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名词的语义分类及词典释义

2024-09-25 00:00侯瑞芬刘小雨
辞书研究 2024年5期

摘 要 汉语空间名词与普通名词在表达空间义时有明显差异,普通名词表示空间义通常需要搭配方位词,而空间名词则可以加方位词,也可以不加方位词。空间名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多义性,不同意义之间又存在纠缠和渗透。文章探讨了汉语空间名词的两大主要来源——土地与建筑,并依据地理、物理和社会三种属性,系统地构建了汉语空间名词的分类体系,梳理了空间名词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部概念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空间名词的释义原则和具体的释义模式,旨在为词典编纂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参考,促进汉语空间概念的清晰表达与理解。

关键词 空间名词 地理空间 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 词典释义

一、 引 言

空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维度之一,也是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感知和理解空间关系来组织和解释周围的世界。不同语言对空间意义的认知和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空间的独特理解。

汉语表示空间义的词主要是处所词、方位词和一些普通名词。有的学者把处所词和方位词看作名词的一个小类,如文炼(1957)、史有为(1982)等。有的学者把处所词和方位词看作与名词并列的独立词类,如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但大家普遍认为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和处所词具有不同于一般名词的性质,属于汉语空间表达的词汇系统。

然而,哪些普通名词具有空间义却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储泽祥(1997)认为具有空间义的一般名词包括兼属处所词的名词和表示工具、食品、植物和躯体部位的名词,但这些名词并不总是表示空间。方经民(2002)把现代汉语的空间区域范畴分为地点域和方位域,其中指称地点域的名词必须具有命名实体的特点,包括地名、物名或机构名。但地名、物名和机构名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比如“学校”。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汉语空间名词的特征,找到它们与普通名词的差异以及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我们将从汉语空间名词的范围着手,分析空间名词与普通名词之间的关联与分界,并对汉语空间名词进行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空间名词的释义原则和释义模式,以期深化我们对空间范畴的理解,并为词典编纂提供参考。

二、 汉语空间名词的范围

屈承熹(1999)、方经民(2002)等都根据名词在表达空间范畴时是否需要加方位成分把名词分成三类,这个标准对空间名词的确定很有帮助。我们也根据这个标准,把表示空间范畴时可加方位成分也可不加方位成分的名词称为空间名词,而不能加方位成分的名词是处所词,必须加方位成分的是普通名词。空间名词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展现出独特的语法特征。如表1所示:

这种名词分类的方法,为我们理解汉语名词在表达空间概念时的语法特性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框架。例如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肚子”:

(1) a. 我瘦了30斤,没肚子了。

b. 我吃饱了,没肚子了。

例(1)a中的“没肚子”是形体上看不出“肚子”了,例(1)b中的“没肚子”是“肚子里放不下了”,这里的肚子成了一个容纳的空间,但这个容纳义是语境带来的,我们不能说“把心放肚子”,而要说“把心放肚子里”,根据空间名词的定义,我们不把它看成空间名词。

空间名词的意义并不单一,一个空间名词经常会有多种意义。文炼先生(1957)很早就指出:“有许多名词如‘工厂、学校、机关、图书馆、托儿所’等等,从一个角度看,它们是表示处所的词,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代表一种机构,应该是普通的名词了。”史有为(1982)提到的具有空间义的名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供人们在里面活动的建筑实体,如“图书馆、卫生间、办公室”,另一类是人们为了活动方便而划分的单位,如“中央乐团、教务处、三连”。他认为这些词仍应看作名词,因为它们“首先不是作为地点而被命名的”,“它们是首先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一个空间实体而赋予这些名称的”。方经民(2002)也指出:“空间区域范畴作为一个实体,具有事物性和空间性两重性质。空间方位参照进入语言表达,可以凸现它的事物性,也可以凸现它的空间性。”

“白宫”的释义可以很好地说明空间名词的多义性:

白宫 BáiGōnɡ 美国总统的官邸,在华盛顿,是一座白色的建筑物。常用作美国官方的代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同)

