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2024-09-25 00:00李溥然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3期

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骨架,街道景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街道所承载的社会生活功能也日益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亟待更新。本文首先阐述绿道的概念,分析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并归纳其设计原则,进而以国内几个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为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探讨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的设计策略,以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新世纪以来,城市规划观念逐步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影响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发展。街道构建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城市居民的基础出行环境,质量优良的街道环境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进而提升人民幸福度。在上海,街道设计也逐步朝着多元化探索与人性理念回归,街道逐渐成为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活力公共空间,能够有效促进市民生活便利、和谐、健康,提升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推进,倡导低成本开发、高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成为趋势,这也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更加绿色、集约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以人为本、友好健康、和谐统一的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一、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概述

1. 绿道的概念与作用

“绿道”一词来源于英语“Greenway”的直译,它是一种具有延伸性的绿地,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绿道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达到“让自然做功”的目的,通过构建绿色系统与步行系统,将破碎的斑块连接成体系,让区域间的联系更加通畅,让城市得以自由地呼吸。将绿道理论与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街道景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城市环境质量,营造城市风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 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价值

(1)发挥生态效能

绿道的建设中贯穿着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往往采取低投入、低维护的景观最小干预策略,这与景观更新的方法不谋而合。在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中,例如利用原生植物、进行就地取材、设置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不仅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还能够提升场所韧性,使其拥有自愈能力,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2)串联碎片化景观

街道景观更新可以由“点”做起,这样的空间往往零散分布。绿道作为系统化的线性空间,能够有效地将碎片化的绿色空间进行串联整合,将“点”串联成“线”,进而发展成“面”,并采用渐进式、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城市街道景观更新,形成协调统一的景观街面,给人以连贯舒适的视觉体验,给更新区域带来新的生机。

(3)激发周边区域活力

绿道这样的线性结构具有延伸性的特点,蔓延范围较广,在城市内创造出能够吸引市民参与的线性绿色空间,不仅能在设计区域内产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够向旁侧交叉纵横的街道与街区延展,有效引导更广范围内的产业功能积聚和城市功能互动发展,为周边区域注入新的活力。

(4)建设健康友好城市

绿道的步道串联能够为市民营造一个系统化的步行系统,绿道功能复合的特点能够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城市户外空间体验,有效地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空间当中,成功激活物质环境和空间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打造一个健康绿色、行人友好的活力城市。

二、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的设计原则

1. 统一协调原则

在绿道理念下进行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的各类绿地形成一个整体,整合碎片化空间,统一景观形态,加强区域联系,保持通行舒畅,形成城市绿网系统,让道路、建筑与街道景观之间衔接更为协调,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性更加完善,提升城市景观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互动流通。

2. 以人为本原则

理查德·瑞吉斯特在《生态城市》提出“紧凑——就近居住——多样性”原则,倡导由汽车主宰的城市转向人的城市。街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行,然而,国内城市道路目前仍存在着以车为主、停车乱放、街面杂乱、人行道被占用等问题。绿道理念指导下的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注重慢行系统的构建,合理划分功能道路、串联行人或自行车通行道路,构建舒适宜人的景观,营造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空间。

3. 多元复合原则

绿道具有交通连接、体育运动、绿色生态、文化教育、休闲游憩等多元功能,通过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地方文脉,营造新型的游憩空间,促进城市街道服务设施系统的完善,给人提供交流与逗留的趣味共享空间,塑造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4. 因地制宜原则

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设计选址的场地环境以及其所在地的文化底蕴。在规划上,根据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道路信息采用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在文化上,充分汲取所在地的人文背景进行设计,以彰显特色的街景来展现城市风貌;在服务对象上,合理分析周边及特定的服务人群,切实地为人们打造宜居、宜游、便捷的街道环境;在设计与施工中,依据场地的改造耐受程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和原址构筑,将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入街道景观之中。

5. 生态经济原则

伊恩·麦克哈格在其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倡“设计尊重自然”,将城市看作是对场地内的资源实施开发,即人的创造物自觉地与之相适应,从而保护、提升和增强城市的基本性质。在城市街道景观更新中,需要避免大拆大建,发挥绿道理念的生态性与经济性,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采用经济环保材料、原生植物和韧性植物,减轻景观的维护强度,实现生态可持续。

