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陕西华阴老腔的可视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4-09-23 00:00:00李媛媛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华阴老腔作为以陕西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皮影戏曲剧种,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前,信息可视化设计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使受众能够快速理解和获取关键信息。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式呈现华阴老腔相关内容,分析数字化背景下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传播的优势,探讨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思路,以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支柱,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还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复兴的需要,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命脉[1] 。对非遗文化的推陈出新,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以增强文化传播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强化全民非遗保护意识,树立文化认同感。陕西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可帮助受众更直观、更系统地理解和传播华阴老腔这一传统曲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新技术、新媒体、新语境推动了非遗文化设计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和数字化传播,借助现代数字科技,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陕西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播现状

华阴老腔是起源于陕西华阴一带的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表演粗犷奔放,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2001年华阴老腔从幕后走向台前,原华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党安华无意中发现皮影表演的幕后,被老腔表演者激昂投入的演绎深深震撼,与老艺人商量同意后撤掉皮影;2005年华阴老腔开始与话剧合作,著名作家陈忠实将华阴老腔推荐给《白鹿原》导演,华阴老腔演唱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的主题曲,随着话剧的演出震撼了全国观众;2015年与摇滚混搭,与歌手谭维维合作演唱《给你一点颜色》,2016年再度合作,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成为当年春晚舞台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此后华阴市文化馆、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组织老腔艺人多次参加央视节目以及受邀去多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演出[2]。

目前对华阴老腔相关资料的系统整理仍然存在不足。在过去,华阴老腔作为张氏家族内部传承的家族戏,其资料大多属于内部资料,传承方式一直是本族本姓传承。因此,对于这些资料的整理通常需要依靠老艺人们的登门拜访及口头传承。目前,市面上关于华阴老腔的相关书籍、文献较少,其中大部分侧重于保护传承发展、艺术特征以及音乐特色的研究,较少涉及华阴老腔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设计等方面。人们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往往只能通过公众号文章以及纪录片等途径。因此,对于华阴老腔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研究,尚需在资料整理、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等方面加以深入探讨。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华阴老腔面临着传播渠道与宣传方式单一的问题。华阴市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老腔保护中心和老腔培训基地,华阴老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绎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改变与创新。华阴老腔也多次登上电视舞台,西安多个景点也设置了华阴老腔的表演场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华阴老腔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陕西省华阴市以及那些设有华阴老腔的景点中,对华阴老腔非遗文化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数字化应用方面的开发也还处于待完善的阶段。因此,对华阴老腔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探索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活态化的保护与传播势在必行。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设计领域,利用图形、色彩、版式和文字等视觉元素的设计,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再次构架,进行分类分层级的制作。这种设计方法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排版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受众的理解力及认知力,让受众得以快速、高效地抓住信息群中的关键点及信息间的关联性。当下信息可视化已成为信息呈现、非遗文化设计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3]。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可视化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静态的形式。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和数字化手段等现代技术,信息可视化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动态化,能够融合视听艺术进行创新的展示。通过利用VR和AR等技术,用户的参与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

三、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

(一)信息的层级梳理

华阴老腔的相关信息较为复杂,包括华阴老腔的发源地与起源的多种说法、发展与转变历程、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此外,还涉及华阴老腔的传承历史、传承人关系以及乐器、演奏者的分工等方面。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板块:起源与发展篇、传承与分工篇、乐器与击打篇以及音乐可视化。音乐可视化部分包括各乐器的音调、演奏曲目等内容。通过对信息的分类整理,构建层级秩序分类,进行梳理编排。

(二)信息的图形设计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图片,在提取相关元素原本形状的基础上,展开创新设计实践。在图形绘制方面,选取适合的风格样式,确保整体简洁,以便后期应用于更多互动效果,并将所绘制的图形按照主次信息划分为不同等级。在色彩提取方面,由于华阴老腔最初是以皮影戏为基础,因此提取了皮影形式的色彩,并根据华阴老腔从幕后转移到台前的情境以及服饰的色彩选取,进行相关色彩表达。

(三)信息的版式设计

将图形、色彩、文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恰当的版式设计,使信息传播更具有逻辑性,按照信息的主次划分布局,版面整体简洁有层次,在传播过程中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添加动态效果以及将华阴老腔知名演唱曲目作为背景音乐,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增强受众对华阴老腔民间音乐的感知,同时也能提升受众对内容的记忆度。