从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白宫”首先是一座建筑物,属于实体;“白宫”也是“美国总统的官邸”,是居住的地方,属于空间;“白宫”还“常用作美国官方的代称”,代表国家,属于政治组织。同一个词,既是物名(建筑),又是地名,还是机构名,这本身就说明这几个语义之间的关系密切。

空间名词的这种多义性给人们理解空间概念带来了不少困扰,也给词典编纂提出了挑战。我们从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到编纂者的纠结,比如“建筑物”的释义中将“房屋”和“场所”并列:

建筑物 jiànzhùwù 人工建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住宅、厂房、车站等。

其实,“建筑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是经常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但事物和事物承担的功能本来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汉语经常用不同的词表示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功能,比如“房子”是建筑物,而“房间”是建筑物的功能。《现代汉语词典》中,“堡垒、穿堂门、金字塔、楼堂馆所、裙楼、水塔”用“建筑物”作为释义中心词,而“歌厅、市场、沙龙、商店、夜总会“用”场所“作为释义中心词。表示“建筑物”的名词是空间实体,不是空间名词,表示“建筑物功能”的名词才是空间名词。有些词既表示建筑物也表示建筑物功能,如“体育馆、电影院”,我们也把它们看作空间名词。

空间名词多义性带来的困扰还表现在相似词语释义的差异上,如:

饭厅 fàntīnɡ 专供吃饭用的比较宽敞的房子。

餐厅 cāntīnɡ ①供吃饭用的房间。②宾馆、火车站、飞机场等附设的营业性食堂,也有的用作饭馆的名称。

福利院 fúlìyuàn 收养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的处所。

养老院 yǎnɡlǎoyuàn 收养孤独老人的机构。也叫敬老院。

展览馆 zhǎnlǎnɡuǎn 专门用来举办展览的建筑物。简称展馆。

博物馆 bówùɡuǎn 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饭厅”的释义中心词是“房子”,是建筑,而“餐厅”的释义中心词是“房间”,是空间;“福利院”的释义中心词是“处所”,是空间,而“养老院”的释义中心词是“机构”;“展览馆”的释义中心词是“建筑物”,而“博物馆”的释义中心词是“机构”。这些释义的不同反映了这些词意义的复杂性,也说明我们对这些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建筑实体、空间和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识空间名词至关重要。建筑作为实体,不仅具有物理形态,还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建筑不等于空间,但建筑容易发展出空间义,而人们在特定空间从事某种活动,逐渐产生一些相同的特征,就发展出了组织机构义。这个语义发展过程是单向的,后面的语义蕴涵前面的语义。也就是说,有空间义的名词往往包含建筑实体义,而有组织机构义的名词也往往会包含空间义,它们存在一种单向蕴涵的关系。

但这三者是不同的语义归属。比如“房子、碉堡、舞台”是建筑实体,而“书房、卧室、阳台”则更多地侧重以建筑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位置。从搭配上看,建筑类名词可以跟“修建”类动词搭配,而空间名词不可以。

(2) 盖房子——*盖书房 建碉堡——*建卧室 搭舞台——*搭阳台

建筑类名词是普通名词,不能直接做“在”的宾语,需要加上方位词来表示具体的空间位置。而空间名词兼有表示实体和空间位置的功能,可以直接做“在”的宾语。表示组织机构义的名词因为蕴涵空间义,也可以直接做“在”的宾语。

(3) *在房子——在房子外 *在碉堡——在碉堡里 *在舞台——在舞台上

在书房——在书房外 在卧室——在卧室里 在阳台——在阳台上

在电视台——在电视台里 在图书馆——在图书馆里 在教研室——在教研室里

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不同于空间名词的是它可以用在“我是……的”这样的结构中,也可以做施事,而空间名词不可以。比如:

(4) *我是阳台的。 *我是操场的。 *我是这个卧室的。

我是电视台的。 我是图书馆的。 我是这个教研室的。

(5) 电视台派记者前往现场。

图书馆购买了大批新书。

教研室组织了各项教研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台、图书馆、教研室”是蕴涵空间义的组织或单位,但也有一些组织是直接和人相关的,不含空间义。如“委员会、游击队、兵团”等。

