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陕西皮影保护、传承与开发路径探索

2024-09-23 00:00:00宋小乐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陕西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关中特色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主要探讨陕西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困境,结合社会发展和大众需要,为陕西皮影探索一条适应新媒体环境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性传播发展路径。

关键词:陕西皮影;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注:本文系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基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播与开发体系研究”(2022XJSK12)、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IGC视域下皮影艺术文化产业价值链创新研究”(23YJAZH024)研究成果。

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作为中国皮影文化的发源地,陕西皮影“其影偶制作之精美,表演技术之巧妙,影调之复杂,剧本之高雅,外省罕有其匹”,代表着皮影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和教育价值,在皮影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数字化等新兴的商业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不断涌现的浪潮里,陕西皮影虽然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中也得到相关部门和各方的支持,但是由于发展思路的局限,陕西皮影依然属于小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和发展危机。因此,如何活化和创新陕西皮影的开发思路,让皮影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研究陕西皮影面临的传承和发展困境,试图为其寻找一条适应新媒体环境和互联网思维的全新的传承和开发路径。

一、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困境

在知网以陕西皮影研究为主进行检索,梳理出如下典型文献。李含笑《陕西皮影中动画元素的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调研小组等的《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增强文化自信——对陕西皮影戏及秦腔的传承情况与保护方案的调研报告》、马贺《交互设计理念下的华县皮影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杨剑威等人《陕西皮影多维认知差异NVivo质性研究与发展路径构建》、荆咪《皮影戏在陕西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李跃忠等人《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新变》、白迪化《陕西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的分析与研究》、朱晓琴《陕西传统皮革艺术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江玉祥《保护渭南皮影戏之我见》等。通过分析以上相关文献,得出陕西皮影面临着以下传承和发展困境。

(一)传统皮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皮影不仅制作工序复杂,需要二十四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且对保存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这使其无法进行批量的工业化生产。随着影视、网络、短视频等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节奏较慢且剧目陈旧的传统皮影戏难以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兴趣,因此皮影戏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社会关注度逐渐降低,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传统的皮影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大障碍。

(二)行业发展空间小,传承难以为继

目前,传统皮影戏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皮影传承面临困境。同时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状态等差距较大,皮影传承人如汪天稳等有国家补贴和支持,获得的资源和关注相对较多,发展较好。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支持,行业发展空间小,普通皮影从业者却难以维持生计,这使很多年轻的学徒在生存的压力面前被迫放弃,导致很多老艺人手艺失传,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三)皮影展馆与周边旅游的配套不健全

目前陕西展示皮影的展馆有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陕西省文化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华州皮影文化园等。皮影展示存在展馆数量少,地域分散、数字化配套低,体验项目稀缺,与周边旅游配套不健全的问题,外来游客很少会为了皮影专门去打卡,导致这些展馆大多属于小众展馆,游览人数和知名度都不高。

(四)皮影宣传力度不够,传播情况不乐观

目前,陕西皮影传播途径主要为学术研究、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及特定节日的演出,在网络媒体、短视频领域的宣传严重不足。以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皮影传承基地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或工作坊的形式学习皮影的雕刻、表演、剧本创作和宣传,但是即便是这样,学生对于皮影的了解程度依旧欠缺,仅有部分学生参加过皮影课程、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皮影校园活动。由此可见,皮影在校内的传播覆盖率较低。陕西文旅非遗研学体验中心是目前西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研学机构,他们以寻秦剧场为载体,在皮影剧目上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还配套了华县皮影、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等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非遗研学课程。该机构的产品具有鲜明特色,但是同样因为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够高,所以前来体验的人很少。因为宣传不到位,陕西皮影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

(五)皮影文创产品创意不足,产品研发没有形成规模

从皮影从业者的角度来讲,目前,皮影行业仍处在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相关人员无暇顾及皮影文创产品的开发,同时行业也缺乏开发文创产品的配套资金、人才以及相关经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虽然部分消费者对皮影文创产品有一定的关注,但购买意愿相对较低;从皮影相关文创产品的角度而言,目前皮影相关文创产品存在品类少、同质化高、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意、产品品质差、价格高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皮影文创产业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秀她所绣”是腾讯的公益项目,以羌绣口袋为载体,选取羌绣代表图形如羊角花、牡丹花、山水纹等,同时在细节、配色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设计,将这些图案绣在牛仔布制作的口袋之上。羌绣口袋不仅具备灵活性,可以随意缝制在衬衣、牛仔裤以及背包上,满足了人们DIY的趣味性,还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该项目为150位绣娘提供了回家就业的机会,并推动了当地一家手工刺绣合作社的建立。

