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同时也具有社会现实批判性特征。《红字》是英美文字作品当中,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作品,应用了叙事、象征、隐喻、反讽等语言描写方式,对作品创作年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揭露与批判,折射出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核。为了解英美文字作品的语言特点,文章以《红字》小说为例,阐述了作品创作背景、故事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作品的文字描写手法,进而揭示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以帮助读者在品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能通过文字表述深刻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与精神,从而精准把握作品的内涵与主旨。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1—226—03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于19世纪中期创作的悲剧小说,作品主题深邃,创作手法独特,在隐喻、象征、讽刺、叙述等多种艺术手法结合运用下,打造了一个文化造论高超、语言特征突出、悲情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此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是文学领域研究分析的重要作品,此作品的诞生,开创了心理分析写作手法的先河,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经典著作。因此,利用《红字》小说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字》的创作背景及故事简介
(一)创作背景
《红字》小说创作者纳撒尼尔·霍桑于1804年诞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镇,霍桑创作的《红字》,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想象内容,并掺杂了一些主观思想,以折射当时的时代环境作为创作重点。作品塑造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具有崇高的道德,这与霍桑不得不以写作谋生,作品要迎合市场发展环境关系密切,但同时也是作者抨击社会状况、鼓励女性反抗不公社会的重要体现。因而结合时代背景剖析此部作品,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二)故事简介
《红字》属于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之一,作品描述的是北美发生的悲情恋爱故事。作品开篇以牢房为背景,描写了公开审判抱着婴儿、胸前挂有红字“A”的罪人海丝特·白兰的场景,她为保护婴儿生父,面对折辱并不屈服,而是独自忍受痛苦。观看审判的人群中,阿瑟·丁梅斯代尔是海丝特的情人,他极为慌张与惊恐。而海丝特消失两年的丈夫罗杰·奇林沃思则满心愤怒,对妻子及其情人产生了报复心理,他以医生身份见到了海丝特,海丝特向前夫诉说了对婚姻的绝望。出狱后的海丝特与女儿重新开始了生活,她独立抚养女儿长大,并获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并回到自己接受审判并遭到折辱的伤心地孤独终老。丁梅斯代尔在目睹海丝特被审判的经过之后,精神逐渐抑郁。而奇林沃思跟踪与分析梅斯代尔,并对其展开心理分析,企图从心理上打击梅斯代尔而实现复仇。丁梅斯代尔在受人尊重的同心内心充满愧疚,在饱受心灵折磨之后逐渐崩溃,最终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复仇作为精神支柱的奇林沃思,在一年后死去。此部小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作品中彰显着女性的反抗精神,并展现了母性光辉,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基于语Xzgfiiut2aykAeWs+o7+Bg==言学视角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代表作《红字》的语言特点
霍桑是一位文字驾驭能力极佳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作过程中侧重于分析与描述人物心理活动[1]。《红字》小说中,霍桑运用了大量语言描述技巧,采用了多元化的修辞手法,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作品设计了独特的叙述视角、精妙的叙述结构,利用多变的叙事语言创建了简洁的人物关系、清晰的剧情线索,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故事情节。此作品的诞生,为英美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运用叙事描写,拉开审美距离
1.疏离的叙述视角
霍桑在《红字》小说中,运用了宏观视角进行叙述,以“我们”作为叙述主语,将自己与读者作为看客,在读者及四位主人公之间设置了一定的距离,此种独特的叙述视角,使读者及作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距离,不仅能够在故事讲述时,灵活切换各个主人物的叙述视角,同时也可以构建更加清晰的叙述脉络,使读者在品读作品时不易产生混淆,不会被凌乱的人物关系误导,可以运用清晰的思路审视与分析各位主人公的立场,并能以冷静地态度预测与分析事态发展,可以跟随作者的叙述思路逐渐了解故事情节,在此种叙事视角下,可使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并能增强读者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度。
