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展览”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博物馆线上线下服务,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开封市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如今官方网站已上架8个“云展览”,在数字展品开发、虚拟场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表现形式单一、导览说明不够清晰、互动形式较少、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开封市博物馆现有“云展览”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可通过深挖馆内资源,奠定发展基础;转变策展思路,优化展览制作;扩大交流合作,拓宽宣传途径;强化技术开发,建立反馈机制四种方式,促进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进一步升级,为更好的宣传地方文化,也为其他同级博物馆提供“云展览”发展思路。
【关键词】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文物数字化;虚拟展厅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1—250—03
“云展览”在我国形成时间短,发展迅猛,综合目前学者的相关表述来看,“云展览”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云展览”是互联网环境下通过资源集成和服务共享方式向公众传播文物数字化信息,构成知识图谱的信息服务系统;[1]“云展览”是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知识共享和跨馆际交流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和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图谱进行储存、组织、整合、加工,最终实现可视化再现的信息服务系统;[2]“云展览”是博物馆通过文字、三维立体图、虚拟再现像等相结合的方式对馆藏文物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并以宣扬中华文化为核心制作成系统的、准确的、全面的、精美的注释和讲解说明,将数字馆藏文物全方位呈现给观众。[3]这些定义均表明博物馆“云展览”在跨越时空限制、知识补充、提升用户沉浸交互体验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使其成为未来博物馆展览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现状
开封市博物馆成立于1962年,是开封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开封市博物馆在各平台上共推出“云展览”8个,上线最早的为2021年,在现有的线上图文型、实景三维型、三维虚拟型三类“云展览”展示方式中,运用有前两种展示方式。
开封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共展出“云展览”3个。2022年1月推出“瑞虎贺岁——虎文化图片展”通过展出虎型文物图片对虎年虎文化进行介绍;2022年2月推出“虎跃龙腾庆盛世 非遗献艺贺新春——全国木版年画展”展出全国代表性木版年画图片,并按地区进行分类介绍。2024年2月推出“吉龙贺春——馆藏龙文物线上展”通过馆藏龙文物给观众带来一场线上龙年寻龙之旅。这三个云展览均为线上图文型,围绕新春贺岁这一主题进行策划设计,没有进行相应的线下展览展出,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官网及微信小程序“云展览”在展,分别为2021年6月举办的“红色记忆古城丰碑——庆祝中共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2021年10月举办的“正值人间好时节——泸州宋代石刻展”,2022年10月举办的“汴墨书香 丹青雅韵——近现代开封书画精品展”与2023年9月推出的“天下首府——北宋开封府特展”等。这几个展览均为实景三维型“云展览”,是开封市博物馆线下临展的延续。展览与河南大学合作,使用360球幕数据采集系统,打造真实三维立体环境,对博物馆原有线下展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使观众利用电脑或手机端足不出户即可感受真实的观展体验,充分发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活化展示,有效扩大展览受众覆盖面。
二、开封市博物馆云展存在的问题
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技术运用较早,与高校团队合作节约了成本,也提升了展览专业性,但其中还有着许多不足。
(一)表现形式单一
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现在仅有图文在线型与实景三维型两类展览模式,独立于线下实体展的虚拟三维展览还没有出现,因此展览设计较为简单,直接将展览数字化搬上网上的形式较为单一。在文物展示上大多为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且覆盖面不全,叙事性不强。浏览时加载速度慢,点击观看文物或图版时出现卡顿现象时有发生。文物展示仅有图片展示一种,缺少图片缩放功能,导致看不清或看不到部分文物及说明,因此代入感不强,对文物的直观性不够。观众自行在官网点击查看有线下原型的虚拟展览,模式上难免千篇一律,让观众觉得落入俗套,缺乏吸引力。
(二)导览说明不够清晰
“云展览”是数字化时代使观众提供高效便捷参观展览的产物,开博的云展览中还缺少对细节的把控,没有明确给出操作指南与参观指南,缺少展览的平面图和3D模型图,参观线路单一容易使观众找不到正确观展线路,控件样式甚至出现遮挡现象,导致观众容易迷失在云展览中不知如何前进,从而影响到观展体验。
(三)互动形式较少
当前观众对展览的需求极速增加,对展览要求也更高,沉浸式、交互式观展成为首要需求,但开博“云展览”在这一点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展览形式仅网页浏览,互动方式也仅为点击鼠标移动场景进行观展。向观众单向输出知识的方式,忽视了观众的感受,激发不了观众的云观展热情。未开辟专门留言讨论区,则导致观众观展后无法交流讨论。
(四)宣传推广不足
开封市博物馆对“云展览”的宣传推广明显不足。“云展览”在展出时往往被视为线下展出的延续,没有独立进行宣传推广,就连独立于线下展览之外的三个“云展览”也仅在开封市博物馆的公众号上进行展示,没有与官网、官微进行互动,产生了开博“云展览”难以被人知晓,观众数量寥寥无几的局面。
三、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发展策略
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建设至今也仅三年时光,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初,但相较于其他地市级博物馆而言已然处于前列。因此总结开封市博物馆“云展览”发展策略不仅能促进开封市博物馆展览模式进一步升级,更好的宣传地方文化,也为其他地市级博物馆提供“云展览”发展思路,推动市级博物馆共同发展。
(一)深挖馆内资源,奠定发展基础
博物馆“云展览”建设基础是关键,首要任务是加强馆内数字化建设。开封市博物馆现已增设三维文物扫描机器,自主开展文物三维扫描工作。官网“典藏精选”部分现上架149件藏品数字资源,标注年代、尺寸并附有详细介绍,其中50件为利用3D扫描技术,还可三维全景观赏展品细节,但相较于八万多件馆藏文物这一总数而言,高质量的文物数字化工作还远远不够。应持续推进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文物平台构架工作,扩展网络平台的文物资源展示与场景开发利用,建立馆内数字文物管理制度,对每件数字化文物附上相关背景信息,注重藏品数据保护,进而实现文物数据资源科学化应用,建成具有馆内特色的资源全面的藏品数据库。
(二)转变策展思路,优化展览制作