四、数字化背景下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

传播的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数字媒介技术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与研究。然而,在这一领域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非遗地域特色凸显不足、对非遗文化缺乏深度挖掘与创新。信息可视化设计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而华阴老腔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并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能够直观清晰地传达相关信息。这种设计不仅能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深入了解华阴老腔的内涵,还能提升其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方式也相应发生变革。信息设计正逐渐向视觉化、动态化和数字化的形式转变,从而丰富受众的视觉体验。通过将华阴老腔的信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数字化应用,使受众不仅仅停留于现场表演的震撼,更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推动华阴老腔的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固态式”信息传播方式正逐渐向“网络+动态”的传播方式发展。华阴老腔以“非遗+科技”的方式实现活态化传承,整合了多维度的知识,增加了互动性,为传播增添了活力。既实现了教育性和娱乐性,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发展[4],使受众对华阴老腔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

五、数字化背景下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传播策略

华阴老腔唱腔亢奋激越,表演慷慨激昂,无论在视觉表演上还是听觉表演上,都能带给人震撼,如何实现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传播,需要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探索。

(一)视觉: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梳理,通过视觉设计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流畅的视觉传达形式。在数字化背景下,为了适配各个渠道的传播途径,可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视觉设计形式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扁平化。在数字技术处理中,采用扁平化设计可以去除多余的立体透视和纹理变化,使颜色简明鲜艳、形态简洁清晰,更容易达到传达效果。在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可以运用扁平化设计对文字信息进行辅助解释,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清晰地传达华阴老腔相关信息。第二,诙谐化。通过恰当的版式设计和趣味性设计可以为受众提供一种引人入胜的体验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增加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兴趣[5]。在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生动的视觉艺术、贴切的背景音乐等来吸引受众的目光。第三,多维化。随着传播模式的变化,活态化传承使非遗传承有着更持续和更广泛的传播效果。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保存、展示和利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4]。二维视觉形态正在向多维化发展。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可以将二维图形制作成立体图形,或者运用现代技术软件创造动画效果,营造多维的空间感。

(二)听觉:民间乐器的音乐视觉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视觉设计和音乐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音乐可以通过视觉图形的方式进行重新创作。设计师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中的TouchDesigner(一种可视化编程平台)和p5.js编程语言来进行音乐视觉化设计。例如,在作品《敦煌古乐视觉化构建》中,作者以箜篌、筚篥、花边阮、琵琶、方响五种乐器的代表乐曲为样例,利用音频软件Studio One和p5.js编程语言,对音乐要素进行感性与理性的分析,建立音乐与图像的视觉样式,有目的地规划音乐与图形的动态秩序,最终呈现出基于自然图形语言的敦煌古乐视觉化设计。而在华阴老腔音乐的视觉化设计中,可以收集各种乐器的击打音效,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生成具有动感和美感的视觉图像,从而使华阴老腔的文化性和情感性更具感知性。

(三)触觉:多种形式的互动化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介入,使传统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升了观赏效果并且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6]。现代交互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作品的期待和互动情感体验需求,使互动过程更具趣味性,并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这种设计突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限制,提升了观赏效果并扩大了传播范围,使观众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现了沉浸式体验。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应用数字化技术,如TouchDesigner、Processing,以及AR技术和VR技术等,以实现传统文化的视觉互动效果。例如,博物馆利用AR技术打破了界限,实现了实物与三维内容的结合,增加了观者与文物的互动性,拓展了空间和功能,满足了不同层次和多方位的需求,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通过新颖的方式感受文物的活力,促进文化传承。在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方面,结合AR技术进行数字化传播,可以提升受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性,使观者在多维感知环境中建立心理共鸣和情感互动,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

六、结语

信息可视化设计不但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众的吸引力,而且提升了非遗文化信息传播效率[6]。华阴老腔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以可视化设计为切入点,把非遗文化与可视化设计相结合,让每一位观者深切体会到华阴老腔的视觉与听觉的魅力。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华阴老腔进行数字化的探索,将多维度的知识加以整合,使传播更具互动性,为传播注入活力,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姜晓微.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探究[J].包装工程,2020(12):227-235.

[2]闫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华阴老腔”的现代演绎[J].图书馆论坛,2022(9):22-27.

[3]杜鹤民,蒋俊杰.认知思维与视觉思维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包装工程,2022(8):217-224.

[4]黄秋儒,杨帆,沈艾雯.基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互动游戏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12):235-239,249.

[5]吴灿,彭璐.融媒体时代下湖南红色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新楚文化,2023(35):90-92.

[6]张优雅,卓婧,林皎皎.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信息可视化研究[J].绿色包装,2023(6):86-90.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