总之,建筑、空间和组织机构这三个概念在语言中相互关联。建筑作为实体,是构成空间的基础;空间名词不仅表示具体的建筑实体,还表示空间位置;空间名词进一步发展,就可以表示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组织或机构。

三、 汉语空间名词的分类

(一) 汉语空间名词的分类标准

1. 空间来源:土地与建筑

分析空间名词的构成,我们发现它们主要来源于两类事物:土地和建筑。

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土地被规划和开发后,人们会在上面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也形成了特定的空间概念。而建筑则是人工建造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设施,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等需求。这种人工建造的实体不仅占据空间,同时也定义了新的空间边界与内部布局。

空间虽然客观存在,却不容易把握,我们无法通过触摸和感知来确认它们的存在。我们往往通过实体建立起对空间的认知,我们也正是以土地和建筑这样的实体为基础建立了土地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自然形成的实体“土地”,还是人工建造的实体“建筑”,都表示事物,是普通名词。实体和空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实体是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而空间则是指这些物体所占据或定义的区域,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建筑和空间的关系,表示土地的名词和空间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语法分布,如:

(6) 砍伐森林 *砍伐林区

森林里 林区里

*住在森林 住在林区

从“森林”和“林区”的这种互补分布我们可以看出,“森林”是普通名词,作为实体,它们可以被砍伐,而“林区”是空间名词,表示人们活动的场所。实体名词强调的是事物本身,而空间名词则侧重于事物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土地空间和建筑空间在人类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土地空间以自然地形和地貌为基础,通常更开放、范围广阔,边界可能模糊;建筑空间以人工构造物为基础,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划分,相对封闭、范围较小,边界清晰。土地空间与人类的农业耕作、资源开采、休闲旅游等活动紧密相关,它们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场所;建筑空间则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更为直接相关,满足居住、工作、教育、医疗等社会需求,为生产和生活等活动提供场所。

2. 空间属性:地理空间、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

根据属性的不同,空间可以分为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地理空间指地球表面上的特定地点或区域,是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空间,强调空间的自然属性和地理位置,水乡、山林等都是典型的地理空间;物理空间侧重人类活动或物体所占据的具体位置、范围或形态,强调空间的承载或容纳功能,往往是供个体活动的空间,卧室、车库、阳台等都是典型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是由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互动交流的场所,强调空间的社会互动功能,往往是供群体活动的空间,公园、商店、电影院等都属于社会空间。

严格来说,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不处于同一个层面。地理空间偏重自然属性,是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基础,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类活动的介入,而物理空间和地理空间的差异则在于社会性的有无。我们可以这样表示三者之间的差别,详见表2所示:

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候还会发生语义渗透。语义渗透的结果通常是一个词同时表示不同属性的空间概念。空间名词的意义渗透也是单向的。

当地理空间的概念被用于描述人类活动或物体占据的特定区域时,就发生了从地理空间到物理空间的渗透。如“山地”:

山地 shāndì ①多山的地带:开发~资源。②在山上的农业用地:种了几亩~。

“山地”的第一个义项指的是多山的地带,即地面起伏较大、山峰或山丘众多的地区。这种定义强调的是地形特征,属于地理空间;“山地”的第二个义项将山地与具体的农业活动联系起来,强调了山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空间属性。

地理空间也可以经由社会活动、人际互动和政策规划等方式向社会空间渗透。比如“内地”:

内地 nèidì ①距离边疆(或沿海)较远的地区。②指我国大陆地区(对香港、澳门而言)。

“内地”的第一个义项强调的是地理位置,属于地理空间;而第二个义项则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概念,它涉及国家行政区划、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属于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向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渗透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

当物理空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个体活动空间,而是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功能时,它就开始向社会空间渗透。如“餐厅”:

餐厅 cāntīnɡ ①供吃饭用的房间。②宾馆、火车站、飞机场等附设的营业性食堂,也有的用作饭馆的名称。

“餐厅”的第一个义项指一个具体的房间或区域,专门用于就餐,强调的是空间的物理属性,如面积、布局等,属于物理空间;而“餐厅”的第二个义项指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不仅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还进行交流、庆祝、谈判等社会互动,它强调的是空间的社会功能、服务性质和商业属性,属于社会空间。这种物理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渗透是建立在“建筑”的基础上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由于“建筑”的不同功能而形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名词容易发展出组织机构义。社会空间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往往不单纯表示空间,而是囊括了人们在空间中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如:

