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参与中职教育是中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法宝,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构成了校企合作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围绕企业担任“经济追求者”“服务社会者”“职教人才培养者”三大角色认知,并结合企业参与中职教育受到“中职院校实力”“政府政策支持”的外部动力因素和“企业自身发展”“情感归属”的内部动力因素的影响,从“政策制度完善—利益协调分配—协同育人机制—社会情怀培育”这一主线着手,提出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密切有机融合。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多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当前,企业层面的利益需求主要在于获得经济效益,学校层面的需求主要在于提高人才质量。如何契合和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实现多方利益共享、共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因此,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对构建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有效动力路径进行了探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及耦合
“利益相关者”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它的出现是对传统企业运行过程中“股东至上”观点作出的挑战[3],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应该在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个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在利益相关者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们开始不断探索研究,其中多数人认可的是弗里曼(Freeman,R.Edward)于198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能够对组织目标产生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4]。按照弗里曼的观点,组织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权益,协调组织与各方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其特殊性在于有企业参与。中职院校与企业参与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存在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者的一个内涵需求。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互利的“契约”关系,这个“契约”通过决策、利益平衡、法律保障、经费筹措等机制把各利益相关者看作整体,维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点,从而实现“双赢”目标。
二、角色分析:合作中企业担当何角色
(一)服务社会者
企业与中职院校合作是保障高技能人才供给、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关键。据调查,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由我国的中小企业贡献的[5]。一方面,企业在与中职院校合作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过程中,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助力,而企业与中职院校的合作能很好弥合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另一方面,企业在与中职院校合作过程中通过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校企合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提供行业专家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获得实践经验,在真正进入职场前具备岗位技术能力和适应性,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也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投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二)经济追求者
企业的参与是一种经济行为。陈萍博士指出,企业在市场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其本质特征就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所以它们在进行职业培训时,会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来确定最佳的成本效果[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企业进行任何一项活动的依据是“成本—收益”的比例,具体为实习的成本、培训师资的费用、投资建设实习实训设备的费用等与留生率、技术研发、政府利益补偿等的比例来决定是否愿意与中职院校合作。此外,企业还专门以建立共享工厂、开展学徒培训的方式,满足企业追逐经济效益的直接需求。
(三)职教人才培养者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人才的培养质量自然而然成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一个致力于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教育的重要组织,企业与中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了解职业要求和工作技能,同时企业通过实习实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进行考核,将结果反馈给中职院校,使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将生产领域的新信息、新理论、新科技融入职业教育,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就意味着企业是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制定[7]。最后,中职院校的教师也可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与培训,将实践与本身已有的理论相结合,并不断接收新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动力分析:企业为何参与合作
(一)外部动力
1.中职院校的实力。企业参与中职教育办学的意愿受到职业院校实力强弱的影响。这种情况不仅取决于能否满足企业的需求,还取决于能否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求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化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服务。学校是育人的公益性组织,社会人员对学校的认可度很高,尤其近年来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中职院校在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且中职院校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等,这些资源和设施使学生更好地与实际工作接轨,受到了企业青睐。
2.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出台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也是影响企业合作决策的因素之一。经济学科斯定理指出,当成本保持稳定时,制度就显得尤其关键。因此,通过建立“社会压力”,可以使各方都能够从根源上获得更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8]。而此时,政府的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可以确保各方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激励方面,政府提供的补贴及资助是促进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因素,远远超过了任何一项奖励措施。政府为推进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大力给予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支持。在政策方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合法地位,让企业敢于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为了促进产教融合,满足要求的企业将获得多方资源的投入,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财务、土地等方面的扶持,以及相关税费的优惠。
(二)内部动力
1.情感归属。情感归属包括整个企业和企业家。一方面, 企业的宗旨决定了它对社会应该承担一定责任。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也更加注重履行教育责任和投入教育资源。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 企业家的教育情感决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杰出的企业家注重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福祉的维护和促进。在当代,企业家支持公益事业,包括教育和环保等,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教育部等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内容,有效地引导各界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9]。这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责任与作用。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家的教育情感的彰显。
2.企业自身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人才资源储备、品牌价值提升、员工素质培养等也是激励企业与中职院校合作的重要内在动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与中职院校合作,利用学校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资源,缩短技术创新周期,进行新产品研发,集中精力专攻优势技术,发展核心业务,使其拥有更多成本、精力放在核心技术上,让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助力企业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10]。中职院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提供与企业需求更加贴合的职业教育。这些学校通常与行业紧密结合,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与中职院校合作,培养出具备实际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解决“技工荒”问题[11]。
四、路径分析:如何推动企业参与合作
企业参与中职教育是响应了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号召。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相关主体利益以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合作原则,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和社会情怀机制,实现各个相关主体利益交融、资源共享,成为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的利益共同体。具体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一)指挥棒—健全政策制度支持
在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承担着提供政策保障与引导的重要作用。
