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十载复奋蹄:《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分析(2014-2023年)

2024-09-23 00:00:00陈剑光李震声
大学教育科学 2024年5期

摘要: 2014-2023年,《大学教育科学》刊载了大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研究收集CNKI数据库中《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的数据,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等进行量化分析,并对2022年刊载文章进行关键词学术热点分析且绘制知识图谱与同行进行比较。通过对《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情况、影响因子、被引与转载、发文作者队伍和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显著。为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保证优质约稿;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核心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活跃作者的联系,拓宽来稿渠道,着力扶持中青年作者;再次要顺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选题,重点建设刊物特色栏目,彰显刊物特色;最后需高度重视网络传播。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影响因子;核心作者;影响力;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4)05-0098-10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刊物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工作,并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作为高等教育学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紧密相关,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

创刊于1984年的《大学教育科学》原名《机械工业高教研究》,是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主办的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200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变更为现刊名,2009年以来先后入选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且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轮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近10年来,《大学教育科学》依托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刊载了大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其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地位不断提升。

一、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方法

学术期刊作为刊载学术论文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科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同行专家定期对学术期刊进行评议或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期刊的学术发展脉络,对于明确期刊方向,提升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3]。

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从宏观上来分,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利用同行专家的知识、经验直接对期刊质量和学术水平作出定性评审、判断; 定量评价则是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期刊发文量、引文量等相关数据,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期刊作出数量化的描述和判断[4]56-61。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度量通常需要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独立承担期刊评价工作。计量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是简单而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较为直观地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如,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对于入选核心期刊的评价仍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其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等18个评价指标[5]。由于影响力指数(CI)综合考虑了2个互相制约的最重要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即TC和IF),克服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因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了期刊影响力水平。不完全调研结果证明,CI排序更符合学者们对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经验认识。该评价指标具有鼓励期刊对质量与数量并重发展的导向,更符合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发展规律,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期刊应用评价指标[6]。

赵俊芳[7]和涂阳军[8]曾对《大学教育科学》某段时期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过分析。本研究收集CNKI数据库中《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的数据,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影响力指数(CI)变化,对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等进行量化分析,并采用传统关键词分析方法对2022年刊载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学术热点分析且绘制知识图谱,与同年《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基于19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中11家高等教育类的发文统计结果进行比对[9]55-61,以为刊物后续健康发展、提高学术影响力提供可能的参考。

二、《大学教育科学》近10年载文情况 及其社会影响力

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共刊发可被引文献1 034篇,如表1。从载文量看,刊物每年刊发可被引论文数量逐年降低,从2014年的136篇降至2023年的73篇,篇均页码数从5.65上升到10.51,载文篇幅几乎翻倍;而且篇均引文数也是逐年增加达到28条,说明论文研究更加深入,内容更加充实。从载文的项目资助情况来看,载文基金论文比保持上升态势,近几年基本上能维持在0.8左右,说明刊发的论文大部分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得到了项目支持。从载文传播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在中国知网(CNKI)的WEB下载量逐年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7.54万次猛增至2022年的25.23万次,增长了2.35倍;WEB即年下载率也是逐年稳步提升(见图1),从2014年的54提升到2022年的644,增长了10.9倍,充分说明了刊物载文受到了更多读者的广泛关注。

《大学教育科学》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立足中国现实,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高水平理论文章,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和期刊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在学界同仁大力支持和编辑部共同努力下,依托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教育科学》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2021年获评第五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2023年获评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优秀期刊”一等奖,2024年获评“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特色栏目方面,“教育前沿”栏目2016年获评第五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质量与评价”栏目2021年获评第八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2023年获评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特色栏目奖”。《大学教育科学》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021年所刊发的两篇文章获评第三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2022年所刊发的有2篇文章获评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主题好文章”。同时,刊物依托网络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所刊载论文2022年在中国知网的WEB下载量达到25.23万次,当前刊物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受关注量超过24万多人次,刊物微信公众号目前用户数已达到2万余人,最高单篇阅读量达2万多人次。

