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长致辞既是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又是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关键旗帜。选取38所“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校长致辞具有篇幅简短凝练、彰显以生为本情怀的特点,并且内容丰富全面,具有指引学生成长方向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缺撼:同盟话语尚未形成,情感共鸣有待加深;致辞结构基本雷同,个性特征普遍缺失;致辞内容略显空泛,育人效果亟待提升。针对上述缺憾,以引领卓越人才成长为目标,提出如下建议:寻求话语平衡,重塑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营造民主氛围,努力塑造学生卓越品质;彰显个性特征,不断提升致辞育人效果。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卓越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00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的塑造者和弘扬者,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卓越人才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业致辞作为校长对即将远行的学子讲授的最后一课,作为“三全育人”工作中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会对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2010年,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16分钟的毕业致辞,获得掌声30余次,现场7 000余名学子起身高呼:“根叔!根叔!”可谓是“盛况空前”,至此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越来越引人关注甚至惹人争议。从北京大学校长的“咆哮体”到清华大学校长的“凡客体”,再到2023年西南某“双一流”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疑似“抄袭”,以及南方某知名大学校长毕业致辞被指“通篇读稿,说不出完整话”,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说已不是单纯的校园文化活动,甚至成为牵动舆论的社会热点事件。
大学校长的演讲是以言辞塑造大学精神,从而唤醒青年学生对大学理想的追求,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方向。梳理文献发现,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校长致辞的功能与价值分析。致辞是典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典礼仪式,并服从典礼仪式的功能要求:凝聚人心,创造或增强集体感、归属感和责任感[1]。新时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讲话进入一个价值多元时期,力图以大学精神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行道路[2],大学校长致辞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3],并具有价值引领、情感激励、文化传承、人格塑造等教育功能[4]。校长致辞本身“还具有传承校园精神、镌刻文化记忆、呼应时代主题、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等潜在的隐性文化育人意蕴”[5],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人才的重担。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凸显的是“成人”教育,研究型教育的基础任务是找准自身办学定位,确保教育使命紧密围绕卓越人才培养[6]。但是,目前鲜有学者探讨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文体特征,特别是运用内容分析法剖析“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研究成果更是单薄。那么,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有何特征,传播效果如何,怎样的毕业致辞才能打动学生、凝聚人心、启迪智慧,甚至成为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特征
内容分析法是对显性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具有研究对象不受干扰、研究过程可重复、非结构化程度高等特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附件中列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共有42所大学入围,其中A类36所,B类6所。本文从中选取3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对其进行抽样、分类和编码,展开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最终梳理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篇幅简短凝练,彰显以生为本情怀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语言特征,本文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双一流”大学毕业致辞标题的文字表述和句式结构进行统计发现:标题文字使用频率最高为四言八字形式,占比31.58%;其次是一句话形式出现11次,占比28.95%。这两种表述方式合计占比60.53%,表明大多数“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标题具有文字凝练、语言简洁、句式工整等特点。例如北京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标题是《星辰为引,博雅知行》、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标题是《敏察情绪,善用理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标题是《风雨兼程,止于至善》。“汉语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7]相比之下,大学校长毕业致辞标题采用六言十二字和七言十四字的形式偏低,分别为1次和2次。一方面,从语言结构考查,选用词组作为标题,体现了简洁精炼的原则;另一方面,从传播效果分析,以短句作为标题,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了比较毕业致辞的分量,本文对38篇致辞文本的篇幅进行区分,统计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2023年“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总字数将近10万字,平均每篇致辞约2 632字。我们按照文本字数,将致辞划分为4类:A类致辞即文本小于2 000字的共计13篇,占比34.21%;B类致辞文本即文本字数在2 000—3 000字的共计15篇,占比39.47%;C类致辞即文本字数在3 001—4 000字的共计5篇,占比13.16%;D类致辞即文本字数大于4 000字的共计5篇,占比13.16%。由此可见,大约53%的“双一流”大学校长致辞文本在2 000—4 000字之间,若按演讲1分钟/200字的标准语速,讲话时间大约为10—20分钟。有学者调查显示:与欧美大学校长大多出身于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领域相反,我国“双一流”大学校长中,出身于理工科的约占75%,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现任校长严重匮乏[8]。“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篇幅整体精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理工科出身校长们的务实作风。当然也有例外,2020年,重庆大学毕业典礼遭遇大雨,时任校长张兴益在致辞时只念了《拥抱改变》的标题,还调侃道“好雨知时节”。无独有偶,2023年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典礼同样因为天气原因,时任校长付子堂把准备好的演讲稿浓缩成一句话——“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善于随机应变,懂得换位思考,真心体谅学生,不仅彰显了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而且诠释了大学宽厚仁爱的精神内核。
