风险,同时要追踪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定期对专业开展评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立“X+人工智能”复合专业,深化传统专业与人工智能专业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符合现代职业人特征的课程体系,集工具类、素质教育类、公民生活类、职业生涯与心理类课程于一体,通过实践性、专业性与生活性等多元知识的整合教学,培育学生适应职业迁移的复合能力。同时增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前沿信息,提高信息通信、数据分析等基本技术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再一方面,要基于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依托“云课程”、虚拟职业场景创建等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泛在化的职业学习体系,驱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9]。

(三)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双师型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与综合素质,职业院校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双师队伍。职业院校要引导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向知识设计者,根据角色转换与职能转变,重构教师职业能力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人工智能教学能力、伦理道德能力、技术批判性反思能力等,既要求教师具备智能教学平台操作、问题解决、学生个别化指导等教学能力,又要求其能够在技术风暴中保持清醒,回归教育本真,持续反思教育意义,持守人文关怀。职业院校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在智能学习环境下开展课程设计、组织实施教学、优化评价机制等思路[10],提高教师人机协同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职业院校要联合企业,构建师资共享流通机制,既要聘请企业精英来校授课,又要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及时接触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岗位中的应用,并将企业实习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之一,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匹配产业需求的复合人才

针对职业人才供需侧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匹配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持续拓展学生学习场域,通过与企业、行业等以“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建立协同合作平台,推进技术研究基地、“双创”空间、智能虚拟工厂的建设,构建完善新型终身技能学习生态圈[11],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跨界协同效能,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职业院校要在保证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现代性”,构建集组织匹配、信息流动、数据推送、需求反馈、在线咨询于一体的智慧平台,除了深化校企在战略需求、人才信息、成果转化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与跨界合作以外,强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学情沟通,通过二者的合作,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使之形成专业认同、坚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12]。

结 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加快推进“机器换人”的步伐,使得越来越多重复性、标准化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其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人机交互功给很多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职业人才就业影响的担忧。为了应对职业冲击可能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和全面性失业问题,职业院校要在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推进教育技术置换,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职业“教”“学”环境,助推职业教育信息化与供给侧系统升级,探索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发人工智能应当严格遵循“为人所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切忌对任何弱势群体表现出偏见,而是要在确保教育数据与算法透明且可审核的基础上,深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保障职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丁晨.从适应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53-59.

[2] 潘天君,欧阳忠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基于《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及“云劳动”的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1):18-26.

[3] 陈美华,范敏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就业变革:问题与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4):99-109.

[4] 叶洲.守正与创新:论人工智能视阈下的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09):51-56.

[5] 李东海,刘星,王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04):13-20.

[6] 孙兵.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13-119.

[7] 朱志萍.智能释放:人工智能2.0时代教育的冲击与改变——兼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1):51-58.

[8] 董世华,侯长林.现代职业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旨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1):185-192.

[9] 黄利文,王健.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0(10):142-148.

[10] 张大伟.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5):5-8.

[11] 周金容,孙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8-24.

[12] 李胜.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重申与应对策略——基于技术学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