2.零散的叙事结构
《红字》小说的故事情节相对零散,打造了不完整的叙事结构,此种结构及疏离的叙事角度之间相互配合,为读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补充解释小说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通过充分留白,为读者基于自身理解想象小说情节提供了空间。小说叙述了丁梅斯代尔身份的尊贵,描述了其相貌品行俱佳,但并未交代海丝特与其相识、相知的过程,但以大篇幅刻画海丝特被推上绞型台的细节。然而读者在品读文章时,能够在叙事结构引导下,轻易发现丁梅斯代尔是海丝特的情夫。此种看似零散的叙事结构,与逻辑十分契合,可使读者清晰把握故事发展脉络,且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展现了作者强大的读者心理把握能力,突出了故事情节安排的精妙性。
3.多变的叙事语言
《红字》作品的语言描写具有直观、清晰的特征,开篇运用直接的语言交代了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奇林沃思三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但语言叙述时应用了多种叙述技巧。海丝特的出场,除了描述外貌以外,还着重刻画了其神态及语言,通过这些方面展示其性格,然后再描述故事缘由,在富有修饰性的叙述语言运用下,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故事背景,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可以清晰认识到故事发展脉络,对故事的继续发展产生了较高的期待。海丝特在人群中认出情人及丈夫时,作者通过简单的内心独白交代了三人各自的处境,并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三者的立场,采用这种独特的叙事语言,创建了完整的故事背景,为故事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象征性描述,突显浪漫主义色彩
1.以象征性名字赞颂主人公反抗精神
英美文字作品发展中,引用经典是常用的创作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均可从中找到英美神话传说片段,或是发现历史典故描述内容,通常是直接套用经典或是引入神话,再根据文章情节对寓意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在作品中延展经典故事的内涵。《红字》作品中,“红字A”既象征着罪恶,同时也象征着主人公的精神品性。文中描写海丝特挂在胸前的“红字A”由红布及金色刺绣制作而成,这为“红字A”赋予了新的内涵,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逐步转变成为了受人敬仰的代名词。[2]。通过名字的谐音突显女主人公高贵的精神思想,并对旧社会陈旧思想进行嘲讽与抨击。
2.以象征性事物深刻揭示作品内涵
《红字》小说的一大语言特征是象征描写运用较多,由此展现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也为作者审视反思人性创造了条件。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大量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揭示了当前社会面貌,展现了该历史时期人民的人文精神[3]。例如,植物花卉原是象征生命与希望的事物,但作品开篇描写了建筑旁丛生的茨藜、毒草等黑暗丑陋的植物花草,与生机勃勃、阳光明媚的六月时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女公主人正在遭受屈辱,并运用这些黑暗属性的植物象征牢狱之灾。同时,红色原本是鲜血、火焰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奔放,是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浓烈的爱情象征,本应为人们所祝福与赞颂。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认为丈夫消失两年后,海丝特追寻爱情属于不守妇道,并将红字书写的“A”字标志挂在海丝特胸前,作为耻辱的标记。“红字A”这一象征体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对女人公所受不公平对待的愤慨态度,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内涵。
(三)通过隐喻描述,升华作品主题思想
1.以森林隐喻当时社会状态
森林是自由、生命力的象征,其中蕴含着具有生机的绿色植物以及多种多样的动物。而在《红字》小说中,作者描写的森林看似并无特殊之处,但此种未受教化的事物与约束下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森林这一实体物品,衬托出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真实面貌,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女主人公在原本应是光明但实则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中接受审判,受到人们的谩骂与讽刺,而其与女儿则自由、惬意的生活在如森林一样自由的地方。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环境对比,隐喻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现状,并预示着女主人公海丝特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及并具有向往美好生活的祈愿,体现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抨击及迫切期望改变社会现状的心态。
2.以绞刑架隐喻主人公命运