(二)内容丰富全面,指引学生成长方向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毕业致辞的框架结构,本文对38篇致辞文本进行分类编码,通过分析统计,发现毕业致辞具有相对固定的框架结构,呈现丰富全面的内容信息。具体而言:致辞内容大致分为祝贺致谢、热点事件、希望寄语、未来期待4个父节点,形成毕业生与教职工、国家事件与学校事件、个人取向与国家取向、美好祝愿与文化传承8个一级节点,各节点示例及参考点数见表2。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既需要立足我国国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卓越人才,又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范式。因此,从父节点来看,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热点事件和希望寄语,排在后两位的分别是未来期待和祝贺致谢,这意味着“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普遍注重热点事件的梳理和殷切期望的表达。从热点事件分析,国家事件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事件集中于杰出校友的介绍、荣誉成就的回顾与精神传统的继承。为了全面把握“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主题和内容,本文运用NVivo14软件对毕业致辞文本进行词云分析。“词云”是根据文本中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集中显示高频词,通过“关键词渲染”或“关键词云层”,从而过滤掉多余的文本信息,使读者可以直观、清晰、生动地把握文本主旨。“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高频词汇云见图1。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个性4方面的发展[9]。郑庆华指出卓越人才应当具备5个特征:胸怀信念、具有创新精神、技术一流、具有自我迭代和跨界学习的方法论以及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10]。本研究发现“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引领卓越人才成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立足职业发展引领。卓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答。有学者通过对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特征分析发现,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其主要科技成果属于国际前沿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11]。卓越人才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具有出色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敢于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牢记科技报国的使命,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双一流”大学校长毕业致辞高频词汇云图,在剔除“同学”“学生”“大家”“你们”等无意义词语后,研究发现奋斗、拼搏、创新、担当、坚定、立志等成为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个人价值的重要取向。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的浪潮之中,尤其是我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出现“卡脖子”问题后,练就过硬本领、投身科技报国、堪当时代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的重要主题,也是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关键方面。如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希望毕业生“志存高远、勇担重任,积极投身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正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嘱托毕业生时所说的,“广大青年要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又如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嘱托毕业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此后芬芳满路,还是荆棘丛林,都希望同学们把个人发展放到大环境中去思考,把自身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
2.聚焦品德信念浸润。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语境文化理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具有内隐、高承诺、人际关系紧密等特征;美国文化属于鲜明的“低语境文化”,呈现外显、低承诺、人际关系松散等标志[12]。反映在中美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的内容上,与美国大学校长崇尚个人权利、鼓励展现自我、强调民主自由不同,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注重道德修养成为中国“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共同基调,爱国、奉献、责任、担当、使命等构成了中国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主流价值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新时期卓越人才的培育必然注重理想信念的浸润,道德品质的培育,独立人格的树立,家国情怀的养成。“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3]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期待青年学生“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奋发的姿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成就精彩人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则寄语当代学子“大家生逢其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时代是成就人生的最好舞台和最好机遇,要把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去,始终立足于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民之大利来干事创业”。
3.关注生活状态导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以促进学生个体卓越成长、发展为依托,有益于实现系统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14]。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内卷”与“躺平”成为青年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一方面引发筋疲力竭、体能下降等身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烦躁等负面心理情绪。因而,既要避免“内卷”,又要拒绝“佛系”。躺平永远无法挺直个人和民族的脊梁,也难以收获个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叮嘱同学们:“当走出校园,会遭遇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一帆风顺从来不是事业常态、人生常态,我们要不为困难却步、不向挫折低头、不因失败颓废。”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呼吁广大青年:“学会爱、表达爱,从爱己、爱人、爱事业到爱国家,以大爱担当重任,以热爱追求梦想,以爱心温暖他人,用爱去开创属于你们的幸福人生。”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寄语同学们:“拥有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和不竭的动力,不被彷徨困倦、不被焦虑消磨、不被挫折阻击,才能完成长途跋涉、体验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期盼同学们:“学会敬畏和规避无谓的凶险,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珍爱生命、不靠危墙、不入死地,重视本质安全,恪守职责安全。”所以,卓越人才成长既要注重职业发展、理想信念,也要立足于自我对美好生活样态的追求,在满足外部社会价值与寻求个体内在成长二者中达成微妙平衡。
二、“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缺憾