三、《大学教育科学》的影响因子及载文被引与转载情况分析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反映刊物近两年的论文影响力,而且每个统计年不重复,具有纵向可比性。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劣,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因此,刊物在本学科的影响因子排名能够基本反映该刊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而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观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反映期刊被阅读、被认可的程度。一般来说,期刊的他引和总被引频次越高,相对说明该刊受到国内同行认可的程度越高;刊载的热点论文越多,影响因子就会越大,刊载的长效论文越多,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也会越多。也就是说,如果一本期刊刊载的热点论文和长效论文均有一定比例,那么它将会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一)《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学科排名

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历年统计(表2),《大学教育科学》影响力指数CI(以下简称“CI”)从2014年的168.855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345.730(见图2),涨幅近105%;CI在学科期刊排名从第63名(246家刊物统计源)提升至第26名(288家刊物统计源),学科排名百分位提高到前9%(见图3),充分展现了期刊的优势地位。从影响因子变化趋势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即年复合影响因子近几年快速提升,从2014年的0.647持续提高到2022年的4.203(见图4),提升了5.5倍。

(二)《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引用和被引情况

期刊文献的被引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被读者利用、认可的程度,被引数量越高,说明得到利用和认可的程度越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越高[4]56-61。学术期刊载文被引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期刊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从总被引频次来看,《大学教育科学》的总被引频次逐年稳步提升,特别是2019年以来被引总量快速增长,2023年知网被引总频次达到3 137次(见图5)。

从《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篇均被引率变化可以看出(见表3),其篇均被引率逐年稳步提升,从2014年的0.10迅速增长到2023年的42.97,有力证明了刊物越来越受到学界广泛认同。分析年度最高被引文章可以看出,紧跟当时“双一流建设”“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数字化”等研究热点的论文关注度高,既说明了作者的敏锐眼界,也体现了刊物聚焦高等教育研究热点的鲜明特点。

同样,刊物载文参考文献所引用的来源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来自权威学术期刊或出版机构的参考文献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引用这些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文献可能表明论文是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能够把握研究热点,进行了充分文献调研,有力保障了论文的学术质量。《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篇均引文量大幅增加,从2014年的篇均11.67条增长到2023年的篇均27.92条。从参考文献引用(他引)频次前19的刊物来看,论文引用了绝大部分教育类知名核心刊物,《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引用频次排名靠前(见图6),充分说明了载文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也彰显了刊物“高等教育研究”的定位。

从引用《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统计情况来看(见图7),引用(他引)该刊论文频次排名前18位中,有11家刊物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名录,9家刊物是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8家刊物入选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黑龙江高教》《江苏高教》《中国高教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等刊物论文引用《大学教育科学》文献较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刊物获得学界较高的学术认可度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能被广泛的读者群体阅读和引用。

(三)《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被转载情况分析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通过检索《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3种最具权威影响力的文摘期刊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30个左右人文社科类专题,共计140多条检索途径得出的《信息检索报告》统计结果发现,纵观2018-2023年数据(见表4),《大学教育科学》所刊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分别转载1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77篇、《高教文摘》全文转载67篇,这几家文摘类期刊是《大学教育科学》载文最重要的转载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从2012年开始发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名录,至今已经发布五版,《大学教育科学》连续五轮入选,反映了学界对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认可,充分彰显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进一步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和索引转载基本上覆盖了《大学教育科学》大部分刊发论文,有力证明了论文的高质量和刊物的高水平。

四、发文作者队伍与机构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析

学术期刊的核心作者通常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不仅为整个学术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提高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对于学术期刊的成功至关重要。本研究沿袭涂阳军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10]。其中,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被称为该刊的核心作者。

《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2年共有1 483位作者署名发文,其中1262位作者只刊发了1篇论文,占85.1%;发表2~3篇论文的作者共计174人,发文4~5篇论文的作者有31人。发文量最多为16篇(张楚廷),计算得到M值为5.99,实际计算中取整数6,以此为标准,得到核心作者共计16人,包括张楚廷、李立国、余小波、王洪才、韩延明、蒋凯等知名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刊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高等教育类刊物的核心作者队伍来看,以2022年度为例,教育学学科共76人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11],其中23人于2014-2023年间在《大学教育科学》发过文章,约占30%。而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9]58,2022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活跃作者14位。这14位作者中,2022年度在《大学教育科学》刊发过文章的作者只有4位。以上数据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虽然是高等教育研究类的重要刊物,但并非知名核心作者首选发表论文的刊物,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第一作者身份分析

