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视域下舞蹈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2024-09-23 00:00:00熊云绯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美育浸润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学校美育将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提升。高校对于舞蹈师范生的培养,也将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除了要注重提高舞蹈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质量,还应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在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关注舞蹈师范生专业能力、师范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人才发展的要求、舞蹈行业的要求。

关键词:美育浸润;舞蹈;师范生;综合素养

2023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通过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等八大具体行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基于此,美育浸润背景下舞蹈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在文化渗透、美育浸润层面提升其综合素养,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合作实践与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出发,围绕“立德树人,德艺双馨”的目标持续推进,使舞蹈师范专业人才技艺并重,德才兼备,更适应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需求。

一、提升文化理解,重视审美感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以美育浸润学生,重点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出发,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展现学生的自信和风采。在这一精神指导下,舞蹈师范生的培养应首先关注文化与审美。

舞蹈课程不仅包括对学生身体风格化的训练,还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重任。在舞蹈课堂中,对师范生肢体的训练和对身体的开发是教学的重点,但除关注舞蹈本体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从文化层面出发,关注音乐、美术、戏曲、文学、服饰等艺术领域和历史、地理、人文等其他相关领域,通过文化浸润,帮助学生寻根溯源,树立对待艺术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尊重。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既有传统韵味又彰显时代特征的“国潮热”,吸引了不少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些具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风貌的“国潮”新风尚,让年轻人愿意去深入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和艺术,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精神内涵。舞蹈师范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探寻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根源,从文化理解上升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突出课程的艺术性、人文性,突出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感召力,植根传统,立足传承,就是要寻根溯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不断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建立文化自信。

审美感知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舞蹈艺术的韵味,提升学生的舞蹈理解力、表现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品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各个国家、民族与地区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不仅可以令其体会到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受多元民族文化,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舞蹈艺术视野,使其积累丰富舞蹈素材,做到以情感人,不忘初心,为人民而舞。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提升的基础,学生通过审美感知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审美感知培养不仅仅需要多欣赏舞蹈、观看舞蹈作品、参与舞蹈艺术实践,还需通过专业分析理解形成审美经验,从情感角度深度体验,形成艺术感悟。

二、增强艺术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基础,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从民族民间舞的代际传承的长时段来看,还是从学校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短周期来看,任何艺术从业者表演艺术的精进都是由技术训练向艺术素养二级进阶的过程,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也必然要经历由技术技巧而至艺术乃至道术的两重境界。学生的日常学习与训练应结合艺术实践。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比赛、演出、教学的机会和平台,以赛促学、以演促学、以教促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表演技巧,丰富艺术经验,提升舞蹈综合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积极参加艺术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行业需求、就业需求,让学生在学校也能与社会无缝对接,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就业途径,让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教学,使其可以往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指导、大型活动策划、社区文化工作等方向发展。

对舞蹈师范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舞蹈课堂中,往往先教授元素动作与动律、单一组合,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与创编。但创造性的培养不仅仅是新组合的创编,还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舞蹈美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更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的培养。新时代的舞蹈课堂与教学应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与时代接轨,既彰显文化底蕴,又绽放时代光彩。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结合VR、AR、AI等数字化技术,拓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还应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实践过程,接受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时代赋予艺术教育新的使命,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

三、提高艺术修养,探索教学方法

舞蹈师范生是未来基层舞蹈教学的实施者和践行者,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舞蹈课程具有特殊性,它既属于专业教育又属于艺术教育领域,教师艺术修养关系到课堂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技术与艺术,走出“重技轻艺”的误区。舞蹈师范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舞蹈表演、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系统掌握舞蹈学科理论知识,比如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蹈欣赏与批评等,此外还应对哲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意蕴、内涵及文化意义。提升舞蹈师范生的艺术修养应做到“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艺术理解能力与教学讲解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发现美的眼光。舞蹈师范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美育人才,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技术层面的知识传递,使学生既能科学、系统地掌握舞蹈表演技能,又能提升其所教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形成格调高雅的艺术观。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原理性教学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欣赏法、模拟法、体验法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欣赏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鉴赏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或者教师亲自展示,带领学生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舞蹈种类众多、风格迥异,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直接展示或播放不同的舞蹈影像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民俗、节日、服饰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舞蹈的产生发展、表现形式、风格韵律、舞姿动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舞蹈的认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对优秀影像资料的鉴赏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模拟法是指在课堂中还原某一舞蹈的原生形态,包括音乐、服饰和气氛等,多用于民族民间舞、区域性舞蹈等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用代表性节奏、音乐或乐器为舞蹈伴奏,比如维吾尔族赛乃姆节奏型、朝鲜族的三拍子音乐、蒙古族的马头琴等。舞蹈服饰是民族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在舞蹈作品中,服饰是除动作外的又一鲜明民族符号,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审美观念,在舞蹈中是肢体动作的延伸,能够拓展表达空间与层次。可以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让学生体会舞蹈与服饰之间的联系,比如藏族舞重心下沉的体态与厚重的藏族服饰之间的关系、傣族舞女子三道弯体态与筒裙的关系等。通过模拟还原舞蹈的具体文化语境,使学生感知体会舞蹈所传递的浓郁生活气息。

体验法又叫生活体验法或田野作业,即让学生深入生活,寻找舞蹈艺术的根,通过艺术采风、田野调查、对话访谈的方式,亲身参与、感受、体验舞蹈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发掘舞蹈的真实面貌,突破从书本到教室再到舞台的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空间,从有限的教学空间走出来,走向生活,回归社会,感受艺术的浸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生活体验、田野实践,可以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有助于其将实践运用到理论中再用于指导艺术实践。

此外,还可以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差异出发,综合运用元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索发现教学法等,提高教学质量。

四、关注学科综合,提升综合素养

结合学生就业后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中小学就业的舞蹈师范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舞蹈教学,同时负责学校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部分毕业生还会兼任音乐课教学。在社会调研、毕业生回访以及访企拓岗中,据用人单位反映,舞蹈师范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普遍综合素养较弱。

舞蹈是一门建立在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上的综合性艺术,与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有着直接联系。舞蹈课程中的“融合”实践模块包括舞蹈与舞美艺术、舞蹈与其他学科、舞蹈与社会生活。其中,舞蹈与音乐关联最为密切,节奏、节拍、韵律、乐器、风格等音乐要素都对舞蹈的理解与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舞蹈动作是依托旋律,建立在一定的节拍或有序的节奏之上的,因此,在舞蹈训练中应注意发展音乐和舞蹈在情绪和情节上的联系,发展音乐和舞蹈在节奏上的联系。在提高舞蹈技巧的同时,注意培养音乐节奏感。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以及识谱划拍能力,提高音乐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基础乐理、音乐知识、识谱视唱、艺术鉴赏、艺术概论、文学常识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提升舞蹈师范生对舞蹈的领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更好地把握舞蹈风格,塑造舞蹈形象,传递舞蹈情感。

美育浸润视域下持续推进高校舞蹈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不仅要关注提升舞蹈师范生的专业核心素养,还应着眼于提升其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全方位、多元化地把学生培养成求真知、知荣辱、辨善恶的新时代高质量艺术教育人才,以适应基层舞蹈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2]李玲.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间舞教学的思考[J].艺术评鉴,2023(3):113-116.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法核心理念[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6(1):72-79.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6-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4-06-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

.htm.

[6]黄丽英.试论舞蹈演员的音乐修养[J].民族艺术研究,1999(5):72-75.

作者单位: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