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声乐舞台实践

2024-09-23 00:00:00张艺磊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表演和教学等实际应用能力。以大学生演唱歌剧、音乐剧选段为例,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声乐舞台实践进行研究,旨在为音乐教育领域提供可实践的方案,从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声乐表演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声乐表演;舞台实践

注:本文系2023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声乐表演实践与研究——以中国经典歌剧、音乐剧选段的演唱为例”(S202311546082)阶段性成果。

在应用型教育环境中,随着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需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声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歌剧、音乐剧概述

歌剧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起源于意大利,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和人文思想。它与传统西式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种新型艺术形态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18世纪后期,歌剧演出逐渐增多;19世纪中叶,轻歌剧成为一种独立清晰的歌剧体裁,它是音乐剧的雏形;20世纪初,音乐剧诞生于美国,其是一种集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此后,西方音乐趋向完善且融合了多样的艺术元素及音乐底蕴,成为高尚艺术的象征。当下,音乐教育发展较为成熟,西方声乐表演的实践研究包括创作都较为完善,音乐领域良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中国歌剧的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高校歌剧、音乐剧选段应用现存问题

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歌剧、音乐剧选段的应用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对歌剧和音乐剧的认知程度较低,学校或教育机构音乐教育培养课程教学侧重于声音技巧和舞台表演,歌剧和音乐剧的参与程度较低,高校对音乐方面的教育高度重视但缺乏专业性、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学生音乐表演经验普遍较少等等。

对于中国本土的经典歌剧、音乐剧,一些高校往往注重统一标准和规范化的表演,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以中国经典音乐剧《金沙》里的《天边外》为例,《天边外》是由男主角“沙”来主唱的。此时的男主角努力追寻记忆有了结果,与女主角相逢于“古金沙城”,但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悲剧不断重演,两人遭遇离合无数,在时空穿越的混乱之下,“沙”一度又失去记忆。于是在凄凉的境地里,《天边外》由此而生。这首唱段的音域相对平和,表达了一种哀伤与凄凉之情。在演唱《天边外》的时候,教师应先通过声乐训练、语言学习、角色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身水平,再因材施教,使学生鲜明的声音特色在不偏离歌曲本意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因为仅仅追求表演效果可能无法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而在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学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往往无法充分进行基础训练,只是注重即时效果。这导致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其在经典歌剧中的表现。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音乐剧、歌剧表演中,重视细节工作,包括收集资料、编写剧本、布置场景、排练表演等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配好每项工作,发挥其长处,自编、自导、自演,使每个作品都是学生集体凝聚力的结晶,为音乐教育领域提供可实践的方案,从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声乐表演人才。通过声乐表演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对音乐剧的理解和创作能力,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应用型模式下的舞台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中对音乐剧、歌剧选段进行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其一,教学内容选择应更加注重实用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外,还应涵盖音乐创作、表演、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其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应用型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如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三,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音乐比赛、音乐会、音乐创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综合素养。

(二)舞台表演中的实践

在音乐会实践过程中,发现表演者演唱时可能会出现音高不准、音符延长或缩短等问题。对此,需要强化对学生音准的培训并指导其持续练习,借助频繁的彩排及大量的实践来模拟实际场景,使学生提升信心,从而解决其音准问题。在十佳歌手比赛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紧张和情绪控制问题,如表演者会在舞台上感到紧张,导致声音颤抖、忘词等。对此,要让学生在上台之前做好充足的预备工作,进行充分的演练,提高自己的熟练度,减少台上出错的情况,如果在舞台上出现了失误,需迅速恢复自身状态,保持冷静,尽力完成剩余部分,从而在十佳歌手的舞台上完成演唱。在校园声乐队面试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舞台互动和表现力。有些表演者在舞台上表现过于单调,缺乏互动和表现力。对此,要鼓励表演者积极参与各类舞台活动,增强舞台表现能力,重视同观众间的交流,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活跃现场气氛。此外,在音乐会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场地设施而导致的失误,从而影响表演效果。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确保场地设施的完备性和可靠性,为表演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表演环境。

