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和民俗文化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人们的珍视。古典诗词以精简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深入剖析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承与应用,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民俗文化;艺术魅力
注: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高职大学语文一体四环九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9gszyjy-51)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典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传统技艺、口头文学等内容,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承与传播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传承与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古典诗词一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作品通常通过歌唱、吟诵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颂,尤其是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大民俗活动中。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通过春联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相应的春联往往充满了诗意和韵律,充分展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婚礼、寿诞等喜庆场合,常用贺词、祝词等形式表达祝福,相应的贺词、祝词多为古典诗词或仿古诗词,能够体现出古典诗词对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古典诗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中能够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民间艺人通过口头表演的形式,能够进一步地将古典诗词融入民间艺术作品。例如,评书、快板书等传统曲艺表演者在表演中会引用古典诗词,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同样,在戏曲表演中,许多经典剧目都改编自古典诗词,进一步提升戏剧情感的表达效果。此外,民间艺人在表演时会以古典诗词为蓝本,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最后,古典诗词可以通过民俗教育和文化活动得到传承和弘扬。许多地方的民俗教育注重古典诗词的教学和普及,会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竞赛、文化讲座等,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例如,一些地方的学校和文化机构会在实际工作中定期举办古典诗词朗诵会和比赛,不仅能够更为充分地提高学生和居民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古典诗词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此外,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也会结合古典诗词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使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二)古典诗词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及二者的融合
首先,古典诗词能够丰富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古典诗词可以用来表达节日的主题和意义。例如,春节期间的春联多为古典诗词或仿古诗词,通过使用相应的诗词作品,人们能够进一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期许。同样,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许多古典诗词被用来表达祝福,增强节日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此外,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古典诗词也会被用来表达祝福、悼念等,同时也能够使这些活动更加庄重和富有文化内涵。其次,古典诗词能够进一步提升民俗文化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古典诗词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为民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例如,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许多经典剧目改编自古典诗词,或在剧本中引用诗词,使戏剧表演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同样,在民间曲艺表演中,评书、快板书等传统曲艺形式也会引用古典诗词,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古典诗词作品通过与民俗文化融合,能够更为充分地提升民俗文化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与民俗文化的结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二、民俗文化中的古典诗词
(一)节庆文化中的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发展中,借助古典诗词对节庆习俗进行描绘和赞美,能够进一步丰富节庆文化的内涵,还能够进一步增强节日的仪式感和艺术氛围。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通过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方式庆祝新年到来。在春节期间,古典诗词会以春联的形式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门前。春联主要来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出现在宋代,至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一般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的诗句组成,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春节期间贴春联、放鞭炮的热闹场景,并且也进一步表现了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春联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就其自身而言不仅是对古典诗词的传承,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此外,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有着独特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其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诗人借节日之景,抒发了对远方故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赛龙舟的壮观场景,在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诗句中,鼓声震天,红旗招展,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而出,展现了端午节独有的激情与活力。
(二)民间习俗中的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婚礼、寿诞等重大生活事件的描绘和祝福,不仅丰富了民间习俗的内容,还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庄重感和艺术性。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式之一,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古典诗词一般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婚姻的美好期许。例如,古代婚礼中的贺词、婚联、喜帖等会引用古典诗词,以增添婚礼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宋代诗人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将其用作婚礼中的祝词,能够象征新人之间的美好爱情。此外,在婚礼仪式上,新郎与新娘互赠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例如,可以用“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表达对婚姻的忠贞和期盼。另外,与婚嫁的喜庆相比,丧葬习俗则充满了哀思和缅怀。古典诗词中关于丧葬的描述,往往表达了古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与路上行人的悲伤情绪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哀思。同时,诗人也借酒消愁,寻求一丝心灵的慰藉。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与之相关的习俗和诗词也丰富多样。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农耕生活的场景,展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农耕类的诗词不仅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还传达了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除了前文提到的春节、端午等节日外,还有许多民间节日习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古典诗词。如元宵节的灯谜、重阳节的登高望远等,都有相应的诗词来描绘和庆祝。这些诗词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还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
(一)节庆习俗中的诗意表达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中,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这些传统习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表达。以元宵节为例,这一节日有着赏灯、吃汤圆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古典诗词中有着独特的诗意表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便是一首描绘元宵节盛况的佳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这首词中,诗人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将元宵节的夜晚描绘得如梦如幻。元宵节的夜晚花灯繁多,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是满天繁星如雨落下,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节日氛围。而“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热闹。“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将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一夜鱼龙舞”的描绘,将元宵节的灯火辉煌、鱼龙欢腾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首古典诗词,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更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在节庆习俗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重阳节有着登高、赏菊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着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诗意表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一首深情描绘重阳节思绪的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己在异乡作客,每逢佳节便格外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描绘,更是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与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诗意表达。通过这首古典诗词,不仅能够感受到重阳节饱含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更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在节庆习俗表现中的独特艺术魅力。它以深邃的情感、巧妙的构思和精简的语言,为节庆习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诗意表达,让人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二)民俗文化的诗意载体与传播媒介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民俗文化的诗意载体与传播媒介。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将民俗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成为传承与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典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春节的爆竹声声、中秋的月圆人团圆,还是端午的龙舟竞渡,古典诗词都能以精简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将这些民俗活动的盛况和氛围呈现给读者。同时,古典诗词还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了民俗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记录者,更是其传播者。古典诗词作为民俗文化的诗意载体与传播媒介,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还为其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通过古典诗词的传唱和吟诵,民俗文化的精髓得以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古典诗词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探索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古典诗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魅力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节庆习俗到日常生活,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通过对古典诗词在民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的探讨,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可以体会古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美好向往。相信在未来,古典诗词会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沉淀。
参考文献:
[1]袁浩鑫,丁雪,郭琼梅.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24(3):164-167.
[2]姜家丽.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59-61.
[3]李小荣.佛化生日:诗词创作及其佛教文学史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56-65.
[4]李叶.古典诗词中的“羹”[J].农业考古,2022(4):202-209.
[5]黄丽华.素养导向的古典诗词教学[J].中学语文,2024(3):42-43.
作者简介:
李亚梅,武威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