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2024-09-24 00:00:00尚华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1期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可行性及实践探究。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时机及合作方式。针对现状,得出将非遗融入美术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的结论。为此,提出利用线上资源加速非遗融合、设计情景化的教学活动等建议。

【关键词】非遗进课堂;小学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1—214—03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逐渐提高。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学科,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融合非遗元素的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至下一代,同时不断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英,如何将“非遗进课堂”与美术课程相结合,找到最适宜的实施方法及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

一、非遗的内涵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通过代际相传,具有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价值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工具、实施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个定义,非遗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遗具有历史性,通常源于悠久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积累的丰富成果。其次,非遗强调代际相传,依托口耳相传、示范性教学等形式,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持续地在社会中流传。再次,非遗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因地域、民族和历史背景等不同而异,丰富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另外,非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功能,如社会规范、娱乐休闲等,这类活动或实践的延续甚至可能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非遗还表现为无形性和实践性,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技艺学习和个人体验等形式深入理解和传承。非遗具有特定的空间属性,多数具有地域性,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紧密联系。非遗拥有世界性价值,对于全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非遗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了民族特色、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等多个层面,更为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二、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可行性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将这些元素引入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启发他们进行创新性表达。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非遗项目、技艺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非遗所代表的民族传统精神,从中汲取灵感,应用于艺术创作,实现对众多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基于非遗资源的美术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教授艺术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表现力,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感知世界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同时,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将各国的非遗元素并入美术课堂,将促进学生了解、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在美术作品中融入来自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扩大艺术视野,并培养他们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跨文化交流氛围,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来的宽容与友谊,为他们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沟通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高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将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在美术课堂上,“非遗进课堂”方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民族文化遗产、学习民族艺术技法的重要平台,与静态的书本学习相比,非遗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例如,通过绘画和制作民间剪纸作品,学生将接触到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领略民族艺术的韵味,有助于拉近他们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在未来学生的发展中,这种传承意识将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承前启后、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为整个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三)学生个体全面素质提升

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有益于学生个体全面素质的提升。从心理、情感、审美和价值观等方面,非遗资源将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心理层面上,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学生将获得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形成对传统美学的认可和珍视,培养国家民族认同感和独立人格品质。其次,情感上,非遗元素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将为学生情感发展提供广泛的素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社会、民族的情感认同。再者,审美方面,通过学习非遗艺术技巧和风格,学生将在实践中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形成美术审美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学会欣赏、发现和创造美,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对世界的美感认知及文化审美意识。最后,价值观上,借助非遗元素的引领,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传递给学生。在接受传统美的熏陶中,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将得到升华和成长,他们会形成能够正确评价非遗文化价值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阻力

(一)教育资源匮乏,更新不及时

在非遗与小学美术教育融合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供给成为制约因素之一,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具有地域性和特色性强的特点,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导致教育资源缺乏和难以获取。物质资源方面,多数小学美术课程现有教具、教材并不能满足非遗元素的教学需求,在非物质资源方面,非遗知识储备和相关案例也相对匮乏,教学成果往往受限于基础教学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部分负责制定教材或规划教育资源的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抱有传统观念,导致教学资源更新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遗与美术教育的深入融合。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推进,另一关键因素在教师队伍的素质上,很多在校美术教师的知识体系虽然扎实,却未必具备非遗传承与教育的相关实践经验,部分美术教师缺乏对非遗的深入了解,甚至面临对艺术传统、本地艺术技艺了解不足等问题,另有部分老师虽然具备传统技艺能力,但在将非遗教育纳入现代化教学中的实践尚存诸多困难。教师队伍在非遗融入美术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目前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将非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作为明确方向,导致教师对环节的准备与专业素质上不尽如人意。

(三)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的融合困难

美术教育内在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等方面面临着与非遗的融合困难,非遗传统技艺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技能的传授与发展,还要重视以非遗为载体的文化意义、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然而,现行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美术技巧与知识的教授,更倾向于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融入非遗文化的课堂实践往往可能受限于实际操作空间,艰难地进行改革尝试。因此,要实现非遗与美术教育的完美融合,必须对现行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调整和创新,确保其符合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

四、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策略

(一)借助非遗构建美术教学情境

我国作为一个多元民族的和谐国家,非遗资源因民族和地域差异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赋予我国非遗超强的地域魅力,为了实现美术教学更具生活化的趣味性,教师需利用非遗为小学生搭建美术教学情境,使他们能够在非遗、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举例来说,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穿编的乐趣”课程时,可以将“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教师需为学生提供竹编作品的展示,可以是图像展示,也可以是实物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和亲手接触。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竹编工艺如何通过穿编技巧,呈现出神奇的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高超水平和非遗传承者的精湛匠艺,激发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借助非遗构建美术教学情境,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更加深入地领略非遗的魅力,这不仅有利于让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并接纳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升美术修养,这一切都将对实现美术教学目标产生积极影响,为培养具备多元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借助线上资源,促进非遗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资源的应用在教育领域日益普及,借助线上资源,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非遗融合,线上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创造性地将非遗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下一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理念,利用线上资源为学生推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非遗信息,视频、图片和专业讲座等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价值以及发展,结合在线研讨、情境展示和自主创意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及理论知识来构建非遗情境。以木版年画为例,教师可邀请木版年画传承人在线进行分享,展示年画制作过程的细节和独特技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线上资源深入了解与年画相关的知识,并请他们尝试以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具有传统元素和个人风格的木版年画作品,设立互动平台以评价和展示每位学生的作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术碰撞、扩展彼此的知识视野。在促进非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线上资源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教育领域注入更多创新元素,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三)增加非遗体验活动

美术教育中体验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体验性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非遗项目中,学生可以借助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通过体验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遗以其独特的“活态”传承方式,将传承主体定位为人,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化的非遗体验活动,以加强他们的美感、美的体验,并促进思维创新与创造力的发展。以二年级上册的“染色游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我国扎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试图贯彻实践教学,通过短片展示白族扎染的技艺过程,以便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欣赏扎染作品,之后,引领学生体验扎染名的过程,感受其韵律美和探索染色的技巧。这样的体验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间工艺的精细之处,进一步开发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非遗作为美术课程中极具价值的美育对象,其所包含的艺术与审美价值都能成为美育活动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有助于深化对非遗的认知,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有效途径。提供非遗体验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引导至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追寻传统民族文化的脉络。这种教育方法同样有益于增强学生在其他课程中的学术储备,将非遗项目融入美术教学是一种完善的教育模式,它既丰富了教学方法,也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术教育的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非遗融入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尝试,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构引入元化教学资源、设计情景化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这一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非遗项目的认知与认同,也为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将非遗元素导入小学美术教育中,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汤小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小学美术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0).

[2]杨铁钉.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35).

[3]吴艳丽.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19(9).

[4]洪紫薇,王晓林.非遗剪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8).

[5]朱立斌.浅析如何利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9).

[6]戴丽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

作者简介:尚华婷(1986—),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商丘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