1.细化政策法规,赋能企业法律地位。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将引导地区未来的发展,政策的倾斜将影响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程度和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12]。然而,现实中的政策和法规往往只是口头上的“鼓励”或“倡导”,难以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获得收益。基于此,政府可以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为契机,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各个利害关系方(包括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组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企业的协作中的权益分配、职责划分及其应尽的责任范围,进一步完善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章程、条例。同时也应该把国家方针同地方法律条款协调配合起来,以此强化其实践效果[13]。
2.强化多元化激励机制,提升主体参与动力。首先,要完善中职院校经费投入体制。《高技能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意见》规定,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14]。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其中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23470元,比上年增长1.2%[15]。政府要落实相关政策,给予院校更多资金投入的权利,便于院校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所得收入投入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其次,完善企业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应依据企业为实习岗位所承担的精确经济成本,设计并实施一套定制化补贴方案,不仅限于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还应包括土地使用权优先配置、品牌声誉提升,以及政策优先参与权等,全方位赋能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最大化。最后,政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与认证机制,将企业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杰出贡献,如引领性的校企合作模式、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高效的产品研发平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作为评定企业综合实力、授予荣誉奖项,以及优先获得政府资助与项目合作机会的重要依据。
3.建立有效的参与评估机制,监测参与效果与质量。首先,明确企业参与的目标和期望,这可以通过研究当前职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经验,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来实现,确定企业能够帮助学生的具体领域和程度;其次,制定评估指标和方法,这个机制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估的方法。定量评估可以是通过问卷调查,企业指导老师的反馈以及学生表现的数据分析来完成,而定性评估可以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企业代表的评估意见来完成;再则,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即使企业在评估中得到较高的评价,也需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来改善漏洞,例如,可以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及时处理企业的反馈,并提供改善计划;最后,评估结果和反馈应该被纳入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流程中,这样可以确保评估数据的及时更新,并且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达到实际效果。
(二)驱动力—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人类行动的深层动力源自对利益的追求,而利益之间的互补性则是推动不同主体携手合作的重要基石。为此,亟须构建一套基于共同价值观与长远目标的利益平衡机制,明确界定每位参与者的利益边界与诉求,引导这些利益诉求在政策导向下的融合与升华。
1.明确企业的主体利益诉求,确保企业在参与中职教育中发挥出主体作用。企业是一个以经济为导向的组织形式,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获取收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首先,明确企业的主体利益诉求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17]。通过与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可以确定企业的关键岗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和优先考虑的技能要求;其次,深入了解企业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期望。企业可能希望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提供、实习实训安排等方面,因此需要与企业沟通,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能够达成共识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还需要考虑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长远利益诉求。企业参与中职教育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用工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行业变化的人才。因此,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持续调整和优化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2.扩宽利益相关者合作沟通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联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是属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搭建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四位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破除中职院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18]。一方面要建立行业联盟和合作机制,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企业、中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建立行业联盟和合作机制,借助这样的平台可以建立定期会议、研讨会和培训活动等交流机制以及定期举办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会议,促进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直接对话和信息共享,以了解双方的需求和期望;另外一方面,巧妙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于教育体系之中,为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桥梁,并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与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从而将行业企业对人才及科技的迫切需求传达至教育机构,确保院校能及时将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价值,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全链条中的参与度[19]。
3.完善补偿性激励机制,减少企业参与成本。这种机制可以包括费用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人力资源共享等形式的回报,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或者技术利益。这样的机制有助于推动企业更积极地参与合作,分享资源,并为其投入时间和资源提供相应的回报。首先,政府制定一系列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项目资金支持、津贴或补贴等激励措施,以减轻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其次,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是另一个减少企业参与费用的途径。通过提供在线学习平台、远程培训、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顶岗实习实训设备、专门技术技能大师和教科研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平台和资源,帮助他们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素质[20]。同时中职院校可以把行业企业的部分科研单位引入校内,利用中职院校师资力量帮助行业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共同承担技术服务项目及科研项目或培训业务等,实现共同创收[21];最后,建立企业选拔人才的优先权,企业有权优先录用和使用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以此作为对企业的隐性权益补偿。
4.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保障参与质量与效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为确保公平和透明性,需要建立利益监督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包括监测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确保企业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同时也要监督企业在合作中履行其责任。一方面充分考虑中职院校、企业以及区域经济的独特发展脉络,设定评价标准,聚焦于中职院校与企业这两大关键利益主体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协同创新、师资力量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价的专业性与公信力,还可以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为从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专业人员,制定一套详尽的从业资格准则。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评价中的监督职能。为防止参与过程浮于表面,要求企业与中职教育合作双方要及时公开合作进度,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化,保护好校企两者的利益,对不遵守合作规则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及时纠察违规行为,对于多次违规提醒、警示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列入校企合作黑名单。
(三)主心骨—建构协同育人机制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重大战略目标。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点,是新时期中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紧紧围绕着社会的需要,遵循“从产业的需求调查开始,到职位群体的分类,再到人才层级的确定,最后是人才培训的目标及标准设定”这一过程,也就是说企业要将行业创新理念引入学校专业群建设中,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岗位匹配性的兼顾与融合,共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22]。例如,京东集团基于企业的供应链行业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对接收员工的要求、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与职业教育的课程系统进行了整合,由此建立了一个能够满足企业最新招聘要求和岗位技能相对应的培养体系,即“智慧+电商+物流+信息流+教育+双创”创新校园生态人才培养体系[23]。
