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的材料特性如何介入当代艺术创作

2024-09-25 00:00:00武雅婷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3期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兴材料的面世为艺术家在纤维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方向和途径。纤维材料在电子科技、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无不呈现出纤维艺术在时代进步下的发展可能。自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起始,并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每一步进程,艺术不再只是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它与其外部的经济、商品、市场、生活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下,艺术自身也在不断经历着革新。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打破各国意识形态壁垒的同时,西方当代艺术的单向式、精英式也被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大众化所取代。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之下,一切传统和新兴的艺术媒介发生了价值取向上的巨变,作为传统创作的纤维材料,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艺术形式当中。蕴含着丰富美学精神文化及技艺的纤维被当代艺术带来的新任务所激活,跨越出传统的纤维、当代纤维艺术的范畴,纤维的独特属性被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些纵横交错的艺术形态背后,清晰作为纤维艺术的材料特性如何介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字化语言、人工智能和生物艺术不断成熟发展的今天,纤维材料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媒介如何介入新媒体时代?具有悠长历史的纤维艺术在新兴的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当代艺术中将呈现出怎样的形态?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非可以从一个单一的概念化角度来理解,要厘清这个问题,就需要将纤维艺术及其创作材料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何为“纤维艺术”

“纤维艺术”一词源自英文“Fiber Art”,最初是由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林乐成教授的定义对纤维艺术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说明。根据他的提法,纤维艺术是一种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其材料主要涉及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如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纤维艺术是集纤维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些材料通过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手段,被艺术家用来创造平面和立体形象。

施惠则认为“纤维艺术”一词虽然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媒介的区分,但在实际发展中,它还暗含着对“观念”的要求,即没有投入艺术家观念的作品只能是纤维工艺品,而不是“纤维艺术”。“纤维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观念艺术。换言之,若作品缺乏艺术家独特的观念投入,则其只能被看作是纤维工艺品,这一观点强调了纤维艺术的内在含义远不止于材料和技艺,更关注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独到的思考和观念。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文化影响下,不断吸纳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并演化为一门形态多元、风格多样、材料无限制的艺术形式,这些特点构成了当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一广泛的定义表明纤维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灵活性和创新性,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艺边界,成为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实用与艺术的多元艺术形态。

二、纤维艺术的发展

纤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编织工艺时期,而中世纪则是纤维艺术的黄金时代,以壁毯为代表的艺术品在当时盛极一时。如果说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的编织是纤维艺术的萌芽,那么欧洲最早壁挂艺术的产生便是纤维艺术的源起。这些古老的技艺和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类对纤维材料的独特应用,也记录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和艺术传统。

纤维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织物模式。在当代,纤维艺术的材料范围扩展到塑料、金属、玻璃等新型材料,并运用了现代化的制作手段,如焊接、熔化合成、化学黏合等技术,通过现代纺织技术、数码编织和激光切割等先进工艺,推动了纤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是传统的编、织、缠、绣、裹等技术也在纤维艺术中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其超越传统工艺的限制,走向更具实验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路径。

其在创作表达上越来越多地融入当代社会议题和文化语境。艺术家们运用纤维材料的特性,探索人类与自然、身份认同、性别议题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等主题,呈现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关切。这使得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界成为一种富有表达力和启示性的艺术形式。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说: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当彻底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身的用意,不要模仿平面绘画的模式,而是应当在创作过程当中寻求开拓创新。

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媒介融合和社会意识增强的趋势。通过不断拓展其创作语境和表现形式,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持续为艺术创新和社会思考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纤维艺术的创作材料

纤维艺术是以纤维材料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从字面意思来看纤维艺术的概念,“纤”者细也;“维”者,连结、联络的意思,“纤维的内涵”即细丝状物质联络的意思,可见纤维艺术中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潜在力量。

1.天然纤维材料

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天然纤维材料仍然扮演着关键的创作角色。这些天然材料包括如棉、麻、蚕丝、羊毛、竹、藤、棕、柳、葵、苇、稻、麦、高粱、玉米等植物的秆、茎、韧皮或花、叶、毛发、马尾及鬃、绒等,它们作为传统的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棉线、棉纱和棉织物等棉制品展现出温暖柔软的质感。丝的使用涵盖了蚕丝、蜘蛛丝和人造丝等,亚麻等麻类纤维以其天然质朴柔软的特性在纤维艺术中得到展现。通过对天然材料的运用,艺术家能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使作品更具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共鸣。

日本纤维艺术家芹野直子(Naoko Serino)以黄麻为创作核心,表现天然纤维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状态和形态可能性。“充分利用黄麻能保持干燥,不易回潮变形且可塑性强的特点”她不仅展现了“柔性材料”所能延展的造型边界,更通过同一材质在不同形态下呈现出的各异意境,彰显了黄麻的多样表现。

