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环境中盾构技术对既有铁路的影响探析

2024-09-26 00:00:00李亚津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4年17期

摘要 为提升不良地质环境中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的施工质量,文章以某铁路工程为例,介绍了盾构施工工艺,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某工程施工现场的监测,评估了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监测结果可知,地表位移小于−4.46 mm(单线)与−8.32 mm(双线);路基沉降小于−4.48 mm(单线)与−9.06 mm(双线);轨道位移小于−2.79 mm(单线)与−3.92 mm(双线),表明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较小,可保证既有铁路的正常使用。

关键词 不良地质;盾构技术;既有铁路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4)17-0062-03

0 引言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工程项目的规模与数量均不断增加,为国民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此过程中,铁路工程施工面临的环境也愈加复杂,例如部分铁路在工程建设环节会遇到下穿既有铁路的情况,在这种不良地质环境中如何选用盾构技术,成为保证铁路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针对不良地质环境中盾构技术对既有铁路的综合影响展开分析,科学选择盾构施工方案,将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对铁路工程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研究以某铁路工程为例,着重分析不良地质环境中盾构技术对既有铁路的影响。该工程呈东西走向,施工过程中下穿西北—东南走向的既有铁路,案例工程与既有铁路的方向夹角为43°。盾构下穿区间与铁路左右侧线路之间的距离为10.5 m,下穿隧道与原路基的竖向距离为24 m。通过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勘察可以发现,该区段穿越土层为<3-1-2>硬塑状黏土,富水性较低,透水性较低,因而通过各种施工方法的综合对比后,选择盾构施工技术。

2 盾构施工工艺流程

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勘察结果,结合相关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下穿既有铁路的盾构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2.1 路基加固

为确保后续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需先对路基进行加固。在路基加固施工过程中,采用袖阀管注浆技术,根据工程现场地质条件,预埋直径适当的袖阀管,通过袖阀管向路基土层注浆,以达到土层加固的目的。加固宽度为隧道外4.0 m,浆液水灰比控制在0.6~1.0范围内,初始阶段注浆压力控制在0.3~1.0 MPa范围内;注浆稳定后的压力控制在1.0~2.0 MPa范围内;加固体强度应高于0.6 MPa。同时,动态监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加固注浆压力参数[1]。

2.2 线路加固

由于盾构区间位于既有铁路下方,盾构施工很容易对铁路产生一定影响。因而为降低盾构施工对铁路的影响,还应对既有铁路进行加固处理。盾构施工前对既有铁路进行检查,判断铁路线路的轨道材料是否为P43钢,确保铁路轨道材料符合施工技术标准,确认无任何问题后,方可开通铁路线路。铁路列车通过后,还应安排专人对加固区段进行检查,判断铁路是否出现松动等问题,及时发现列车运行时轨道出现的变形问题,并采取有效方式予以处理,以提升列车行驶的安全性[2]。

2.3 盾构施工

完成路基与线路的加固处理后,可正式开展盾构施工,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

(1)前期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确定盾构施工待穿越的地表中心线,并通过红线作出标记,同时根据工程现场具体情况,在现场设置适当数量的监测点,用于后续施工时对既有铁路沉降状况的监测,及时发现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方式予以处理。

(2)隧道管片调整。由于既有铁路会对盾构隧道顶部构成荷载压力,对施工构成一定干扰,因此在盾构施工中,应根据管片内的抗裂性检测结果,制定合理的配筋方案,并布置适当的注浆孔。

(3)监控测量。实时对盾构隧道两侧40 m范围内的地表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地表沉降量、既有构筑物沉降量、管线变形位移与铁路线路几何尺寸等。

(4)盾构机推进。利用盾构机进行盾构施工,盾构机推进速度控制在20~30 mm/min范围内,且应匀速推进,避免盾构机推进对既有铁路造成干扰。

(5)同步注浆。在盾构隧道内安装管片,并同时开展注浆施工,过程中应将注浆压力控制在160~178 kPa。尤其是当盾构施工处于不良地质段时,更应时刻关注同步注浆的压力数值,应委派专门人员进行监测。

(6)二次注浆。按照低压、多孔、多次、少量与均匀性的原则开展二次注浆施工,二次注浆时的注浆压力控制在192~250 kPa范围内。在二次注浆环节,也应对注浆压力进行监测,从而保证盾构施工的整体质量。

(7)管片组装。以6块预制钢筋管片为一组进行组装,以得到宽度为1.2 m的管片支护,用于支撑隧道土层与地下水,以加强对盾构隧道的保护。根据工程现场地质条件,应将管片支护应力控制在222~277 kPa范围内。

(8)掘进参数优化。通过对施工情况进行监测,实时调节千斤顶推进速度、刀盘转速与排土量,以提升整个盾构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3 盾构施工技术对既有铁路的影响分析

3.1 监测范围与内容

为准确了解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需实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测,监测范围与内容主要包括:

(1)地表沉降量。在既有铁路最外侧90 m范围内,以15 m为间隔分别设置1个监测面,共计12个监测面,在各监测面内分别布置13个监测点,相邻两测点距离在5~15 m范围内,共计156个地表沉降量监测点。

