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搞建设量质齐升 全力以赴

2024-09-23 00:00:00陈婷婷
先锋 2024年8期

本期嘉宾

朱克力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许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日前,成都市2024年第三季度招商引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活动现场签约2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高达530.5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航空发动机、商业航天等16条重点产业链。今年前7个月,成都实现进出口4688.9亿元,同比增长12.5%,“成都造”产品走向全球……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当前,成都把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

透过数据,如何看待经济运行表现?下半年,成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突破?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朱克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许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透过数据,怎么看中国经济的“质”与“量”?

朱克力: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这一成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总量的稳健增长,更深刻反映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首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动力更强、结构更优、效益更高的经济增长,持续提升着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以数字经济为例,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服务业整体增速提升,更成为经济转型重要引擎。比如,杭州作为数字经济高地,其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不仅带动当地就业,还促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展现数字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

其次,绿色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又一亮点。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体现我国经济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比如,成都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不仅优化能源结构,还为全国乃至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这种“绿色增长”模式,正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再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我国经济转型重要成果之一。上半年,各大城市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不仅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持续领跑,还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这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增强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也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到具体城市的生动实践,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向更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以成都为观察窗口,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在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着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成效。成都不仅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狠下功夫,瞄准新型工业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还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成都还注重城市品质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区域协同来看,在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稳步推进,成渝两地的协同发展,不仅为两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汇聚发展合力。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365.7亿元,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7%,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8%,增速比全国、西部地区均高0.8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供需两端持续恢复,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如何认识强化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许彦:强化有效需求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强化有效需求就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以提升经济增长的动能。从需求侧看,消费增长是增强市场发展信心的基础,营造和创新更好的消费场景,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升级以催生新的投资需求,带动投资升级、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看,创造投资机会、扩大有效投资能够产生新的供给,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形成新的需求,既可以为消费潜力的释放创造条件,也为消费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上半年成都经济总体稳中有进,与发展阶段特征相契合。当前成都正处于发展方式调整转型期、增长动能加快转换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成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整体态势良好。

比如,成都重点行业支撑较好,37个行业大类中21个实现正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较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34.9%。从经济结构来看,服务业引领增长,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新兴产业较快增长,1-5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0%、7.0%。从投资领域来看,工业投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投资增长43.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7.1个百分点。新兴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1.5%、30.4%;新基建投资增长41.2%。这些数据体现出成都经济发展的质量正在加速提升,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有效需求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需求依然不足,投资与消费共振的合力仍存在较大提升潜力,因此我们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继续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成都人口超过2100万、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地,正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有效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当前,强化需求拉动,就是要进一步放大成都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优势,创造新消费,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深挖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要营造、拓展投资机会,加大力度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的领域和规模,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推动设备更新,加大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从动能支撑来看,将对推动成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产生什么效应?

许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拓展产业价值空间、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战略抉择。对于成都而言,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就是要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要着力点,在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中推动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

从动能支撑来看,对成都经济提质增效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成都锚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着力于数字转型和能源转型的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大力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端人才、推进产业发展制度机制创新,加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招商能力。当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价值链高端化的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体系,大幅提升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

二是提升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需要形成新的“技术+金融+市场技术”经济发展范式。在国家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国家战略下,成都在推进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建设中,需要构建开放融合、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构建高能要素集聚与供应链有效整合的融合体制,从而实现产业支撑,增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三是提升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成都在把握大局中找定位明目标,加快建设发展新高地、开放新门户、战略新支点,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成都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加快供应链国际化布局,深度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发挥向西向南开放区位优势、“两场两港”枢纽优势和广阔战略腹地优势,创新开放制度,在推动国内外双循环协同互动中,提升成都的国际竞争力。

成都把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决胜下半年,对下一步发力重点有何建议?

朱克力:把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可以看出成都主动下深水、找办法,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强担当、抓发展、谋改革。

下一步,首先要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成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成都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特别是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其次,应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都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但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新趋势,还需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方面,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等方式,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要抢抓机遇,积极布局,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为例,成都应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服务、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低空经济领域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低空经济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低空经济与其他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拓展低空经济应用边界和市场空间。加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促进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此过程中,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应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成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者,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都应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还要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许彦: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实,成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但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一步的重点,建议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在扩大消费上发力。要充分利用好成都优质消费资源,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构建消费新生态,特别是要利用好新型消费平台、特色消费品牌等成都新优势,打造成都特色消费场景、创新和拓展消费新空间。着力构建县域消费新场景、乡村消费新场景,用好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消费下沉和消费提质。加快构建消费新市场,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优化商业体系布局,优化配置区域消费资源,提升区域消费联动能力,打造成渝地区消费大市场。

二是在高水平开放上发力。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培育“新朋友圈”,营造更好的国际营商环境,推动成都企业积极参与布局全球供应链,强化国家经贸合作,扩大成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扩展海外市场。用好我国的免签政策及签证简化、支付优化等务实政策,用好成都航空枢纽及通达能力,构建具有成都特色和优势的旅游、消费、投资服务体系,创造便利化条件,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成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三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四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如,加大新技术产业应用场景建设的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新技术的产业落地进程;加大力度创新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产业资金的引领作用,充分动员社会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