学术期刊作者职称的合理结构是刊物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保障,涉及科研领域的人才分布、学术水平以及研究能力等多个方面。学术期刊合理的作者职称结构既应该具有多样性,即包含不同级别职称学者,又需要考虑保持职称结构的均衡性。一定比例的高级职称作者(如正高级和副高级)能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指导和引领,充满研究活力的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作者则是刊物作者的新兴力量。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1046位第一作者发现(见表6),第一作者为正高职称的学者占比45%,副高职称的占比25%,作者群体以高级职称为中坚力量,他们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能确保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大学教育科学》关注并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群体,第一作者为中级职称占比约为11%,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作者合计占比达到19%。特别是近年载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超过了20%,2023年《大学教育科学》载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21%,远高于《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24年4月统计的23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2023年载文博士研究生作者的平均值12.04%①。可见,《大学教育科学》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发表学术成果的宽松平台和良好机会,力求形成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作者队伍,有力促进了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被引作者分析

高被引学者通常指那些在学术界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学者引用次数非常多的学者,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并被广泛认可。《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作者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有35人,被引频次超过50次的有99人,高被引作者前20的名单如表7。这些高被引作者中,既有顾建民、李立国、张应强、刘宝存等著名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伍醒、聂迎娉、傅安洲、陈桂香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他们在提升刊物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视角和专业知识的作者群体充分体现了刊物包容、多样化的鲜明特点。

(四)发文机构分析

《大学教育科学》在2014-2022年间作者发文单位涉及438家。从核心发文机构来看,表8中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均在高等教育或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他们或是师范类大学强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或是高等教育研究重镇(如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表明《大学教育科学》与这些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刊物争取了丰沛的稿源。这一点与涂阳军对刊物2008-2016年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浙江大学(41.7)、中国人民大学(24.0)、西南大学(20.9)等教育研究机构对刊物的被引贡献大。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湖南地区3所核心机构2014-2022年在《大学教育科学》发文数达到281篇,占总篇数比达到29%,表现出集中湖南地区高校的明显特征。

五、关键词共现与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

关键词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题,更是学术检索的重要依据。学术期刊关键词分析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可以通过量化分析快速把握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对期刊载文的关键词进行量化分析,同样可以了解刊物的研究热点和独特风格。本研究运用传统关键词分析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刊载论文的摘要进行关键词共现统计,并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同时,我们还依据《中国高教研究》统计的19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名单,对其他10家高等教育类期刊2022年载文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统计并绘制知识图谱。两者比较就可以分析出《大学教育科学》与其他10家期刊载文关键词的异同及重合程度。

经数据抓取统计后发现,《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载文共有43个关键词,其中出现2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个(见表9)。结果显示,2022年《大学教育科学》载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和“大学治理”研究领域,同样也是刊物2022年关注的一些热点主题。其他29个非重复性关键词,则从侧面说明了《大学教育科学》关注的研究范围较广。

Citespace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可以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时间分布,帮助用户识别研究热点和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刊载文章进行关键词分析并绘制图谱(见图9),因统计范围仅为一年内刊发的论文关键词,数量太少,所以关键词的中心度不足以体现,其共现关系只是粗略反映部分事实。