图书馆 túshūɡuǎn 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博物馆 bówùɡuǎn 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社会空间是人们聚集和进行社会互动的场所,而社会组织则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建立的、有组织的实体。比如“教堂”是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是社会空间,而“宗教事务所”是负责宗教管理工作的机构,是社会组织。组织机构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基于人产生的,如“委员会”,另一个是基于社会空间产生的,如“学校”。基于建筑产生的组织机构往往包含社会空间义,同时又有一个建筑实体义,这三种意义有时候同时存在于一个词语,很难截然分开。也就是说,由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名词发展而来的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同时具有[+建筑][+空间][+机构]三种语义要素。以“图书馆”为例。它首先是一个建筑实体,它的内部空间为人们提供阅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也是一个社会空间,同时,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图书馆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服务功能。“学校”也是如此。作为空间实体,它拥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建筑和设施,用于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作为社会空间,它是人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场所,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氛围;作为组织机构,它拥有特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师资力量,负责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服务。这三种意义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

这样,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交织重叠,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认知体系。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

(二) 汉语空间名词的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土地和建筑是空间义的两个主要来源,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空间的不同属性,我们从来源和属性这两个维度构建汉语空间名词系统。

1. 基于土地的空间名词

A. 基于土地的地理空间

基于土地的地理空间强调的是与土地相关的自然地理特征,通常与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自然因素相关,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如:

水乡 shuǐxiānɡ 河流、湖泊多的地区:江南~。

山林 shānlín 有山有树林的地方。

B. 基于土地的物理空间

基于土地的物理空间强调的是土地的物理特征,通常与土地的位置、使用方式等物理因素相关,涉及土地的开发、建设和利用等,更偏向于人为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如:

操场 cāochǎnɡ 供体育锻炼或军事操练用的场地。

菜园 càiyuán 种蔬菜的园子。也叫菜园子。

C. 基于土地的社会空间

基于土地的社会空间强调的是土地的社会属性,通常与土地的文化特征、经济活动等社会因素相关,反映了土地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角色。社会空间是由人类活动塑造的,包含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如:

根据地 ɡēnjùdì 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自然保护区 zìránbǎohùqū 国家为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而依法划定的区域,如我国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基于土地的空间名词都包含“土地”的实体义,也就是说“空间义”蕴涵“土地义”,而自然属性是基于土地的空间义的基础,基于土地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都包含自然属性。

2. 基于建筑的空间名词

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没有基于建筑的地理空间。建筑可以产生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A. 基于建筑的物理空间

基于建筑的物理空间是指与建筑实体有关的空间概念,具有可测量的三维属性,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单元。建筑物理空间以“房间”为主体,如:

卧室 wòshì 睡觉的房间。也叫卧房。

书房 shūfáng 读书写字用的房间。

B. 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

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涉及建筑整体方面的空间特征,不仅是建筑的物理存在,更是社会互动、文化交往、经济活动的场所。根据社会需求,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可以分为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军事空间和居住空间等。

旅馆 lǚɡuǎn 营业性的供旅客住宿的地方。

文化宫 wénhuàɡōnɡ 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文化娱乐场所,一般设有电影院、讲演厅、图书馆等。

基于建筑的物理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最小空间单元,经常是作为“部分”而存在的,不具有独立性,这样,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经常会呈现出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如一个图书馆包含了多个阅览室,一个影院包含了多个影厅。物理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基础,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通常也有物理空间义。

这样,我们就从来源和属性两个维度对汉语空间名词进行了分类,如表3所示:

四、 汉语空间名词的词典释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汉语空间名词有不同来源和多重维度,而且不同意义之间存在复杂交织与渗透现象。对空间名词的语义来源和属性的分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汉语空间名词的理解,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词典中空间名词的释义问题。

词典编纂中应该重视空间名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空间名词在表示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及社会空间时的微妙差异,确保释义的准确性;同时,应致力于提升释义的实用性,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空间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借助释义中心词或者中心词所属类别来呈现区别,构成一系列“特征/用途+类别”的释义模式,描述属于这些词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揭示词汇的系统性,也使词典释义更为准确和科学。

