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地方文化,尤其以地方戏剧为代表。钦州粤剧作为钦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映射了钦州人民数百年来的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研究及传承价值。以钦州粤剧的起源为出发点,剖析钦州粤剧的特征,并提出钦州粤剧发展策略,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粤剧;地方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遗传承视角下钦州粤剧与幼儿舞蹈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2022KY1947)研究成果。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钦州粤剧作为钦州当地的特色地方文化之一,其总体发展程度能够折射出当地文化发展的具体水平。与此同时,钦州粤剧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研究钦州粤剧,成为推动其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工作。
一、钦州粤剧起源
钦州粤剧是当地民间戏剧的主要品种,这一剧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的粤剧从湛江等地随着各种社会活动传入钦州,短时间内就在钦州迅速流行开来。从清末民初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粤剧在钦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钦州的粤剧演出高度流行,如“光天戏院”和“天涯戏院”都安排了大量的粤剧演出,其演出时的盛况完全可以称得上人声鼎沸[1]。而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钦州粤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剧目在锣鼓、曲牌这些要素上与广府班接近,但在表演程式、武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钦州粤剧借鉴了邕剧和武术、杂技的一些技巧,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自身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钦州粤剧流派。钦州粤剧的这种创新丰富了粤剧这一剧种的表现形式与表演手段,也使钦州粤剧成为钦州文化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当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钦州粤剧的特征
第一,表演风格古朴粗犷。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钦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前文中已经提到过钦州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武术、杂技中的一些技巧,因此演员们多有着扎实的武术功底,在动作上也会应用“撞脚”“跳台铲椅”等武术动作,而这些南派武术动作大多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搭配演员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舞台表演欲望,构成了钦州粤剧古朴粗犷表演风格的一部分[2]。演员通过这些动作充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与情感特征,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内心世界。古朴粗犷艺术风格的另一重表现,则集中在钦州粤剧的唱腔上,钦州粤剧在唱腔上高度重视情感表现,需要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唱腔和演唱方式,传达角色的具体情感。唱腔中各种技巧的运用大幅丰富了钦州粤剧的表现力,在使唱腔更为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第二,唱腔具有独特韵味。除了重视情感表现之外,钦州粤剧的唱腔明显具有抒情、华美且婉转的表现特征及韵味[3]。这种独特韵味来源于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粤剧在钦州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演员们在演唱过程中会灵活运用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来充分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变化。而除了技巧上的丰富性之外,钦州粤剧唱腔在节奏上也极具特色,多数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抑扬顿挫,以体现出角色情感的起伏和剧目剧情的发展,而且在角色情感趋向激动、悲愤等状态时,唱腔往往表现得高亢且激越,从而增强观众对角色的代入感,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到具体的剧目中[4]。
第三,地域特色鲜明。从起源上来看,钦州粤剧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交互、融合形成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钦州粤剧同时具有两种文化背景,从而使钦州粤剧在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而相比其他剧种,钦州粤剧演出时使用的语言是粤语,这是钦州粤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关键元素之一,尽管可能不太容易被其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但粤语的运用使钦州及周边地区人民在欣赏钦州粤剧时,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与归属感,也就进一步凸显了钦州的地域特色[5]。从题材上来看,钦州粤剧的题材大多选自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及现实生活,其他剧种虽然也有这种特征,但整体上来看不如钦州粤剧那么纯粹,钦州粤剧中的著名剧目《刘永福·英雄梦》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内容上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
三、钦州粤剧发展策略
(一)创新钦州粤剧剧目
从非遗的角度来看,要想促进钦州粤剧的发展,必须对粤剧剧目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从题材、表现手法、角色塑造及传播方式上分别进行。首先,在题材选择上,可以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传统故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也可以传统的钦州粤剧形式来表现当今社会中的新颖题材[6]。以《刘永福·英雄梦》为例,该剧目就是以广西人的视角,讲述了当地人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抗战的故事,着重体现了以刘永福为首的当地人民的英勇与智慧。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丰富剧目内涵的同时,充分强化观众的代入感与认同感。其次,表现手法的创新需要钦州粤剧剧目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为戏曲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做法是在剧目的演出、表现手法中融入现代舞台美学设计,并将新颖的灯光音响技术引入剧目,进而为观众提供新颖的审美价值,并丰富观众的欣赏体验。同时在唱腔、表演策略上也可积极吸收其他剧种或是现代表演艺术的优势,形成与时代相契合的表演风格。
再次,剧目角色塑造的创新。钦州粤剧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表现出更为立体、丰满且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在剧目中可以基于现代人的视角和价值观念,深入挖掘角色性格形成和命运变化的逻辑,丰富角色的台词、表现等,使当代观众能够站在角色的角度纵观整个故事,进而强化剧目的感染力与情感共鸣。最后,传播方式的创新。在当下这样一个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下,各类文化都有更为新颖的传播平台与表现渠道,钦州粤剧需要重视现代网络传媒的应用,在互联网上传播和推广演出内容,借助出色的剪辑或营销表现剧目中的卖点,使更多人接触并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积极与其他地区或形式的戏曲艺术进行交流互动,以这种方法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二)强化协同合作