(2)轨道几何变形。以15 m为间隔,将轨道划分成13个监测面,在各监测面内分别布置8个监测点,相邻两测点距离在5~15 m范围内,总计104个轨道几何监测点且均位于轨道上。

(3)铁路路基监测。以13 m为间隔,将既有铁路路基划分成13个监测面,在各断面内分别布置5个测点,相邻两测点的间距在5~15 m范围内,总计65个路基测点。在监测过程中应建立联动监控机制,实时收集变化数据,及时传达有效消息,正确处理紧急情况[3]。

地铁盾构施工所有监测点的布置情况如表1所示:

3.2 监测周期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案例工程盾构段具体情况,应设置合理的监测周期,如表2所示。同样,主要围绕路基、轨道以及地表等三方面展开,将监测位置设在盾构施工挖掘面的临近股道、挖掘面的通过股道以及铁路股道的正下方,根据盾构挖掘面与铁路最外侧的距离,提出相应的监测频率方案。

3.3 监测结果分析

3.3.1 地表横向位移分析

根据研究提出的监测方案,对案例工程盾构施工段进行监测,最终得到地表横向位移的分析结果,具体如表3所示。在监测面中任取6个监测点,具体为DB1~DB6,获取地表监测面的监测数据。由表3可知,越靠近轴线,地表出现的横向位移越低,而与轴线距离越远,则地表横向位移越大,且轴向两侧的地表横向位移基本呈对称分布。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4.46~−4.24 mm范围内,DB3的沉降量最大(−4.46 mm),DB4的沉降量最小(−4.24 mm),但差异并不大。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与Peck理论分析后可知,案例工程周边地表横向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3.96 mm,Peck理论分析结果为−3.77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

当双线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8.05~−8.32 mm范围内,DB4的沉降量最大(−8.32 mm),DB2的沉降量最小(−8.05 mm),但差异并不大。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与Peck理论分析后可知,案例工程周边地表横向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7.54 mm,Peck理论分析结果为−7.15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

由此表明,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周边地表的影响较小,出现的沉降量较小(≤±10 mm)且在规定范围内,能够保证既有铁路的后续安全使用。

3.3.2 路基位移分析

同样,根据研究提出的监测方案,对案例工程盾构施工段进行监测,可得到路基位移的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可知,不论是单线施工结束还是双线施工结束后,越靠近轴线,路基的位移量越小,而与轴线距离越远,则路基位移越大,且轴向两侧路基位移基本呈对称分布。其中,单线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4.48~−4.16 mm范围内,L5的沉降量最大(−4.48 mm),L2的沉降量最小(−4.16 mm),但差异并不大。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可知,案例工程路基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3.95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

双线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9.04~−7.92 mm范围内,L5的沉降量最大(−9.04 mm),L2的沉降量最小(−7.92 mm),差异较大。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可知,案例工程路基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7.87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

由此表明,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周边路基的影响较小,出现的沉降量较小(≤±15 mm)且在规定范围内,能够保证既有铁路的后续安全使用。

3.3.3 钢轨位移分析

根据研究提出的监测方案,对案例工程盾构施工段进行监测,可得到钢轨位移的分析结果。由监测结果可知,钢轨位移分布情况与地表、路基基本相同。其中,单线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2.88~−2.79 mm范围内,G4的沉降量最大(−2.88 mm),G2的沉降量最小(−2.79 m),但差异并不大。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可知,钢轨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3.95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

双线施工结束后,轴线处的沉降量在−3.92~−3.45 mm范围内,G2的沉降量最大(−3.92 mm),G4的沉降量最小(−3.45 mm),差异较小。同时,通过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可知,路基位移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同,峰值位于轴线处,模拟分析结果为−4.13 mm,与实测结果的差异较小,说明预期方案推导计算的准确性较高。

由此表明,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钢轨位移的影响较小,出现的沉降量较小(≤±15 mm)且在规定范围内,能够保证既有铁路的后续安全使用。此外,应针对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段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归纳总结,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与方法,才能科学控制路基的沉降量,发挥现场监测的作用与价值[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既有铁路下穿施工过程中,盾构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发现采取对路基、铁路线路的加固及管片支护构建的方式,可显著提升铁路周围土体结构、路基及轨道线路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如下:采用研究提出的盾构施工方案,地表位移小于−4.46 mm(单线)与−8.32 mm(双线);路基沉降小于−4.48 mm(单线)与−9.06 mm(双线);轨道位移小于−2.79 mm(单线)与−3.92 mm(双线),证明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较小,可保证既有铁路的正常使用,验证了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志强,虞双林.盾构法施工下穿运营铁路施工技术控制要点[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9):166-168.

[2]王东星.黄土地区盾构下穿既有铁路风险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建筑,2023(9):156-158.

[3]贾辉.津兴铁路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设计关键技术探析[J].交通世界,2023(14):171-174.

[4]郑代靖.盾构穿越富水破碎带不良地质掘进措施研究[J].四川水泥,2023(1):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