(一) 注意空间实体、空间与组织机构的区分

空间名词的意义是在土地和建筑这样的空间实体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示社会空间的名词又经常会发展出组织机构义,但它们毕竟是不同范畴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释义中应该注意空间实体、空间以及组织机构的区分。

一般来说,空间实体的释义中心词应该是表示实体的词,如“土地”和“建筑物”,“土地”类的释义强调利用状态,“建筑物”类的释义强调建筑的组成部分和用途。组织机构的释义中心词是表示组织机构的词,如“机构”和“单位”,要对这个“机构”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说明。

处女地 chǔnǚdì 未开垦的土地。

房子 fánɡ·zi 有墙、顶、门、窗,供人居住或做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报社 bàoshè 编辑和出版报纸的机构。

农场 nónɡchǎnɡ 机械化程度较高、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国营~。

这里“处女地”和“房子”都是空间实体,“报社”和“农场”都是组织机构,它们的释义中心词较为准确地说明了它们的性质。但需要注意的是,空间实体不一定发展出空间义,而表示空间义的空间名词包含实体义,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单向蕴涵的关系,空间义默认包含一个空间实体的存在,就像“卧室”是空间名词,但这个空间默认有一个建筑实体存在。因为空间义蕴涵空间实体义,所以空间名词的释义可以只呈现空间义,不呈现实体义。

病房 bìnɡfánɡ 医院、疗养院里病人住的房间。

浴场 yùchǎnɡ 露天游泳场所:海滨~。

这里的“病房、浴场”是空间名词,既可以表示空间,又可以表示空间实体,但词典只呈现空间义。

社会空间和组织机构之间同样如此。产生社会组织义的社会空间名词既可以表示组织机构,又可以表示社会空间,同时,还可以表示空间实体。这三种意义之间同样是单向蕴涵关系,即组织机构义包含社会空间义,社会空间义包含空间实体义。所以,对这种表示组织机构的词,词典一般也可以只呈现组织机构义,不呈现空间义和空间实体义。如“博物馆”和“车间”:

博物馆 bówùɡuǎn 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车间 chējiān 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位。

根据这样的原则,本文第二节提到的“饭厅”应该和“餐厅”一样,解释为“房间”而不是“房子”;“福利院”应该和“养老院”一样,解释为“机构”而不是“处所”;“展览馆”应该和“博物馆”一样,解释为“机构”而不是“建筑物”。词典中偶尔有将机构义和空间义同时进行说明的情况,如:“事务所”“电视台”:

事务所 shìwùsuǒ 专门承办、经营某种业务的机构或处所:律师~|商标~。

电视台 diànshìtái 摄制并播映电视节目的场所和机构。

这样的情况非常少,似也没有必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也有两种需要分立义项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蕴涵等级序列中不相邻的两个意义需要分立义项,如:

林区 línqū ①生长着成片树木的地区。②行政区划单位,与县同级,目前我国有一个林区,即神农架林区,在湖北。

牧场 mùchǎng ①放牧牲畜的草地。②牧养牲畜的企业单位。

“林区”是在地理空间基础上形成了组织机构义,地理空间和组织机构分立义项,“牧场”是在物理空间基础上形成了组织机构义,物理空间和组织机构分立义项。义项的分立与否反映了蕴涵等级序列上的远近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组织机构义与空间实体或社会空间的范围不完全对应,那也应该分立义项。如“药房”:

药房 yàofánɡ ①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药房”的两个义项一个在医院内,一个在医院外,不完全对应,所以分立义项。

区分空间实体、空间和组织机构,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在了解它们差异的基础上,对具有单向蕴涵关系的几个意义统一解释,保证了释义的实用性和简洁性。

(二) 注意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区分

空间的地理属性、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虽然不是截然分明的,但也不是混沌无序的。汉语中有一批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如“场所、场地、地方、地带、地区、区域”等,这些概念一定程度上与空间类别相对应。

1. 地理空间的释义模式:自然特征+“地区”“区域”“地带”

