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性音乐教育囊括了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内容,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形式。这种思维理念下的音乐教育非常注重过程性与多元性。在实践性音乐教育视野下探讨目前国内高校的器乐专业课程改革,从过程性、多元性角度展开细化研究,探索高校器乐专业的课程改革进程以及要点。
关键词:高校器乐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性音乐教育
注:本文系惠州学院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下的高校器乐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研究成果。
当前高校器乐专业教育非常注重对音乐文化内涵的解读,这充分体现出了实践性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即基于过程性以及多元性进行相关教育问题的思考。学校教师会为学生介绍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专门采用实践性音乐教育思想来指导学生学习,做好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深入认识音乐的教育模式,并能够合理参与音乐实践课程,师生共同讨论课程范式。客观上来讲,实践性音乐教育追求建立一种和谐的音乐艺术文化价值观,其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在笔者看来,高校器乐专业教育活动应该借鉴这一先进思想,注重从过程性与多元性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体现音乐教育思想的崇高价值。
一、实践性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
实践性音乐教育理念来自西方,通过译著形式传到中国,对于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今,这一音乐教育理念推动着国内高校音乐专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这一教育理念在普及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改革。
(一)过程性
从本体分析到语境理解的转变就是一种过程性转变。中国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内核不同于西方国家。国外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本体要素的体现,例如对于旋律、调性、和声、织体以及曲式结构的分析非常深刻到位,非常注重过程性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更注重对于情感情绪的传递,甚至会加入一些民族文化内容,所追求的音乐文化内涵非常鲜明。在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例如器乐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能够在器乐表演中不断平衡自身音乐能力以及情感,追求在音乐文化情感浸润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以获得一种音乐层面上的愉悦感。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需要结合音乐本体来理解音乐,结合语境来深入展开教育过程,从多层次、多维度剖析音乐教育内涵。器乐音乐教育方式会伴随器乐的变化更加多元化,其中的教育过程性审美研究也相当重要。这需要教师加以深入研究,并为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器乐演奏技巧,分享讨论文化情感以及转化技巧[1]。
(二)多元性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大量借鉴使用实践性音乐教育手段,甚至存在用其取代传统审美理念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传统审美理念依然留存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活动,同时实践性音乐教育理念也有所融入。这培养了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两种学习状态,分别是实践学习状态以及理论思辨状态。这两种学习状态体现在器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音乐制作实践课程中,教师会先带领学生体验音乐,运用灵活多元的思辨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内涵,体会音乐情绪,同时,学生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器乐演奏音乐曲目,这就是多元性音乐器乐教学。实践性音乐教育的多元性使器乐教育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相互补充。同时,审美思想也在音乐器乐教学中有所体现,其结合思辨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优化,不但没有脱离音乐器乐实践,还强调了实践性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
此外,差异化特征也是高校音乐器乐专业教学多元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际上,这种差异化特征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器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找器乐演奏的某些技术性规律与情感性规律表现。就这一点来讲,器乐音乐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内涵也能与审美主义内涵形成相互对立关系,教师则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平衡这两方面内容,做到审美教育与器乐教育的完美统一[2]。
二、实践性音乐教育引导下的高校器乐专业
课程现存问题与改革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育讲求过程性与多元性的内核体现,在高校器乐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本文主要基于多元性层面提出课程改革方法。
(一)高校器乐专业课程的现存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
受到西方音乐教育架构的影响,目前高校器乐专业课程实施设置较为盲目。比如,在国内高校器乐专业体系中,钢琴专业学生和声乐专业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而器乐专业学生数量较少。其中,民族器乐专业教育相对落后,课程设置明显缺乏标准。从实践性音乐教育角度来讲,这明显不符合现代化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多元性要求。器乐教学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重西洋乐器、轻民族传统乐器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要将实践性音乐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其在课程设置中发挥作用,解决盲目性问题。可以说,高校器乐专业课程在设置与比例分配方面较为混乱,没有标准化的专业教育辅导意见作为导向,大部分为自学教材以及考级教材,不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健康多元化发展。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除了我国高校器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外,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具体来讲,国内高校器乐专业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演奏技能的培养,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反而偏少。这就导致实践性音乐教育理论没有机会渗透给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器乐演奏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另外,对于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相对匮乏。这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难以做到触类旁通。器乐演奏本身强调较强的技术性,再加之当前高校器乐专业缺乏对学生伴奏、合奏等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与训练,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教学过程存在脱节[3]。
(二)高校器乐专业课程改革方法
