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兴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宋代以来陶瓷的发展,又为茶具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宋代陶瓷茶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厘清宋代陶瓷茶具的造型特征,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造物思想。
一、宋代茶具的发展背景
宋代,不仅是文人墨客的时代,还是手工艺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同时,宋代的茶叶品种也较唐代更加丰富。新品种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茶叶口感的需求,而且也反映了宋代茶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陶瓷与茶叶的发展为陶瓷茶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在宋代,伴随着儒、释、道等思想的交融,茶文化也逐渐兴起。与盛行饮酒的唐代不同,宋代认为清新微苦的茶叶有着与众不同的品格,这与文人清新脱俗的品格相一致。在当时的都市生活中,茶馆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思想、洽谈生意。同时,宋代茶文化也与当时的文学、艺术紧密结合,涌现出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诗词、画作、书法等艺术作品。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就有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而不仅是文人墨客,在宋代发达的市井街道中也处处都有茶的影子,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大街上茶馆林立,同时处处都可看见挑着扁担在街上沿途卖茶的人。同时,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井文化的崛起,也使得茶具在民间广为流行,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茶具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宋代,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伴随着茶叶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制茶工艺的提升,品茶逐渐成为了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茶具作为品茶文化的载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陶瓷茶具因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成为了宋代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士大夫阶层
在宋代,茶具不仅仅是品茶的用具,更成为了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抒发情感的媒介。茶具的精致与高雅,反映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他们在品茶论道时,借助茶具来传达自身的情趣与意境,使其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例如文人认为茶炉代表了避世,隐逸的观点,如宋卫博《定庵类稿》“最胜斋记”条曰:“则之作茅斋东墙之下,广袤寻丈……低小随意,环以竹树,窗明几净,清逸虚窕有禅房道院意象。主人爱且乐之,充以笔研、书册、茶炉、弈具,朝夕游息其下。”
茶具深深融入了宋代文人士官的生活中,宋徽宗所画的《文会图》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宋代文人聚会的场景(如图1),同时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宋代茶具的设计。其中茶盏、茶托、茶碗均是青瓷,画面中颜色丰富的茶具同样体现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发展。
(2)市井百姓阶层
与文人雅士不同,市井百姓对于茶具的需求更加实用和朴素。他们更注重茶具的实用性和价格,而非其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这种实用至上的态度,反映了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念。
茶具在宋代的平民阶层中同样十分普及,在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其中的“器皿合盘”有一部分就是茶器具。
值得一提的是, 在宋代的医学文献中, “ 茶盏” “ 茶碗”“茶钟”被用作衡量汤水的量词。这表明作为盛放液体的容器,茶盏在当时非常普及,盛具在很大程度上默认使用茶具。例如,宋王衮的《博济方》记载:“右四味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茶碗,煎至七分温,温服之。”由此可见,茶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宋代民众的心中。
三、宋代茶具的造型特点
(1)宋代茶具造型的实用功能
为了满足品茶的实际需要,宋代茶具在造型上具有实用功能。例如,茶盏的口沿外翻设计,使得饮茶更为方便;茶壶的细长壶嘴和鼓腹设计,有利于茶叶的过滤和倒出。这些实用功能,使得茶具不仅仅是品茶的用具,更成为了宋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宋代,瓶是最流行的煮水器设计,这与唐代流行的有很大的区别。在唐代,人们普遍使用烹茶法,将茶粉投入煮水器中烹煮,因此 是敞口的,方便直接观察沸水和茶汤的变化。而宋代则盛行点茶法,煮水器的瓶主要用于煮沸水,为了满足快速沸腾和保温的需求。宋徽宗认为,茶瓶注汤的关键在于口和嘴。嘴是指汤瓶上出水的流,而口则是指流与瓶体接触的部位。嘴的口径应该大而且直,以确保水流有力且不散乱。嘴的末端应该圆、小并且陡峭,这样在注汤时可以节制水流,避免滴沥。注汤有力则收放自如,不滴沥,茶盏上用于观察、观赏的汤面就不会破。这些设计理论对于陶瓷煮水器来说非常实用并且符合实际情况。