虽然校长致辞不是既成的政策文本,而是带有个性特征的自由演说,不具有统一的框架和固定的格式,但它仍然能反映大学的精神传统,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长的人格魅力。倘若以此为依据和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校长致辞存在同质化、模式化、教条化等缺憾,距校长演讲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灯塔、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同盟话语尚未形成,情感共鸣有待加深
人称用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通常分为第一人称用语、第二人称用语和第三人称用语。人称用语在演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表明了说话人对听众的情感态度。选择不同的人称用语,可以调整彼此心理距离,从而达到最佳的致辞功效。
从“文化权力距离”,即组织中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的接受或服从程度分析,中国权力距离指数较高,人们普遍默认社会等级与长者权威;西方权力距离指数较低,人们对权力分配的不公正现象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体现在校长致辞上,中国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中第二人称(你们)出现频率最高(见表3)。第二人称在致辞中的频繁运用容易生成庄重、严肃的交际氛围,形成演讲者凌驾于受众之上的特殊身份,不利于同盟性话语的构建。而第一人称的使用可以起到带领听众参与到讲话中的作用,达到浑然一体、亲切友善、自然随和的语用效果。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具有共情作用,是言语双方实现情感互动、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手段,是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做到统一的有效手段。遗憾的是,中国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中第一人称使用频率偏低,在有限的以校长为第一人称的语句中,基本上采用“我相信”“我希望”“我提议”等将自己排除在群体之外带有要求、指示甚至命令的表述方式,这样无意中拉开了校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造成了两者的心理隔阂,难以达到凝聚人心、激发情感共鸣、引领个体成长的效果。比如,当校长对学生呼吁“你们要向×××学习”“×××是你们的榜样”时,实际上是把自己抛开了。如果换一种说法,“我们要向×××学习”“×××是我们的榜样”,那么,这个“我们”是包含“我”的,校长是把本人融入进去的。相信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我们”,更希望校长跟“我们”是“在一起”的。事实上,校长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渴望塑造学生无可厚非。但人的积极性主要是靠自己调动的,人的灵魂根本上是自己塑造的。教育只是“帮助个人自由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15]。高水平校长最擅长的就是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学识涵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广而言之,当师长讲完内容询问学生是否听懂时,也最好把常用的“你们都听明白了吗”这句话改成“我都讲清楚了吗”,从而把师生间的距离用话语拉近。师长要多自我反思,勤自我检查,常自我改进。这样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校长毕业致辞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功效。
(二)致辞结构基本雷同,个性特征普遍缺失
高质量发展并非同一性发展,而是以创新驱动为表征的特色化发展;高水平致辞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校长在凝练大学文化、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基础上的个性化吐露。然而,笔者对篇幅在2 000—3 000字之间的15所“双一流”大学校长毕业致辞文本进行细分发现,校长致辞具有结构基本雷同、个性特征普遍缺失的问题。大致由祝贺致谢、热点事件、希望寄语、未来期待等4部分组成,其中祝贺与致谢部分篇幅最少,希望与寄语部分比重偏高,各类目占比统计数据见表4。
首先,表达祝贺。包括恭贺学子顺利毕业、感谢教职员工辛勤付出等。从表4可知,该部分所占比最低,平均占比10.67%。其次,事件回顾。通常总结过去4年学校取得的主要业绩,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的热点事件,该部分平均占比36.97%。其中内容最多的为西北工业大学,占全文比重为48.57%。从社会文化心理分析,中国社会相较西方社会更注重形象的塑造与品牌的维护,校长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展现学校的光辉形象,宣传学校的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中国的文化语境很难出现类似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上所发表的通篇充斥着“忧虑”的校庆演说。再次,提出希望。包括校长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工作经历、憧憬美好的未来、表达由衷的期待等,平均占比37.97%,整体比重最高。最后,未来寄语。通常会使用“奋斗”“拼搏”“团结”“贡献”等词汇,有几句耳熟能详的话:“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毕业致辞作为校长对即将远行的学子的送别,自然少不了殷殷嘱托和谆谆教导。但如果习惯于从国际背景、时代特征、校园事件轮番道来,框架固定、内容雷同、主题泛化,既不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境遇,也不理会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那么这样的致辞不但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也难以引领他们的人生旅程。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思维品质,聚焦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养成,为其未来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三)致辞内容略显贫乏,育人效果亟待提升
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既不是约定俗成的走流程,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念文稿,而应该贯穿校长对大学的理想与信念、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开阔的精神气象、闪烁智慧的学术锋芒和人生光彩。可许多大学校长致辞文本不是早有库存,就是请人代写,缺少思想深度,没有真情实感,充斥着固定的套话、漂亮的空话、正确的废话,像时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那样在毕业典礼上全程脱稿、充满深情的演讲凤毛麟角。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批评部分大学校长的言论时说:“不懂教育,也不研究教育,只会说官话,而不会说行话。”[16]不少毕业致辞自然给人老调重弹、冗长乏味、空洞无物之感。如南方某知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辞中说,希望同学们忠于祖国和人民,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牢把握人生之舵。该校长在致辞中既没有生动的案例加以佐证,也缺少鲜活的素材予以说明,对卓越人才的职业发展引领和品德浸润效果不佳。难怪有学生听后抱怨,“本来对毕业典礼充满期待,可校长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把稿子念完,面无表情,令人失望”。虽然部分致辞为了迎合学生口味、为了追求现场效果而有意媚俗,把流行的网络语言和时尚的搞笑段子杂糅其中,但也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微调,而非思想境界的升华,甚至带有明显的作秀痕迹,冲淡了毕业典礼本身的庄重功能。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既是官员又是学者,既从事行政又研究学术,以目前情况看,官员身份高于学者身份,行政身份高于学术身份[17]。身份的频繁切换使校长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大学之中,“校长讲演程式化,校长讲演不过是大学教育流水线上功能化的点缀”[18]。