以往皮影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皮影传承的主要方式几乎都是将影戏完整地继承和学习,如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皮影传承基地。这种方式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在现实操作中很难落地。因此,可以借鉴羌绣口袋的案例,挖掘皮影的文化内涵,提取皮影的文化元素,让其灵活地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结合,变成一个个皮影元素走入人们的生活。

三、皮影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路径

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曾指出:“故宫博物院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陕西皮影戏而言,首先要对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这也是活态传承的基础。“创新性发展”就是在继承皮影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就是要突破皮影传统的表现形式,大胆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赋予生活,引领时尚,与时俱进,从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相关部门、企业联动,承担传承责任

对于皮影保护,相关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保障从业者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可以鼓励相关企业对皮影保护、传承与开发进行资助,只有在传承人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皮影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影偶的材质和表演内容的更新

传统皮影因为材质、制作工艺、方言、唱腔、剧目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皮影戏要想发展就必须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材质、形象、表演剧目、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更新,以现代材质如亚克力、树脂、塑料等来代替传统兽皮,以多元化手段拓宽皮影戏表演的空间。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皮影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动画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世界最早的电影雏形。皮影以线下演出为主,传播范围有限。如果以动画片或者电影的形式呈现,则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将皮影制作成动画片早有先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刺猬背西瓜》《猴子捞月》等就是皮影动画的代表作。因此,可以借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验,将皮影与动画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东方美学和关中特色的动画片,从而推动中国动画的崛起,让皮影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让皮影真正传承下去。

(四)文旅融合,借助新媒体打造流量爆款

2023年春节,西安文旅火爆“出圈”,西安成为国内旅游的热门城市,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打卡大唐不夜城景区,其中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大唐不夜城文化特色演出项目。例如《盛唐密盒》,即以中式脱口秀的“盲盒”形式,打造出独属于唐文化的差异化IP。大唐不夜城的“流量密码”就是活化历史文化资源。陕西皮影作为陕西非遗的代表项目,可以参考《盛唐密盒》的案例,运用全新的形式和编排,结合目前年轻人喜爱的街舞、Rap等元素,在大唐不夜城景区中制作一个具有流量和看点的特色表演节目,打造爆款,吸引游客打卡拍照。此外,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位于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可以与大唐不夜城进行联动,让皮影打卡成为游览的重要环节。建议对该博物馆进行改造和升级,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互动手段,设置体验区、皮影表演区,让游客沉浸式地观看和体验皮影。还可以将陕西文旅非遗研学体验中心设计为西安研学的一条特色路线,与西安文旅有效融合,从而让皮影演出、皮影手工研学、非遗文化活动真正落地。

2024年,哈尔滨借助短视频“出圈”,各地文旅也纷纷在短视频发力。因此,在传播渠道方面,要运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多元传播。在融媒体时代,非遗要借助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快捷化的特点达到裂变式传播。只有运用全新的形式和平台,让观看皮影、体验皮影、制作皮影成为一种潮流,让皮影成为流行文化,皮影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五)开发具有创意性的皮影文创产品

目前皮影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只是简单地将皮影元素印在产品的表面,并没有真正体现皮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此,要设计更能体现皮影交互性的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文创产品,比如皮影类手工DIY,这类产品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DIY文创只需商家提供简单的配件,孩子可以自行完成上色、缀结、表演,在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多的乐趣。在设计皮影相关文创产品的时候,要注重挖掘皮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在互动性上下功夫,开发更具有特色的产品。

四、结语

无论从国家非遗项目的设立、非遗基地的建设,还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能看出社会各界对于保护非遗所做的努力。但是,当前陕西皮影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探索与创新,在保护皮影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让皮影不断与时俱进。只有坚持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才能让皮影真正实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玉祥.保护渭南皮影戏之我见[J].文化杂志,2023(1):30-32.

[2]杨剑威,刘祯,张昕,等.陕西皮影多维认知差异NVivo质性研究与发展路径构建[J].包装工程,2023(6):168-177.

[3]宋静.“双创”背景下非遗“皮影戏”活化传承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2(2):38-41.

[4]赵艺航.陕西三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1.

[5]朱晓琴.陕西传统皮革艺术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皮革,2021(11):141-143.

[6]白迪化.陕西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皮革,2022(2):125-129.

[7]“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调研小组,杨润苗.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增强文化自信:对陕西皮影戏及秦腔的传承情况与保护方案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4):159-172.

[8]荆咪.皮影戏在陕西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皮革,2021(12):87-89,93.

作者单位:

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