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讨民族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创新,通过运用三维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维度地呈现民族文化,以提升舞蹈教学的直观性和沉浸感。分析“互联网+”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出“互联网+”民族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促进舞蹈教学的立体式、沉浸式传播,有效拓宽受众面和传播渠道,以期推动高校舞蹈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文化;高校舞蹈;改革创新
注: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互联网+’民族文化视野下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KT2022117)研究成果。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传播功能愈显重要。舞蹈相关的“微课”“慕课”等短视频教学层出不穷,不仅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还使大众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高校舞蹈教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时代融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与舞蹈教育资源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进,众多手机应用App推出了功能强大的舞蹈教学软件和剧目欣赏平台,凸显了互联网的优势。如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感受世界的精彩,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风采和人文情怀。网络化的教学资源更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模式,提升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造诣。因此,充分把握、利用这些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大高校在完善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其传播速度快、受益面广,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超传统课堂。“互联网+”充分利用了高校的教育功能,以地方高校为载体,传承以民间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力保护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延续了民族的文化命脉。在教学实践中,高校舞蹈的教学模式趋于传统且相对单一,虽在技能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学生的文化启迪、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互联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重视在教师的主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以提高地方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舞蹈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同时兼顾民族舞蹈文化的本质属性,借助“互联网+”创新高校舞蹈的教学模式,为地方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民族舞种的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互联网+”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互联网+”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教学的面貌,更为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结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言传身教与实践训练,结合“互联网+”模式,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舞蹈教学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方向,使舞蹈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同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互联网+”不仅成为教学难点的破解工具,还成为课堂拓展的知识宝库,为多元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利用剪辑软件制作视频,通过课件设计提升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文化背景中理解舞蹈作品。传统的舞蹈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配套的教学视频,虽然这些视频涵盖了部分教材内容,但与互联网上的海量教学资源相比,其覆盖范围仍显不足。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体验至关重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相较于单纯的语言讲解与枯燥的实操训练,结合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效率。如利用“微课”“慕课”等,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找到所需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PowerPoint模板和各类民族文化素材,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所有素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舞蹈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深奥的舞蹈理论知识,快速掌握课堂内容,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学习。这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既能够丰富舞蹈教学资源,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又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突破时空限制,培养自主习惯
“互联网+”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还能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传统的舞蹈教学环节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则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动作要领。然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录制短视频或利用现有的在线教学资源,将课程内容压缩,供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每一个视频都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学习。此外,在线教学平台还提供回放功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舞蹈学习中的重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多次观看视频、动作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新教学模式,拓宽艺术视野
纵观当今高校的舞蹈教学,虽有改进,但师生间大多仍延续着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亦步亦趋。“互联网+”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舞蹈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具有实用性、先进性。例如,在录制“畲族舞蹈‘竹’文化特征”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PBL教学模式,运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内容的筛选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主动且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合理配置理论学习与实训的比例,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克服懒散习性,以适应网络时代快节奏、高强度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整体性提升,还有助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互联网+”民族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加快教学网络化进程。
(一)树立“互联网+”民族文化理念,创新民族文化呈现形式
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应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为基石的舞蹈教学探索,不仅为构建课程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使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人们常说“舞以情动,情以舞抒”,应深刻解读舞蹈背后的文化寓意和情感价值,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砥砺深耕,将其巧妙地融入舞蹈教学和创作,使舞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神态表情结合传统文化传达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程不再枯燥乏味。如可以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到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练习、意境营造,可以锻炼自我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动作概念性等问题。以原创舞蹈《磐磐之音》为例,它巧妙地融入了山歌、刺绣、婚嫁等民族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服饰、习俗等。这样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表达,还创新了舞蹈的呈现形式,增强了舞蹈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二)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提升自我修养
结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对舞蹈课程进行改革和重构,形成具有探究性、整合性和互动性三大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的舞蹈教学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以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特色的舞蹈教学平台,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学科的优点,同时积极拓展舞蹈教育教学内容,建立全面、丰富、立体化的舞蹈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要求。秉承“德育为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研学融合、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建构性教学观,渗透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开展舞蹈与人文教育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学。例如从民族学科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特别是所涉及的典故、模范人物事迹,以及舞蹈学科专业原理、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挖掘其所蕴含的责任使命感、爱国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交叉融合、知识性与探索性的结合、智力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结合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增强舞蹈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三)打破传统课程框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造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全面贯彻以问题为导向,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应先打破传统课程框架,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重构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偏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舞蹈作品和教学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和民族文化知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监控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分享者。课前,教师应整合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课中,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实践;课后,设置闯关模式,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逐级学习。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提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策略既拓展了“教”与“学”的维度,又突破了既有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能够在有限学时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利用媒体融合,实现多维度传播
应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并通过多媒体实现广泛传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文化在表现手段上的不足,提升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在保持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进行创新,使其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如融入山歌、刺绣等民族文化元素的原创舞蹈,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涵,还创新了呈现方式,更具民族性和艺术性。在传播方式上,应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实现舞蹈教学的多维度传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可以将舞蹈教学的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还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通过设置议题、发起话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让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此外,还应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壮大传播主体队伍和社会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优质内容,在多平台共同发力,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实现民族文化在现代舞蹈教学中的创新。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民族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创新研究,探索了新时代舞蹈教学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这一融合能够实现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灌输课堂向实践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这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正确引导,以“唤醒—赋能—成长—成才”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舞蹈教学将继续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馨尹,谢唯唯.“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新样态及教育路径优化[J].民族教育研究,2022(1):131-137.
[2]孙彬.“互联网+”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研究:评《“互联网+”时代民间体育文化保护与创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0(2):271.
[3]李心.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简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6):89-90.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