此外,筹划毕业典礼通常是少数人的职责,出席毕业典礼往往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使得原本具有强化集体意识、产生凝聚作用、培育母校情结的毕业典礼异化为学生被迫参加的活动,学生沦为校方规定剧情中的“群众演员”,成为舞台剧上的“提线木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内心需求没有受到足够关注、精神世界没有感到倍受鼓舞、自我行动没有获得有效指导,校长毕业致辞的育人功效自然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双一流”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建议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打造“双一流”既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和健全的体制机制,也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而作为传播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校长致辞不但要有鲜明的个性,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大学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她的历史感,二是她的生命感。大学校长的演讲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19]通过分析我国“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内容,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启示。
(一)寻求话语平衡,重塑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毕业典礼既是大学的基本仪式,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毕业典礼不仅给大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更能让学子体悟到知识的尊严、学位的尊严、学府的尊严。而作为毕业典礼重要环节的校长致辞应在同盟性话语和权威性话语之间寻求平衡,既要生动活泼,又不能贫乏肤浅;既要个性鲜明,又不能哗众取宠;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生活气息。耶鲁大学早已形成共识“你们(学生)就是大学”,中国大学也在重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的高质量教育,需要逐步回归教育的顺应天性、涵养心智、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育人”功能[20]。因此,一方面,校长只有放低身段去平视学生、放缓脚步去观察学生、放下面子去亲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罗伯特·斯普尔曾言:“我们必须向学生表示敬意,学生是一所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学校不仅应对学生充满敬意、还应对学生满怀爱意、饱含情意,甚至是表达歉意。正如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致辞中的深情回顾,“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的楷模、人格的典范、知识的化身、学府的灵魂,大学校长既是拥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更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学界泰斗;既能高屋建瓴,又具平民气质;既要有雄才韬略,又要温文尔雅。校长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学识涵养,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深化自己的教育情怀,充分保持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努力使自己融入大学的有机体之中,而不是作为一介官员凌驾于大学生活之上。只有建立在对大学教育现象深入思考、长期积淀、自由表达基础上形成的校长致辞才能铭刻在学子的心灵深处,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引领他们的人生旅程。
(二)营造民主氛围,努力塑造学生卓越品质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第二人称即“你们”“你”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称代词。“你们”是群体身份的称呼,而不是个体特征的标识。如果叠加“要”“必须”“应该”等指令式情态动词的使用,则进一步强化了校长的权威身份,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当代大学生很少愿意抱着顶礼膜拜的心态,接受高高在上的精神布道,聆听早已熟知的普世真理。校长如果主动放低身段,学会适当“屈尊”,可能会获得一种“差别收益”(a profit of distinction),令他的讲话更有感染力,更具说服力。毕业致辞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只有当受教育者感觉不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最理想的教育;只有当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时,教育者才实施了最成功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是交谈,不是唠叨;是亲近,不是摆布;是启迪,不是灌输。美好的教育能让人产生如沐春风、如临秋水之感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界。高质量的教育旨在塑造人的自强不息、向上向善、好学上进、乐观进取的卓越品质。因此,大学校长即使给学生建议也尽可能“多一些平实的叙述,少一些‘必须’的话语;多一些平等的探讨,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训令;多一些入木三分的论理,少一些脱口而出的‘应当’”[21]。演讲者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令听众感到致辞者亲切友善,这是增强语言感染力的重要手段[22]。因此,大学校长毕业致辞需要适当增加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研究显示,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第一人称使用频率高达82.2%,以营造非正式的、口语化的交际氛围,凸显机构与受众平等的群内身份[23]。例如,2015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在毕业致辞中运用第一人称表达了对“自拍杆”时代的忧虑:“我们无休止地关注自我形象,关注我们所得到的‘赞’,不停地进行自我放大。我们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费尽心思。我们花大量时间盯着手机,却忽视了我们身边的人。”2020年,时任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在主题为《关爱我们的邻舍》的毕业致辞中说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希望给予我们周围的人更多同情和关爱,包括我们的亲友、邻里、街坊,也包括地球另一面的人。”
(三)彰显个性特征,不断提升致辞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24]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未来生活的展望,从而完成对大学精神的重温和确认,实现对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具有弘扬校园精神、镌刻文化记忆、呼应时代主题、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等潜在育人意蕴。然而,校长毕业典礼致辞想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文化传承、情感激励、人格塑造等功能,必须从结构雷同、形式单一、模式固化的窠臼之中解放出来,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到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这些享誉中外的杰出的大学校长无不是在深谙大学之道、洞悉青年学子思想倾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之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激动人心、流芳百世的演说。既生动诠释了五育并举、行胜于言、实事求是等个性鲜明的教育理念,又传承延续了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成为中外高等教育史上难以逾越的丰碑。当代中国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同样需要有生命的温度、生活的广度、精神的高度、灵魂的深度,才能激荡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学生的精神期盼,引领学生的人生旅程。此外,毕业典礼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校方应该改变传统的由校方筹划、学生参加的二元结构,广泛吸引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毕业典礼的各环节,凝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打造难忘的精神盛宴,触发受众的心灵共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熊丙奇先生所言,“让每位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是大学的基本职责”[25]。