地理空间强调空间的地理特征,涵盖了广泛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需要在较大的空间中表现出来,如特定的气候区域或国家分布。表示地理空间的词经常用“地区”“区域”“地带”作为释义中心词,如:

库区 kùqū 水库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移民|三峡~。

戈壁 ɡēbì 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沙漠 shāmò 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燥,植物稀少的地区。

2. 物理空间的释义模式:用途+“场地”“房间”

物理空间是活动和人物所在的具体空间,能够为我们所感知和度量。相对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而言,物理空间的边界性更强,基于土地的物理空间通常用“场地”作为释义中心词,基于建筑的物理空间通常用“房间”作为释义中心词。如:

运动场 yùndònɡchǎnɡ 供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场地。

客房 kèfánɡ 供旅客或来客住宿的房间。

3. 社会空间的释义模式:用途+“地区”“区域”“场所”

社会空间涉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和互动,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群体密切相关。基于土地的社会空间多用“场所”“地区”“区域”作为释义中心词,基于建筑的社会空间多用“场所”作为释义中心词。如:

租界 zūjiè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战区 zhànqū 为便于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作战区域。

电影院 diànyǐnɡyuàn 专供放映电影的场所。

“地区、区域”既可以作为地理空间名词的释义中心词,也能作为与行政区划相关的社会空间名词的释义中心词,这是因为“区域”的意思是“地区范围”,而“地区”本身是个多义词:

地区 dìqū ①较大范围的地方:湖北西部~|多山~|这个~最适宜种小麦。②我国省、自治区设立的行政区域,一般包括若干县、市。旧称专区。③指一国中在特定情况下单独参加某些国际活动的地方行政区域。如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④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托管地等。

4. 其他释义模式:用途/特征+“地方”

在空间名词的释义中,有一个几乎万能的释义中心词:“地方”,几乎所有空间名词及空间发展出来的抽象意义都可以用“地方”解释,它其实是一个上位概念。

有的空间名词,既可能指物理空间,也可能指社会空间,这时就可以用“地方”作为中心词。如:

澡堂 zǎotang 供人洗澡的地方(多指营业性的)。也作澡塘。也叫澡堂子。

作为洗澡的地方,“澡堂”本应属于物理空间,但“澡堂”多是营业性的,所以又有社会空间的特点。用“地方”释义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空间是不固定的,具有依附性,这种情况释义时用“地方”作为中心词比较方便。比如“会场、赛场、考场”等都是临时性的空间,相应的“会议室、体育馆、教室”等才是固定的空间,这种临时性的空间义解释为“地方”更好,但需要有较为详细的“特征”说明。比如“灵堂”:

灵堂 línɡtɑnɡ 停灵柩、放骨灰盒或设置死者遗像、灵位供人吊唁的屋子(一般是正房)或大厅。

“灵堂”只在吊唁时存在,需要附着于一定的建筑上,释义为“停灵柩、放骨灰盒或设置死者遗像、灵位供人吊唁的地方”更加合适。

五、 结 语

汉语空间名词与普通名词在表达空间义时有明显差异,普通名词通常需要搭配方位成分,而空间名词则可以加方位成分,也可以不加方位成分。厘清空间名词与普通名词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多层次的汉语空间概念体系。空间名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多义性,不同意义之间又存在纠缠和渗透。本文深入探讨了汉语空间名词的两大主要来源——土地与建筑,并依据地理、物理和社会三种属性,系统地构建了汉语空间名词的分类体系,较为清晰地梳理了空间名词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部概念的关联。空间名词与普通名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语义网络中的相互参照、补充与转换,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有边界又相互渗透的语义空间。这种语义上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汉语空间概念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为我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空间名词的释义原则和具体的释义模式,旨在为词典编纂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参考,促进汉语空间概念的清晰表达与理解。

空间名词复杂多样,我们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空间名词的语境依赖性和跨语言比较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空间名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汉语空间名词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储泽祥.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2).

2.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世界汉语教学,2002(1).

3. 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 史有为.关于名词和处所词的转化.汉语学习,1982(1).

5. 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

6.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侯瑞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2488;

刘小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2488)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