目前“云展览”已经从开始的线下展览数字化延续变为了可脱离线下展览,甚至是先进行“云展览”再进行线下展览的方式。这就要求博物馆策展团队转变策展思路,认识到“云展览”与线下展览的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摒弃以往幕后导演的角色,建立起一个专业知识过硬、会讲文物故事、善于捕捉观众需求的传播队伍,善于当“网红”,敢于上“热搜”,使博物馆既服务于到场馆参观的观众,也服务于活跃在互联网的“受众”,不仅成为展览展示空间,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平台,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时“云展览”的制作也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云展览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呈现,其展览效果与技术运用息息相关,但并非应用高科技就一定能做成好展览。特别是对于地市级博物馆来讲,他们在技术和资金上比不上国家级、省级馆的力度,明确主题、深耕内容,就成为了其“云展览”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这要求策展团队从选题,撰写策展大纲时要明确自身特点与定位,立足馆藏文物,深挖文物故事,注重输出更多高质量内容,借助数字化技术营造出切合展览主题的环境氛围和视觉系统,开辟出一条适合本馆的特色“云展览”之路。
(三)扩大合作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所说那样博物馆应“坚持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加大文物资源基础信息开放力度,支持文物博物馆单位逐步开放共享文物资源信息。”[4]只有加强博物馆间相互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更好的建设开封市博物馆这样的地市级博物馆“云展览”。
地市级博物馆因技术资金限制较多,想要做好“云展览”,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向其他馆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增加各馆间数字文物交流是关键。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代表的部分省级馆已走在“云展览”策展前列,为后续博物馆发展“云展览”发展提供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学习这些馆的“云展览”成功案例,能更快增强自身发展速度。同时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在如今已成为众多博物馆间共识,如:浙江省博物馆2021年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便汇聚了32家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展示1000余幅中国古代女性图像,这在线下展览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地市级博物馆馆藏资源有限,应更为注重文物数字资源间相互交流,梳理合作共赢理念,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资源流通起来,为展览创造无限可能。
除博物馆间合作外,社会力量参与也是博物馆建设“云展览”的一大助力。与高校合作,解决博物馆数字人才、复合人才缺失问题;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解决博物馆数字技术运用技术难题;与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合作,拓宽展览宣传、展示途径,都能彰显博物馆的现代文化价值,建立博物馆自身品牌。使博物馆在当下数字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技术开发,建立反馈机制
博物馆“云展览”原本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发展应用的产物,因此技术要求较高,但这一要求对地市级博物馆来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大多数地市级博物馆在技术上仅能做到让文物“动”起来而并非真正的“活”起来。“云展览”也仅是文字图片内容或对原有线下展览的线上展示。因此主动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拥抱先进技术,提升“云展览”用户体验,刻不容缓。升级数字摄影设备,采集更高分辨率的照片做基础;提升数字建模技术,提高三维展示空间画质;引进前沿VR(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更为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运用5G技术,缩短云展览展示端口系统响应速度;深化AI(人工智能)使用,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应增加更多交互性与想象性设计,通过开发沉浸式配套设备,并配备高质量的视听输出,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打破两者在空间范围内的界限,最终达到虚拟即现实的现代化展览体验。[5]
运用新技术提升观众体验的同时,博物馆也要建立起观众云观展互动反馈机制。如在参观系统中应配以问答、评论等互动功能,搜集观众对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提供的针对性的意见,达到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双向输出。增设交流互动环,如同游戏连麦那样,让观众能够在不同空间同一时段进入展览,彼此交流讨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展览服务,区分不同观众群体的参观喜好,设计不同展线,如针对低年龄观众增加展览趣味性,针对学生及学者提供更多专业知识输出,针对老年观众提供页面文字图片放大功能,以满足不同群体观众的需求,建立起观众为中心、充满人性化的云展览服务。而对“云展览”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则要通过整合网友、专家、媒体等反馈渠道,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来完成,这对于引导云展览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四、结语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博物馆纷纷结合自身优势,依托馆藏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用“云展览”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展览资源。开封市博物馆作为开封历史文化的收藏地和展示窗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推出了系列“云展览”项目供观众线上观展。通过分析开博“云展览”中的不足之处,探寻市级博物馆“云展览”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开封市博物馆在“云展览”策划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也为地市级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提供思路,推动地市级博物馆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洋.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J].中国博物馆, 2020(3).
[2]刘芳.博物馆“云展览”传播模式探索——以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推出六批“云展览”为例[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2.
[3]金彩霞.对新形势下博物馆云展示的探索思考[J].文化产业,2020(26).
[4]李晨,耿坤.关于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机制建设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2020(2).
[5]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玥,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开封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