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爱心驿站、骑手之家、共享食堂等便民服务站点不断涌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餐热饭、一瓶冰饮、一只软枕、一纸快报……从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到民生政策咨询、治理问题收集、社区公益服务、理论法规宣传、农村产品代销等,越来越多的便民驿站逐步发展成为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基层治理“综合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家园”也有可能变成“荒园”。有媒体曾曝出基层党建设施“12个大字花了31万”等浪费乱象,令人瞠目。一些标牌“精致dwTZB1ULxfBTjoyQ6brWhMk5i9vyqGseMBsxFKFwItM=务虚”,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些阵地建而不用,挂牌了事、长期闲置;一些驿站建而不管,“上一休六”,不尽其用,等等,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便民驿站“春笋”之势,本是利民之事,同样也要谨防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质量。要盯紧“需求侧”,规划时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动态掌握群众最新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一厢情愿”。要提高“性价比”,对建设方案加强调研和论证,对建设过程加强监督和检查,合理利用资金资源,避免攀比浪费。要优化“供给侧”,通过强化数字赋能,降低阵地的管理维护难度,减少人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切实实让群众感到便利、心中满意。
便民驿站是服务站所也是治理末梢。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大背景下,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服务功能,还应发挥出集聚各方资源力量的天然优势,成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交换空间”。比如,它可以是群众自治组织的“碰头站点”,便利自治组织沟通联系、议事协商;还可以是新就业群体的“兼职平台”,招募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兼职“流动网格员”参与治理。只有社区、企业、社会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商共谋,才能挖掘出驿站的更多潜力,才能为群众搭建起温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