在高校中,器乐专业课程改革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时代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时代精神,为器乐专业课程的丰富与优化创造条件。目前,我国高校应该大量借鉴西方国家器乐专业教育发展优势,同时加大我国的民族器乐专业教育比重,避免出现课程教育过于倾向西方器乐专业教育的情况。换言之,就是要立足于国家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借鉴西方国家课程改革经验,找到我国高校器乐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形成广义层面上的课程机制与内容整合,实现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创新优化[4]。
1.立足多元文化视野改革教学课程内容
要立足多元文化视野来改革高校音乐器乐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文化全球化趋势追求课程的全面、深入改革。客观上来讲,多元文化视野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积极反思,吸收大量教学经验,在保留我国传统器乐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做到有效创新,促进我国音乐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汲取异质音乐文化内容,做到取长补短,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器乐文化,基于现代化新音乐教育思想实现高校器乐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体现实践性音乐教育的价值。
2.树立多元化民族音乐器乐教育观念
高校器乐专业教师要树立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器乐教育观念,赋予传统音乐教育内容新的活力,同时展开深入教育研究,逐渐强化民族文化意识。在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梳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器乐教育理念,基于国内高校器乐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优化,建立与未来教育发展相匹配的音乐文化教育机制。为了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器乐专业课程的现存问题,需要有效促进国家音乐教育与社会主义音乐文化教育相匹配,确保更多传统乐器能够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这对于强调民族器乐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5]。
为了避免高校音乐教育过于西化,也需要重新进行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不断提升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地位,为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具体来讲,首先,要有效强化民族音乐在器乐专业教育中的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民族器乐专业课程,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将更多民族器乐融入专业课程,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选择。一般来说,这些民族器乐课程多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共4个学期,课时要控制在70课时以上,以民族器乐课程内容为主要依托。其次,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丰富,为学生介绍器乐的演奏理论知识与实际演奏技巧,同时设置器乐音乐鉴赏课程。例如,可以在第一学期设置器乐演奏理论课程,第二学期设置器乐演奏课程,第三、第四学期设置器乐音乐鉴赏课程[6]。结合上述教学设计,将实践性音乐教育教学价值有效融入高校器乐专业课程,保留我国的音乐教育特征,为未来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3.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践性音乐教育未在国内器乐专业得到普及之前,传统的器乐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与方式都略显单一。对此,要采用考试考查机制,让学生自选器乐演奏曲目,按顺序分组,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考试测验,有效考查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演奏曲目,让学生自行选择,根据其演奏情况确定考试成绩。在针对性器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多元化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是很有必要的[7]。
第一,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联系起来,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课堂器乐演奏表演与日常测试考查能够全部纳入评价体系。这也体现了实践性音乐教育的目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
第二,教师要丰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器乐演奏学习情况、学习思想、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另外,学生的日常测试内容应包含器乐理论论著、音乐教育先进思想等,确保学生掌握多元化的器乐理论知识内容。当然,教师也需要丰富学生的选曲方向与数量,将教学曲目从原来的2首丰富到6首以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乐曲目,适当增加考试检测过程的不确定性[9]。
4.突破传统教材经典范式
高校器乐专业应突破传统教材经典范式,基于不同乐器的艺术表现来搜集各种素材,丰富教材演奏曲目内容。在笔者看来,高校器乐专业课程需要巩固教材的基础性地位,结合时间这一维度来丰富器乐演奏曲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器乐音乐演奏素养。同时,要保证教材所选择曲目始终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特征,融入使用同一乐器但不同风格的曲目。所有器乐专业教材中都需要引入西方经典曲目、中国传统曲目以及中西方融合曲目,通过现代演奏技术进行改编,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传达与演奏技巧[10]。
三、结语
从国内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现状来看,尝试引入西方的实践性音乐教育思想非常重要。要提炼实践性音乐教育思想中的过程性与多元性内核,确保高校器乐专业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到国内的器乐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对于传统西方乐器的专业学习过多,所以在未来还应当引入中国传统乐器,开设相关专业来传授我国传统器乐演奏技巧,融入更多民族文化情感与技巧,实现专业课程的有效改革。国内高校应当拓宽教育视野,争取将新理念、内容与方法融入器乐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音乐教育思想以及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化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志甫.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J].戏剧之家,2023(28):120-122.
[2]汤霞.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J].江苏教育,2021(26):76-77.
[3]宁兆卿.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器乐实践教学研究[J].音乐生活,2020(9):78-79.
[4]罗栋.民族器乐葫芦丝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百科知识,2020(21):57-58.
[5]彭弋的.高校音乐教育器乐重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2(16):94-96.
[6]谢凯,张杨.从古代经典碑刻中的“孝”字管窥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J].国际汉学,2019(3):60-64.
[7]张琦.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性[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3):157-158.
[8]严永福.实践取向的音乐教育释论[J].中国音乐教育,2023(8):39-44.
[9]黄毓茜,许冰.由一句话引发的对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22(4):41-45.
[10]袁月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023(5):190-192.
作者单位:
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