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高等教育美育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提升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以及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人文艺术素养。分析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旨在使高等教育美育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持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情操,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视域;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注: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时代美育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2022GJJG105)、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理念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2021C-36)研究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培养其特殊审美感知能力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获得对真善美的深层次认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热爱,使其具备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并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策略,摒弃教育过于追求专业知识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观念,积极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人文艺术素养。
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内涵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设计范围广泛,属于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现代化美育课程教育理念实践。一些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并未在硬性条件上划分出具体的教学对象,这意味着高校全体学生均能够接受音乐通识教育。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综合素养,开阔学生视野。
二、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意义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音乐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十分明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融合,进而形成全新的课程形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可基于多学科内容,将音乐与舞蹈、歌剧等其他音乐艺术进行融会贯通,这是美育课程推进过程中,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优质人才的必要过程。对此,高校需要立足新时代美育视域,以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根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人才培养内涵,深入挖掘音乐通识教育的思想价值,逐渐改变高等教育存在的重技术、轻素质教育的现象,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策略
(一)课程结构
为促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需要根据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存在高关联性,并且具备一定学术含金量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文科专业与音乐的“横向”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针对中文、历史、新闻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高校可以开设音乐与人生、音乐与文学艺术、音乐治疗学等课程;另一方面,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对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音乐是一门能够激发思维的学科,因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应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其综合素养,拓展其逻辑思维。具体而言,高校可针对计算机、物理专业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声学、MIDI原理和编曲、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计算机辅助音乐教育、音频信号处理、录音混音等课程,结合音乐艺术元素、学科专业内容进行课程教学,以音乐影响、支持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以音乐教化人才、以美育教化学生的教育目标。
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在开设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音乐鉴赏类、音乐理论类等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专业的特点完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课程结构设计,以此实现学科间的教育内容互通。具体而言,首先,在建设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所处地区情况,深层次挖掘当地音乐资源的优势和内涵,基于地方文化中的民族音乐内容,将凝聚地方音乐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全面地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以此丰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层次,使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同时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其次,高校需要结合全球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通过世界民族音乐鉴赏、歌剧及音乐剧赏析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机会,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增进对各国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师资力量
高校需要持续优化教师的音乐通识教育知识结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理解音乐作品形象、创作时代背景、音乐素材特征、思想情感元素、作品创作风格、音乐曲式结构、审美逻辑意蕴等,凭借多元的音乐知识,在不同专业实现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还要精准掌握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民族风情、社会形态及文化传承等重要内容,便于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素养培养。另外,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审美价值较高的音乐素材。同时,为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介绍音乐作品语言结构、风格形式等作品特征的过程中,以阐述音乐情感意蕴、文化内涵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还需要基于新时代美育视域,着力实现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观念的创新。为实现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应当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摒弃不适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时代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完成实践互动式、游学观摩式等差异化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充分展现自身教学特色,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音乐通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高校应当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参与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较强,因此,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差异化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音乐鉴赏类、中外音乐史等音乐史论类、音乐理论知识类等课程的设置难以有效实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音乐情感的教育目标。鉴于此,为实现美育目标,高校需要丰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音乐表现力、体验音乐情感的“入口”,综合运用先进的科技方法、多媒体资源等手段和形式,使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更加互动化、情景化、实践化。例如,可以利用数字音乐技术、VR和AR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
以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例,该模式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专业、课时等客观条件进行实施,并侧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和实践影响力。在实施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之前,教师需要利用问卷调查法等方式,预先对每位学生的音乐特长和喜好进行了解和分析,以此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音乐表演机会,鼓励学生亲身感受人文艺术的表演氛围。学生可以在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领略音乐之美,深入探讨艺术人文精神、思想内涵,充分地感受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另外,高校可以在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音乐艺术社团团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将艺术社团作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社团实际音乐艺术表演需求,使用音乐作品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视听材料,并通过日常训练、路演实践等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完成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互动教学,同时允许学生发展独特的音乐风格,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创作、演奏、合作等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审美、表达能力。
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过声乐、器乐的训练,是否能够看懂五线谱、是否对某一种音乐风格有所青睐等,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的设置,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能力。游学观摩式教学模式通常在教学特征上更为直接,对学生的吸引力强烈,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更高。在开展游学观摩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以新时代美育视域为基础,积极邀请民间音乐艺人、地方戏曲进课堂。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手机App等更加直接地展示音乐作品内容。学生在体验观摩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从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讲解、演唱、弹奏、服装、乐器等方面,切实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在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实现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四)评价机制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属于一种传播美学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量化学生接受教育后的直观感受。鉴于此,高校需要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设置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评价机制,避免产生过于主观的评价结果。首先,教师需要将终结性考核中的期末考核、“五分制”评价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评级的反馈。其次,教师需要将师生课堂互动及生生、人机互动、音乐实践活动及课题报告等环节的考核成绩进行交叉结合,以此作为对学生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结果。另外,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摒弃较为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形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实践考核等,对学生接受音乐通识教育后的直观感受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客观判断力,使其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构建多元结构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主要基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育基础性理论、历史类及艺术类课程教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作为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本文概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内涵,从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分析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意义,以提升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婷婷,李彬彬.新时代高校美育全期教育的系统设计、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5):96-101.
[2]刘永成.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研究[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22(3):118-123.
[3]于妲妮,周敏.公共艺术课程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理论思考:以音乐美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749-755.
[4]吴蔚.中国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162-165.
[5]王方,尹晶晶.五育并举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2-94.
[6]孟楠.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新认识[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75-77.
[7]吕春媚.礼仪文化引入高校音乐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探讨: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增刊1):167-169.
[8]王成焱,孙庆刚.慕课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青年,2021(24):16-18.
[9]刘苗,杨图珍,刘育静.基于新时代美育要求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大观(论坛),2024(5):154-156.
[10]常乐菲,刘鑫智.新时代美育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2023(4):71-74.
[11]陈梓曦.新疆普通高等院校美育中通识音乐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刘超,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