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检察大数据战略是法律监督质效飞跃的关键变量和科技翅膀。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用“数据引擎”为法律监督提供澎湃动力,打破思维壁垒,突破个案局限,深入推动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双效合一,充分释放数字检察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关键作用。
2021年初,家住外省的黄先生向杨浦区某商场反映,称从未到过该商场,却收到了注册商场会员的短信,并且绑定了陌生车辆。
通过黄先生提供的车牌,犯罪嫌疑人夏某某浮出水面。夏某某通过下载使用非正规接码软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随机手机号及验证码,以此来注册商场新会员账号,然后绑定自己车辆从而抵扣停车费。
“一个车牌被绑定成百甚至上千个手机号”这一异常线索引起了承办检察官的注意。“恶意‘薅羊毛’绝不是个案。”承办检察官对受理案件中的内部数据犯罪信息进行梳理,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为该商场写字楼通勤员工,通过接码软件频繁使用的手机号多为空号或者不存在的号码,每日固定时间、固定频率地使用积分抵扣停车费”等问题,推导出类案犯罪模型,之后再与平台信息等外部数据交叉比对,进而筛选出异常数据订单。通过对异常订单的进一步甄别,将关注点聚焦注册手机号码机主及与使用人员关系,将未使用接码软件的合法用户排除。最终,承办检察官发现存在类似异常的车辆达20余台,成功锁定并追诉犯罪嫌疑人20余人。
经查,该系列案件中的被告人或嫌疑人均系办公地址位于A商场写字楼内的B公司员工,均利用该商场为新会员提供的赠送500积分可兑换免费停车一小时这一优惠政策,通过使用接码软件的方式大量注册该商场新用户获得积分,并用该账号绑定自己的车辆,再用积分兑换免费停车时间,分别骗取停车费共计人民币5000元至20000元不等,从而实现在该商场上班期间免费停车的目的。2021年初,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诈骗罪提起公诉的该系列案件共23件,涉及25人,均被杨浦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决,判处拘役6个月至有期徒刑1年不等。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
办案不是终点,源头治理才是关键。在成功追诉的基础上,承办检察官还根据有效归类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向商场制发检察建议,助力其完善信息化管理,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近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通过网购AB单进行“薅羊毛”的诈骗案件被依法判决。被告人黄某某于某知名运动品牌线上旗舰店下单各类型号的运动鞋,收到货品后全部申请退货,在仅实际退货A单商品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退单号,虚构B单的退单事实,先后骗取退款共计人民币200余万元,并将骗得的运动鞋售卖获利。
2024年4月28日,法院认定被告人黄某某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黄某某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罚金人民币11万元,黄某某未提出上诉。
随着网购的日益频繁,“薅羊毛”现象层出不穷,不法人员利用网购无理由退货、平台补贴等规则,采取“买真退假”“虚假退货”“虚假新用户骗补”等方式骗取商家的退款或补贴款,形成“薅羊毛”式黑灰产业链,谋取不法利益,极大损害了商家利益,扰乱了电商经营秩序。
为全链条打击犯罪,承办检察官通过委托专业技术鉴定,排查遗漏“薅羊毛”犯罪对象,追捕追诉20余人。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电商平台活动规则,承办检察官设计了“利用网络购物平台‘薅羊毛’”法律监督模型,梳理了异常线索500余条,将辐射面从互联网电商平台延伸至互联网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
通过梳理类案趋同性,承办检察官针对部分案件中涉案犯罪嫌疑人大多为同一公司的情况,到相关公司开展法治宣讲,以普法讲座等形式加强法治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系列案件办理情况及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薅羊毛”犯罪的相关举措,增强群众对“薅羊毛”的正确法律认识,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犯罪。
除了刑事监督领域,杨浦区人民检察院还在刑事执行监督、民事行政监督和公益诉讼监督等领域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建立多个监督模型。
“太后悔了!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希望其他社区矫正对象吸取教训。”日前,社区矫正机构采纳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对阴某某作出警告决定,并为其佩戴电子定位装置。
阴某某是一名被判处缓刑的社区矫正对象。2023年6月26日,在社区矫正期间,检察机关发现阴某某越界离沪,却并未接到社区矫正机构关于此次外出审批的通报,阴某某疑似擅自外出。经检察机关调查核实,阴某某以“参与外省某法院诉讼活动”为理由申请外出,社区矫正机构以其“无法提供传票等证明材料”驳回外出申请,阴某某在未请假情况下擅自离沪。2023年7月5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向社区矫正机构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依法对阴某某予以警告,并佩戴电子定位装置,加大对其监管与教育力度。
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管添裕介绍称:“以往由于信息衔接和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社区矫正机构往往不能及时掌握情况,不假外出、人机分离是社区矫正对象的主要违规行为。近几年,检察机关通过数据模型的运用和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社区矫正工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更加信息化和规范化,工作质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更新监督理念,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市率先与社区矫正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矫正对象申请外出监督模型,利用共享数据动态监管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切实做到了实时监控、业务督办、分析研判、保障集成。检察数据模型包括申请时间、对象地理位置、出行信息等等,一旦检察官通过监管平台发现请假外出异常等问题,便可第一时间还原行踪轨迹,及时发现违规外出线索,开展联动解决问题。自该监督模型建立以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已累计开展50余次针对申请外出的监督,发现问题线索8条。将大数据核查充分运用到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不仅促进了社区矫正机构严格落实社矫人员请销假制度,还使检察监督更加精准化、及时化、规范化。
数据监督正处于发展探索的重要时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下一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将在总结深化已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成效基础上,继续打造数字式“类案监督”模式,脚踏实地,真正走出一条“以数字检察为牵引,以类案监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治理为目标”的数字检察创新发展之路。
(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