(2)宋代茶具造型的美学特征
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宋代茶具也注重美学特征的表现。茶具的形状、线条和图案设计,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如梅瓶、玉壶春等茶具的优雅曲线和简洁造型,不仅展示了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清雅情怀。
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其美学趣味同样展现出理性的特点,即偏好严谨、笃实和温润含蓄的风格。这一点在宋代的器物制造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典雅、平易、朴质和清雅成为了宋代器物的主要审美特点。这些特点在茶壶的器形上有明显的展现。宋代茶具在造型、纹样、色彩和装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出沉静精巧的艺术风格。其中,宋代执壶瓷壶的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宋代执壶的造型精致且规范。壶颈的加长改变了器形高度与宽度的比例,犹如人体挺秀的脖颈,赋予器形端庄挺秀的特点。壶体、长流和壶柄的线形曲直结合,既有变化又有规矩,兼具感性和理性。空间与实体的巧妙结合使造型虚实相应,展现出悠远空灵之美。由于壶颈的加长,壶腹重心下降,给人以稳定平静的感觉。而壶腹浑圆饱满的视觉效果则平衡了壶高度方向的作用力,使得整个造型的比例尺度恰到好处,堪称完美。(图2)
四、宋代茶具中的传统造物思想
(1)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
在宋代,理学思想逐渐崛起,并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在茶具的设计与制作中,理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致虚极守静笃”等观念被融入其中。这种思想的体现,使得茶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美学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茶具的文化内涵。
朱熹曾说:“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气盛之,则浊。”这句话虽然看似是在描述水和容器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并非如此。朱熹在第一句话中就将人性比喻为水,从而揭示了整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种对“净”的追求,是一种对器物的审美判断,反映在南宋陶瓷的审美观念中,就表现为釉质的透明和光泽,以及釉色的青翠和淡雅,追求简约而非艳丽、复杂的装饰。在宋代理学看来,自然、明亮是人心的“阳”状态和无欲的表现,而阴暗郁闷的阴浊之气则是由功利欲望所引发的。这两句话都反映了理学观念中对人的心性和德性的重视。这种观念与南宋的整体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人性的阴阳属性也会影响到对器物的审美判断,从而决定器物的优劣和美丑。
另外,宋代的文人有着很强的崇玉倾向,与玉有着同样质感的青瓷则成为了受追捧的类型。宋代诗歌中将茶盏称为玉瓯、玉碗、琼瓯(琼为美玉之意)和玉瓷等。宋刘挚《煎茶》:“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宋任希夷《扈从朝献四首·其三》:“凛从齐宫每赐茶,玉瓯常瀹建溪芽。”
(2)宋代文人观念与市井观念的碰撞
在宋代,文人与市井百姓对茶具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审美取向。文人追求茶具的高雅、简洁和诗意,而市井百姓更注重茶具的实用性和价格。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阶层间的文化碰撞和交融。同时,也正是这种碰撞与交融,推动了宋代陶瓷茶具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人墨客强调个性表达、追求雅致,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了茶具的设计风格。例如梅瓶、玉壶春等茶具的优雅曲线和简洁造型,反映了他们追求雅致生活的审美取向。然而与此同时,市井百姓对茶具的需求更加实用和朴素,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价格实惠、使用方便的茶具。这种实用至上的态度推动了陶瓷茶具在民间的发展和普及。
五、总结
宋代陶瓷茶具造型中的造物思想,是宋代社会文化、制瓷工艺与生活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满足了人们品茶论道的实际需要,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清雅情怀和市井百姓的朴素生活追求。通过深入探究宋代陶瓷茶具造型中的造物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制瓷工艺和品茶文化,并为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吴自牧.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590 册)[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 卫博.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52 册)[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 王衮.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738 册)[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 赵佶. 大观茶论[M]. 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印本.
[5] 朱熹. 晦庵集[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 程鹏. 理学思想影响下南宋陶瓷设计研究[D]. 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