在实践层面,通过音乐会、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声乐队面试等实践活动,运用模拟演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在仿真或真正的舞台环境中进行表演,面对真实的观众和突发状况。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表演效果,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高校歌剧、音乐剧选段应用调查

1.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使用了问卷星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总计发放了4 000份问卷,成功回收了3 580份,回收率为89.5%。在删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量为3 128份。问卷涵盖问题包括对歌剧和音乐剧的认知程度、学校或教育机构音乐教育培养课程侧重点、歌剧和音乐剧的参与程度、学校音乐方面教育注重程度、音乐表演经验程度等。

2.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对歌剧和音乐剧的认知程度高的人占比17.24%,学校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培养课程侧重点为声音技巧和舞台表演,其占比较高,为86.21%和72.41%。对于作品情感和发声训练以及形体语言等投入较少。歌剧和音乐剧的参与程度为20.69%,参与程度偏低。学校音乐方面教育注重程度为82.76%,注重度较高,但缺乏相关的专业性培养。音乐表演经验程度较高的占比人数为16.8%,缺乏科学的研究模式和高层次专业师资队伍,缺少跨学科的培养模式。

综合上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歌剧、音乐剧选段应用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实践与理论的不平衡。应用型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声乐表演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学生声乐表演的实践经验不足、技能有待提高,缺少对其背后原理的深入理解。

其二,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对声乐表演的研究常常基于经验和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限制了声乐表演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其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很多声乐表演教师来自实践领域,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背景。因此,在推动声乐表演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显得尤为重要。

其四,跨学科整合的挑战。声乐表演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音乐理论学、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等。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需要跨学科的整合与合作,以促进声乐表演实践与研究的综合发展。

其五,艺术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变化,对声乐表演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法,以适应新的艺术环境。

其六,高校歌剧、音乐剧表演单一性。在目前高校中,大多数音乐剧舞台表演重视复刻歌曲、复刻音乐故事,而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改编、创新。

四、应用实践的策略与创新

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声乐表演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激励更多创新型声乐表演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提出了挑战和补充。这种对话和交流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以中国歌剧与音乐剧为例,其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作品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感,振奋人心,在潜移默化和创新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中国音乐剧、歌剧的民族特色,将情感融入作品,总结中国音乐剧、歌剧的优点及其传达出的精神,汲取灵感并归纳整理,将其展现在实践中。

在跨学科培养模式下,将原本单一的音乐教育与相关教育学科或艺术学科相结合,例如将音乐教育学科与语言文学类学科相结合,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学科相结合,在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吟唱活动,让学生自主配乐演唱古典诗词,或是让学生创作诗词并演唱,二者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情感表达和美学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样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将音乐学科与舞蹈学科相融合,使两个学科相互补充和协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其的感受与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二者融合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其审美能力。总之,跨学科培养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无论是将音乐与科学、文学、舞蹈还是社会学融合在一起,都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审美体验。因此,推行跨学科融合的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高校音乐剧和歌剧的表演实践,需要跨学科的整合与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声乐表演实践与研究的综合发展,还要进行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使其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此外,要注重音乐剧的本土化、民族化,积极进行民族化的创新尝试,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从而更好地培养音乐剧创作与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晓君.诗乐结合,寓学于乐: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摭探[J].读与写(下旬),2021(4):15.

[2]晁洪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7(5):146,148.

[3]陈倩.中韩音乐剧本土化发展比较研究[J].歌剧,2022(9):90-95.

[4]王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J].长江丛刊,2018(36):95-96.

[5]李伊雯.音乐剧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23(26):60-62.

[6]林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音乐表演实践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0(11):209-212.

[7]刘雅萱.当东方遇到西方的继承与创新[J].文化产业,2022(36):79-83.

[8]张皓铭.音乐剧《金沙》男声独唱唱段《总有一天》《天边外》演绎分析[J].戏剧之家,2019(12):54.

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通信作者:

赵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