2.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通中的“岗”是指工作岗位,“课”是指课程体系,“赛”是指专业赛事,“证”是指学历或职业证书,该模式通过将岗位实践、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综台[24]。第一,岗位导向,精准设课。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职业技能的锤炼,我们需深入市场前沿,调研岗位实际需求,据此精准定位课程内容,确保教育内容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课程为核心,标准引领。基于专业课程的独特性,灵活调整并持续优化课程标准,使之更加契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高效教学提供坚实的支撑框架。第三,竞赛驱动,技能飞跃。将职业技能竞赛元素巧妙融入课程体系,依据竞赛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竞争意识,通过实战演练显著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第四,证书为标,能力为基。课程体系应紧密围绕职业证书获取要求,科学制定学习标准与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顺利获得权威职业证书,成为具备高度职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3.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职教“金师”。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的人事体制进行革新,打通职业教育师资的多向合作渠道。借助政府的力量,职业学校可以构建灵活的人员招聘策略,设置专门的资金支持,聘任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高级技师、工艺高手及非遗文化的传承人等人进入校园充当兼职讲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培育环节[25];其次,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职业学校应当健全教师定期赴企业实习实践的规定,特别是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来说,他们至少需要在企业中接受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践体验。同时职业学校也应联手各类企业,共同组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包括新晋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常规培训等,以吸引更多青年教师、企业人才和社会专业人士加入高职教师队伍[26];最后,需要以数字化转型来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也影响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依托“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等,依托“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包括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27]。
(四)谋后劲—根植社会情怀土壤培育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若某一方不给予支持,则相应利益相关方将无法存在。据此观点,企业被视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享受各项社会服务的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1.提高角色定位,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社会重要角色之一,企业应积极肩负参与职业教育这一社会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责任观,将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首先,企业管理者可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代表登录政府主管部门网站,或主动与中等教育机构对接,及时了解产业与学术研究相互合作的相关政策[28]。可以提前谋划,并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融入未来发展规划之中;其次,企业相关部门可以组织行业交流活动,邀请业内专家和企业家分享经验和见解,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趋势;最后,企业要定期组织管理者和骨干员工赴中职院校交流访谈,聆听学习介绍产学协同育人的经典案例和合作成果。这样可以激发企业投入教育领域的热情,并帮助企业更深入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38Kk/Z+mLRdrOmavlQtlcQ==培养模式,为将来扩展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2.加强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和教育。员工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行为和思维对企业社会情怀起着重要影响。首先,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企业可以根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与学术界和专业机构合作,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等,为员工提供市场和学校所需的课程和研究项目;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培训外,企业还可以提供在线培训、工作坊、研讨会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最后,定期评估培训效果,企业可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规律,结合中职学校的发展情况,定期评估员工的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的持续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社会企业责任感管理体系。将企业参与中职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明确规定参与中职教育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并要求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责任部门去负责校企合作事务的管理,严格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l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1-02].https://www.ccps.gov.cn/zl/zodzl/202210/t20221025_155436.html.
[3] 姚润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17
[4] 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 肖琛.民营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诉求及解决思路——基于浙江的调研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1):126-135.
[6] 陈萍.企业如何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75-80+87.
[7] 丁楠.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政策:制定逻辑、执行困境与优化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02):48-52.
[8] 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128
[9]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EB/OL].[2014-06-23].http://www.gov.cn/srcsite/A03/more_1892/more_630/201406/t20140623_170737.html
[10] 彭斌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N].中国教育报,2022-1.
[11] 阮芷茹,曹靖.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基、推进机制和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3):23-29+40.
[12] 黄才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66-68+76.
[13] 陈磊,朱庆卉,刘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深化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3(02):42-50.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2-10-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10/07/content_6918276.html
[15]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23-11-21].http://www.gov.cn/zhengceku/202312/content_57160303.html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7] 郭梓华,黄巨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参与探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2):19-25.
[18] 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与当前改革重点[J].当代职业教育,2023(1):4-10.
[19] 胡叶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04):63-69.
[20] 陈磊,朱庆卉,刘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深化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3(02):42-50.
[21] 胡叶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04):63-69.
[22] 刘标.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6):21-26.
[23] 徐宏伟.现代职业教育的范式、逻辑与演进趋势——基于技术现象学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3,38(11):5-12.
[24] 李春鹏,范广辉.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基于帕累托优化的产教融合实践及模型构建——以京东物流集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7):76-82.
[25] 林强.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2):45-48.
[26] 黄雅婷.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23,7(02):71-74.
[27] 张启富,邬琦姝.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对策思考——基于32个试点案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60-65.
[28] 王小明,吕智敏.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转型:动因、意涵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