为了使钦州粤剧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响应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求,需要确保钦州粤剧从业者及相关人员能够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这也是钦州粤剧一直以来得到发展的核心。通过强化协同合作,钦州粤剧能够与本地其他艺术形式产生日益深刻的交流与碰撞,也能够突破地域的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更为广泛且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钦州粤剧从业者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并参与各种艺术研讨会,为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演出。通过展示钦州粤剧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寻求更切实的合作关系。而在与这些群体强化协同合作的过程中,钦州粤剧自身也能获得大量的创作灵感和发展机遇,从而发掘更多的人才,并逐渐积累丰富的市场拓展经验。而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日益深入的发展状态下,钦州粤剧也能够从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持续收获新的元素,在融合全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形成持续且强大的发展动力。
以澳门广西社团总会赴钦州开展粤剧文化交流为例,在该文化交流活动中,澳门与钦州两地的粤剧艺术家们精诚合作,共同选择了《打金枝》《南唐梦》等经典剧目,通过精心策划剧目的演出形式、舞台表现方式等,为观众创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这次跨区域的合作不仅加深了两地对粤剧的不同理解,还促进了双方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更为两地粤剧艺术家的深入交流与学习创造了机会。来自澳门的粤剧艺术家和钦州本地的粤剧艺术家在这次交流中积极分享各自的表演经验,共同探讨对粤剧的艺术见解,并在此过程中互相吸取、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教训,为粤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为钦州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力推进钦州粤剧进校园
在非遗保护视域下,推进钦州粤剧进校园是推动钦州粤剧发展的必要举措。这一举措能使学生近距离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尊重,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知识面。钦州粤剧是钦州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学习、了解钦州粤剧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也能随着了解程度的逐渐加深而得到强化。这能够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由来,在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的同时,使钦州粤剧的文化内涵植根于青年学生内心深处。而且钦州粤剧进校园也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体验机会,使学生得以参与粤剧表演及创作。这对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推进钦州粤剧传承工作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在具体的执行措施上,首先,落实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具体方法是在当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融入钦州粤剧的内容,也可以将钦州粤剧的某些元素应用到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解钦州粤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入粤剧欣赏课、基础表演课等等,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粤剧的魅力。其次,可以邀请钦州当地知名的粤剧艺术家前往学校开展讲座、表演和现场教学活动,通过专业化的表演与沟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钦州粤剧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更积极地投入对粤剧的了解与学习。再次,可以在校园中组织以钦州粤剧为主题的各种文化学习活动,譬如组织兴趣小组或社团,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定期排练及演出等,为学生提供参与钦州粤剧宣传及传承的实践机会。最后,做好各方面保障工作,学校可以与当地文化部门、粤剧剧团合作,并争取相关经费支持,持续推进并落实钦州粤剧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加快钦州粤剧人才培养
人才是传承与发展钦州粤剧的基础,因此非遗传承视角下同样需要重视钦州粤剧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成立专门的钦州粤剧人才培养机构,为粤剧爱好者及从业者提供专业且系统化的培训。针对学员的年龄、基础和身体素质,制订针对性培养计划,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做法是面向整个社会广泛吸收具有丰富钦州粤剧表演经验、拥有大量专业知识的从业者,扩充师资队伍,同时要求师资队伍定期接受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进而保障教学质量。再次是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进行钦州粤剧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理实结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钦州粤剧的理论基础、发展渊源这类通识知识,还要为学生讲述各种唱腔在不同角色中的应用方法、原理、目的,以及具体的艺术动作在表现角色情感、状态时发挥的作用,甚至连唱腔的音量、动作的力度都要详细讲到,完成讲解后还需要要求学生根据讲解时的内容,自行通过模仿、训练、练习来体会角色的精神状态与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人才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比赛及各种形式的钦州粤剧交流活动,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实际意义。
总之,当下我国的非遗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抢救与保护的时刻,而钦州粤剧作为一种经典地方剧种,是我国艺术文化历史上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要想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实践入手,高度重视创新、协作、引进、人才培养四方面工作的落实,为钦州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汤晓颖,莫绮玲.粵剧非遗的交互影像设计《粉墨》[J].传媒,2021(11):109.
[2]唐艺英,汤晓颖.具身认知视阈下粤剧非遗数字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6):311-319.
[3]刘晓希.试谈红线女电影艺术与粤剧的传承性发展[J].四川戏剧,2020(2):26-32.
[4]黄露.“异乡”与“故乡”: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偏向研究(1842-1912)[J].广西社会科学,2022(1):67-73.
[5]曹冬栋.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近十五年粤剧电影岭南文化特质研究[J].电影文学,2023(13):135-138.
[6]王俊东,谢仁敏.粤剧东南亚传播与粤文化圈的形成及演变[J].四川戏剧,2023(10):34-37.
作者单位: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