三、绿道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的设计策略

1. 空间串联,多元共生

在绿道理念指导下,可以将城市中的不同街道和公共空间进行有机地串联,形成连贯的绿色走廊。通过步行道、自行车道、景观廊道等元素的引入,将街道不同点位的公共空间串联为连续路径。基于不同街道空间,建设城市驿站、休闲绿地、健身器材、文教装置、公共艺术等,构建起生态、文化、社会和休闲观赏相协调的绿色廊道,有效推动城市服务设施的完善,创造多元的城市空间。

北京中关村大街城市客厅项目是中关村大街沿线两侧户外公共空间的一体化提升改造(图1),该设计通过“保留,重组,串联,嵌入”四大策略,重新规划交通、植物、功能等,将原有功能单一、割裂交通的绿化带焕新为集慢行、生态、社交、智慧于一体的市民友好公共空间。

2. 行人友好,慢行优先

绿道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在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步行空间、骑行空间和驻留空间,形成贯穿街道线性空间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三合一的绿道系统,提供多元化步行选择,实现机非隔离、人车分流,做到行者有路、坐者有椅、憩者有荫、赏者有景,提升步行的安全性和愉悦感,让城市公共界面更温暖,实现可持续交通规划。

上海宝山蕰藻浜滨江公共空间通过构建连续的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通廊,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的全面贯通(图2)。

3. 绿色景观布局与街区雨水管理

绿道理论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绿道理念指导下,城市街道景观更新需要注重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首先,街道景观更新中尽量保留原生植物特别是保留高大乔木,对部分小乔木和灌木种植进行肌理重组,形成清新自然、多层次、低维护的植物景观;其次,在取材中尽量采用自然环保的材料(如石笼墙、透水铺装、植草砖等),环保材料和自然绿地的“海绵”特性能够有效避免二次耗材,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同时提升街区排水能力;再次,引入垂直绿化,适时地融入街道中经常出现的建筑立面与围墙上,增加行人的视觉舒适性与丰富度;另外,在街道景观中构建雨水管理系统,设计雨水花园,利用自然的生态过程(如植物吸收和土壤过滤),将降雨水分慢慢释放到地下水或地表水系统中,并通过雨水收集设施对其进行集蓄和贮存,可供灌溉、冲洗和景观用水等后续利用,对降低城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徐汇跑道公园是一个多样化的线性空间改造设计,其场地存在一定的坡度,使得地表径流能够通过雨水口流入雨水花园,被生态植被和地下水收集箱所吸收,或溢流入道路一侧的市政管道,其目的是处理来自街道和公园的雨水以便回收利用,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图3)。

4. 开放共享,文脉传承

传统的城市街道通常被建筑物和围墙所定义,形成了较为压抑、利用率低的灰色空间。在绿道理念的指导下,街道景观更新可以通过打开边界,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例如拆除或减少围墙、设置通透的栅栏、开辟街边公共广场等手段。城市中灰色空间的激活和释放能够增加街道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加强视觉上的连续性,使街道成为一个更加宜人和互动的空间。与此同时,进行街区文化的展现,能够增加场地人情味和视觉记忆点,往往以文化展墙、艺术地铺、公共艺术和建筑立面改造等形式,将城市文脉、场所记忆展现在设计中,打造可阅读的街道,营造让市民重获归属感与自豪感的街道空间,推动文脉传承,增强社区凝聚力。

上海长宁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路段景观设计打破了混凝土围墙高高竖起的闭塞感(图4),以临河而行的健康步道将滨河空间串联,促进了校园与滨河空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尊重校园历史文脉的保护,更新景观与建筑立面,为人们打造了一个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开放共享的文化滨水空间(图5),让该区域焕发新的生机。

结论

在绿道理论下进行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是绿道在可持续发展、适应性设计方面的探索,也是街道景观在城市更新、城市韧性上的探索,不仅可以实现城市形态的重构,还可以推动公共生活多元化的发展。通过串联街道碎片化空间、营造多元复合景观、构建慢行系统、统筹绿色景观布局、建设雨水管理体系、打开封闭边界、植入场所记忆等方法,打造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绿色生态的城市街道景观,能够有效激活城市中的灰色空间,唤醒城市街道的活力与潜能,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交通委员会,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2] 李莉.城市绿道设计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D].浙江大学,2014.

[3] 俞孔坚,土人设计.城市绿道规划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6-17.

[4] 刘圣维,丁戎,白杨.绿道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园林,2021,37(1):40-43.

[5] 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M].王如松,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6-30.

[6]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