同时,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高教研究》等10家刊物2022年载文关键词共现关系进行分析(表10)并绘制图谱(见图10)。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2022年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等教育”“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研究领域,既有对高等教育学科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有依循当年国家政策的诠释解读。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大学教育科学》2014-2023年载文情况、影响因子、被引与转载、发文作者队伍和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刊物全年刊发可被引论文数量大幅降低,载文篇幅大幅提高,网络传播效果持续改进,影响因子一路攀升,影响力指数CI值在教育学科刊物排名提升到前10%,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率逐年稳步提升,刊物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从作者队伍来看,既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作者职称结构以高级职称为主,博士研究生作者占比有所提升,作者队伍结构相对均衡合理有力保障了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从发文机构来看,师范类大学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重镇综合性大学是主体,对刊物发展贡献较大。关键词共现与学术热点影响力方面,《大学教育科学》关注热点与学界基本一致,同时呈现关注范围较广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刊物在助力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大学在《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2022年的19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中共发文21篇,与华中师范大学并列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活跃机构第18位[9]57,充分说明湖南大学在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踔厉十载,《大学教育科学》迅速成长为高等教育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在学界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顶尖兄弟期刊尚有差距,刊物学术影响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尾声、“十五五”规划即将到来的当前,《大学教育科学》理应继续策马扬鞭奋蹄前行,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刊物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编辑部可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保证优质约稿来源。学术刊物编委会是期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刊物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一个有声望且充满活力的编委会可以提高学术刊物的声誉,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稿件。他们在决定刊物的学术方向和重点领域、筛选和评审提交的论文、维护学术刊物的质量和声誉等方面应当发挥更多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编委会既有资深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专家,也有功底扎实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国外知名教育研究专家,他们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加强编委约稿是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二要进一步加强与核心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活跃作者的联系,拓宽来稿渠道,着力扶持中青年作者。纵观近十年,有不少博士研究生作者已经成长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高教研究领域活跃学者,他们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对刊物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要顺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选题,重点建设刊物特色栏目,彰显刊物特色。在当前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思政、智慧教育、跨学科研究等热点问题应是关注的重点。四是要重视网络传播,充分利用网络预出版、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多种途径实现刊物的开放获取和广泛传播。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教育科学》近年的出版时效基本维持在103-124天左右,网络预出版不仅能大幅缩短出版时效,还能显著提升载文的下载量和引用量。此外,编辑部应充分利用知网影响因子年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统计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检索中心的信息检索报告、CSSCI数据库等统计结果,即时监控刊物发展态势,及时完善发展路径。

(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博士研究生楚秋玉和硕士研究生陈柯如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0)[2023-07-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10/c_1127428314.htm.

[2] 姜春林,等.期刊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对《情报科学》的解读[J].情报科学,2009(2):166-174.

[3] 蒋勇青,齐萍.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3):178-185.

[4] 程结晶,李秀霞.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及改进方案[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6).

[5] 陈建龙,张俊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M].第10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98-103.

[6] 伍军红,孙秀坤,孙隽,等.期刊影响力指数与影响因子 评价国际期刊的比较研究[J].编辑学报,2017(5):500-504.

[7] 赵俊芳,安泽会.《大学教育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3-2012)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4(2):104-110.

[8] 涂阳军,宋雅欣.《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分析:2008~2016年[J].大学教育科学,2017(3):113-119.

[9]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22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分析:基于19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3(4).

[10]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1-236.

[11]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正式公布[EB/OL].[2023-06-25].http://old.zlzx.ruc.edu.cn/rssiAut2022/index.htm.

Restart after Forging Ahead with Enterprise and Fortitude for Ten years: Analysis of Scholarly Impac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2014-2023)

CHEN Jianguang LI Zhensheng

Abstract: From 2014 to 2023, the Journ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s has published a vast number of high-level research papers on higher education,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roviding an excellent academic platform for young scholars engaged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collects data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on the Journ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s from 2014 to 2023, utilizing Cite 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cor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academic hotspots through keyword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22,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pee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Journal's publications, impact factors, citations and reprints, author teams, and institutions during 2014-2023, indicates remarkable enhancements in social and academic influence. To further elevate the quality and academic impact of the journal, sever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irstly, fully leveraging the role of the editorial board to ensure high-quality solicitations; secondly, strengthening connections with core authors and active resear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broadening solicitation channels, and supporting mid-career and young authors; thirdly, aligning with national strategie needs to focus topics, emphas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columns, and highlighting the journal's unique features; finall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online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Journ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s; impact factor; core authors; influence; online dissemination

(责任编辑 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