参考文献:
[1]苏力.大学里的致辞——修辞学的和反思社会学的角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1(02):1-14.
[2]盛况.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话语系统的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5(01):11-15.
[3]翟云秋,程晋宽.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的教育价值——基于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长致辞的词频分析[J].江苏高教,2021(06):42-50.
[4]于祥成,郑如莹.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的教育价值探赜[J].大学教育科学,2019(05):28-33.
[5]代玉启.大学校长典礼讲话的育人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64-66.
[6]丁丽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研究型教育模式的促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4):168-170.
[7]学人.王力先生:略论语言形式美[EB/OL].https://www.sohu.com/a/707598147_121124287,2023-07.
[8]张海生,许园.“双一流”大学校长的群体特征、比较劣势与优化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63-71.
[9]和学新,高维,郭文良.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卓越人才4C培养模式探索——以天津师范大学的改革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66-73.
[10]郑庆华.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22-25.
[11]宋永辉,等.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成长特征与科研产出规律研究——来自“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证据[J].科学管理研究,2023(04):105-116.
[12]〔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
[13]习近平.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E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127941,2023-09.
[14]梁会青,李佳丽.荷兰如何培养卓越人才——荷兰高校荣誉教育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1(08):72-84.
[1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
[16]马国川.刘道玉:我理想的大学什么样(1)[EB/OL].http://www.eeo.com.cn/observer/dajia/2009/06/03/139029.shtml,2013-08.
[17]王飞.大学校长的身份:承认、危机与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4(02):83-93.
[18]刘铁芳.体制化时代的校长演讲与大学精神自觉[J].探索与争鸣,2013(03):67-71.
[19]眭依凡.大学校长及其演讲的重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10(01):1-9.
[20]范国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5-13.
[21]张楚廷.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应当”之类[J].教育研究,2010(02):34-40.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25.
[23]朱嫣然,等.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官网校长致辞体裁对比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9-404.
[24]中国青年报记者.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17-01-02(01).
[25]熊丙奇.让每个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是校长的基本职责[EB/OL].https://www.sohu.com/a/236708255_161623,2018-06.
How to Lead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idents Speech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bstract: Graduation spee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pread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d inheriting university spirit, but also a key banner for leading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Selecting the texts of the presidents speeches at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ceremonies of 38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idents speeches are short and concise, showing student-oriented feelings; and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prehensive,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students growth and so on. However, the alliance discourse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n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needs to be deepe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peeche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esidents are generally missing;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is slightly vagu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is in need of enhancement, etc.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shortcomings, with the goal of leading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eeking a balance of discourse and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creating a democratic atmosphere and striving to shape outstanding qualities of student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ty an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peech in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president; graduation speech; outstanding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