绞型架是实体物品,其在《红字》小说中频繁出现,也是作者隐喻描述手法的重要体现。绞型架每一次出现,四个主人公均在场。绞型架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物品,它的出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带动了故事情节发展。首次出现绞型架,是海丝特与情人丁梅斯代尔被人发现后受到公开审判时,绞型架的作用是惩罚海丝特,然而面对绞型架这一恐怖的刑具,海丝特并没有恐惧与屈服,而是勇敢地面对。而奇林沃思则是带着复仇的心情出现于此场景中,绞型架的出现,隐喻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命运,同时也侧面展示了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绞型架第二次出现在小说高潮处,海丝特帮助丁梅斯代尔站上了绞型架接受惩罚,并引导女儿谅解了丁梅斯代尔。此处绞型架隐喻着公正与忏悔,代表着丁梅斯代尔的命运。而在小说结束时绞型架再次出现,仍然具有宣告主人公命运的作用。整个文章通过描写绞型架进行了多次隐喻,点出了几位主人公的命运走向。
3.以红字隐喻其他人的伪善
在《红字》小说中,红字属于典型意象,具有极为丰富的隐喻意味。在海丝特出场时,代表耻辱的红字“A”标志便挂二在其胸前,而她面对审判时仍然毫无畏惧。而出狱之后,虽然红字仍未摘下,但海丝特却能够坦然面对。这一红字表面上看是代表海丝特的耻辱,而其实际上隐喻了其他人的虚伪。那些表面公正,实则内心虚伪的人们与海丝特罪恶行为之下纯洁、高尚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他人内心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许多人表面伪装出的贞洁外面下,藏着一颗更加伪善与罪恶的心灵,若是实情被揭穿,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人胸前应挂上红字。在这里红字的作用是对虚伪的人进行隐喻性讽刺。隐喻是《红字》小说的重要语言特色,也是英美文字作品的独特特点,通过运用隐喻描写手法,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并呈现出了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读者在品读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加深刻、丰富的体验感受。
(四)采用反讽描写手法,审视与抨击社会现状
反讽是以夸代贬的描写手法,可应用于小说情节描写、主人公性格描写之中,是升华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4]。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反讽是极其鲜明的语言特征之一,在《红字》小说中,反讽描写便贯穿始终,主要作用是讽刺与抨击伪善。霍桑创作《红字》小说时,是以旁观者的视角、以冷漠的态度审视人们的自我毁灭过程,运用反讽描写方式,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批判。众人眼中的丁梅斯代尔,身份高贵、品行高洁,没有人会想到他便是海丝特的偷情对象。女主人公海丝特,自出场开始便被打上了不忠、罪恶的标签,在面对折辱与驱逐时,始终坚强不屈,一直未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而地位尊崇的正面形象丁梅斯代尔,面对心爱女人被折磨时始终没有勇敢承担、道出真相,并在此次审判后更加受到众人尊敬。海丝特的坚强、勇敢与丁梅斯代尔的虚伪、伪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时丁梅斯代尔内心的挣扎、愧疚与之日益受人尊重的地位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通过这两个反差,抨击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在反讽语言描写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结语
《红字》是英美文字作品的典型代表,《红字》小说运用了疏离的叙述视角、零散的叙事结构、多变的叙事语言,赋予读者及作品一定的审美距离,并利用象征性名字、事物,突显作品的精神内涵,采用森林、绞型架、红字等事物隐喻社会状态、主人公命运、其他人的伪善,通过人物性格的强烈反差、男女主人公地位的反差讽刺与抨击社会现实,突显出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叙事性、象征性、隐喻性、反讽性语言特征,叙事创造的审美距离,赋予作品更多想象空间,象征性描写,使作品更更具艺术性及文化性,而隐喻及反讽则能升华作品主题、丰富作品意蕴,充分展现了英美文作品的批判性及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陈楠.关于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22(30).
[2]胡艳.基于语言学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评论——以《红字》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3]柴立敏,李燕.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J].今古文创,2020(48).
[4]郭晓敏.语言学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以《红字》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一般性教学改革创新立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2023175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温静(1995—),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