麻纤维分子天生携带着古朴而深沉的天然黄色素,使其表面纹理自然而独特。在芹野直子的作品中,金色的光泽与蜿蜒的黄麻线相互交融,将天然纤维纺得密集或拉得细长,表现出了黄麻纤维的自然特性。成排的卷曲股线,让人联想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层、静脉、海绵等等,引发观者对生物结构和自然界的联想。这种温暖的色调和粗粝的质感散发着返璞归真的田园气息,与东方古代的审美观相契合,同时与日本传统中朴素自然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相符。

同样来自日本的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她选用丝线为主要创作媒介。盐田千春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便是使用繁密的红线和黑线交缠而成、铺天盖地地贯穿整个空间的巨型装置。《未知的旅程》(见图2)作品采用了逾2000个红色线团,每个线团的长度约为133米。一些用钢丝编织的小舟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角落。“盐田千春用夸张的手法,将这样戏剧性的场景呈现出来”这些小舟四周缠绕着上万米的红色针织线,远远望去,宛如汹涌喷发的火焰。

此外,荷兰当代艺术家玛格达莱娜· 阿巴卡诺维奇(Magdalena Abakanowicz),以生物形态的纺织雕塑而闻名,她的作品材质不仅使用羊毛,而且大量使用麻,棕榈等。1971年,在第五届洛桑双年展上,她的参展作品——红色《阿巴坎红》(见图3),尺寸巨大,如同一位异域的神兽降临,突破了“壁挂艺术”的束缚,传递着对“自我本我”及周围“他物他境”的感悟,其标志着纤维艺术进入了立体的“软雕塑”时代。

纤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天然特性,能够带给观众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主要是由于纤维材质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运用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够拉近人与环境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里,产生彼此交流、沟通的奇妙氛围。

2.人造纤维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造材料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尼龙、涤纶、乙纶、丙纶、氯纶、氨纶、氟纶、硝化纤维、醋酸纤维、黏胶纤维等所谓人造丝、人造棉、人造毛。这些人造纤维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选择。尽管在物理特性上与天然纤维相似,但通过各种加工处理,人造纤维呈现出了天然纤维所不具备的品质。

韩国当代艺术家徐道获(Do Ho Suh)的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他运用聚酯纤维材料以等比例的方式制作家电、家具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一系列作品可以命名为“首尔的家”“洛杉矶的家”“家中之家”(图4)等,将艺术家的私人物品转化为艺术品,从而与观众的个人体验形成共鸣。

巴西艺术家埃内斯托·内托(Ernesto Neto)的作品通过大型的织物雕塑和参与式的环境,探索观者的身体与装置环境之间的空间和感官关系。其被认为是巴西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装置作品常常运用富有弹性的半透明尼龙织物、天然香料,以及以钩针编织而成的元素。

人造材料为纤维艺术注入现代科技和工业元素。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及新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发现并运用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中去,拓展了创作的技术和表现手段。这些材料具有与天然纤维类似的特性,但经过各种加工还具有了天然纤维不具备的品质。通过人造纤维,纤维作品能够拥有更加多样且宽广的面貌,具有更多创新的可能。

3.复合纤维材料

当代纤维艺术追求创新和实验性,因此艺术家经常将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可能由天然纤维、人造纤维以及其他非传统的纤维材料组成,如植物纤维、金属丝、塑料带等,它既有绘画的造型语言特征,又有雕塑的空间形式特点,因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

澳大利亚纤维艺术家路易丝·萨克斯顿(Louise Saxton)以发掘和回收的纺织品、纸张和陶瓷为基础,专注于“重振和恢复价值”的研究。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废弃物的刺绣重组领域,运用蕾丝别针巧妙地将这些材料组装到尼龙薄纱上,创作出一系列艺术品。

她自称为“组合艺术家”,因为她的作品是通过将无数精致的花边别针固定在一起的纺织品碎片组合而成的。此外,还运用其他材料,包括纸和陶瓷。与传统的纤维艺术家不同,她并非亲自制造材料,而是拯救和重建他人的手工作品。

教授林乐成、李广忠、林月红联合完成了一项大型竹制装置作品《光之亭》(图7)。该作品的规模为长12米、宽6米、高6米,主要由660根不同尺寸的竹子、35根6米长的镀锌管、LED线条灯和多条光带组成。艺术家将当地的人文特色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其既像“种子”,又像“白云”,同时将传统竹纤维材料与先进的编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既具象又具有写意特色的艺术造型,整个作品与水面的倒影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

通过这种复合材料的应用,艺术家能够实现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表现效果,进一步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层次和复杂性。这种多样性的材料运用为当代纤维艺术带来了持续创新和拓展的潜力。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媒介融合和社会意识增强的趋势,在当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众多当代艺术家将传统竹纤维材料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形成了既具象又具有写意特色的艺术造型,将其注入丰富的情感元素,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