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语境下青春主题微电影的艺术特色探究

2024-09-23 00:00:00李亭乐王子萍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微时代是一个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其文化传播特点是“短而精”。在这个时代,信息能快速扩散,并更加具有冲击力和震慑力。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应运而生,尤其是以青年为主体的青春题材微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青春主题微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微时代背景下的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青春主题;微电影

在微时代背景下,青春主题的微电影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微时代影视发展的趋势,以及快餐文化环境下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取向,进而塑造全新的影视美学追求,为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为青春主题微电影的制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青春主题微电影概述

在当下的新型媒介环境中,微电影已然成为一种创新的影视表现形式。当前,关于微电影的定义尚且模糊,一般认为微电影是具备微时间、微周期、微成本等制作特点的电影。在微时代,微电影适用于各类新媒体平台,具有移动性、短时性等特征。媒体形态的变迁与短视频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一种创新的媒介形式,微电影凭借其低门槛、低成本的制作优势,以及彰显个性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在情感沟通和心灵宣泄方面的深层需求。在影视艺术这一庞大体系中,微电影独具特色,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丰富的剧情内涵和高度的观赏价值,使其能够适应新媒体平台的展示与播放需求。微电影既便于观众在任意场合观看,又体现了即时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创新性和商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变了传统影视传播模式,赋予了影视作品新的传播价值。

关于青春主题微电影,其内涵可细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以新媒介为传播途径,以青年为核心群体,通过呈现多元情感,展示青年人的生活故事;其二,以成长为主题,意在阐述成长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阶段,而是一种勇于探索、保持创新的精神状态,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自我认知与感悟。

二、微时代语境下青春主题微电影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主题类型化

在青春主题的影片中,虽然并无固定的表现形式,但都力求展现青年人的情感与精神特质。这类影片相较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更侧重于对个人经历与内心感受的表现,画面表现形式的相似性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创作者而言,青春时期是他们一生中也是回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试图通过敏锐的视角去追寻青春记忆,运用独特的方法记录真诚的青春灵魂。青春的背景总是会包含友情、爱情等元素,各个时代的青春题材内容均源于个人的经历与感受。

1.乐观型

青春浪漫爱情电影多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最终总能妥善调和二者的矛盾,进一步巩固并深化理想爱情的观念。乐观型微电影热衷于追求爱情,审慎规划人生道路,坚守“精神乌托邦”与“爱即资本”的信念,为广大观众实现了爱的梦想,营造了一种浪漫且充满浓厚情感的爱的幻境。如微电影《爱在一起》,这部作品讲述了两位主角在共同好友的演出中坠入爱河,当爱情的光鲜亮丽遭遇生活的琐事,两人之间逐渐开始出现矛盾。一次争吵后,女主角选择暂时分开,前往偏远山村支教,这段感情的去向引发了观众热议。在悬念迭起之际,男主角敲响房门,一句“抱歉”后紧紧拥抱女主角,令失望的她重展笑颜。最终,两人十指相扣,完美诠释了电影的主旨——爱就应该在一起。

2.悲观型

在众多传递理念的微电影中,悲观型微电影凭借深入骨髓、不可抗拒的外在元素,表现了人类情感中的悔恨。然而,其又常常通过展现至死不渝的爱情来拉近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距,从而深刻地诠释“真爱至上、青春永恒”的理念。如微电影《最昂贵的婚礼》中,一位名叫周寒的时尚设计师在旅途中邂逅了因车祸而残疾的支教志愿者徐雯,周寒毅然承担起照顾徐雯的责任,两人共度旅程,渐生情愫。在志愿服务的爱心、童真的关爱中,他们踏上了一段充满爱意的恋爱旅程。然而,在完成支教工作、即将步入婚礼的时刻,一场山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浪漫的艺术手法,在男主角支教的学校——两人爱情的发生地,结合男主角亲自为女主角设计的婚纱,打造了一场悲伤而又极致浪漫的婚礼。这段悲情故事完美诠释了“爱就是一种坚持,不分时空,只在你我之间”。

3.成长型

与青春浪漫电影相比,以青春成长片和青春励志片为主的成长型青春主题微电影更侧重于展现青少年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叛逆、迷茫、蜕变、奋斗和成长发展等人生百态,故事情节常常以青春、青春梦、青春叛逆及人物的成长为主线。如微电影《老男孩》,它将青少年的反叛与青春梦相结合,融入对大众文化与自身理想的炽热追求,并在成人时代的回归中重新审视生命。

(二)叙事结构精湛化

不同题材的影视剧根据各自的主题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且各异其趣。微电影因时长通常较短,叙事的首要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对青春主题微电影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青春主题微电影的创作基本上遵循相同的叙事功能顺序,叙事结构紧凑,采用单一或明显的双线或多线叙事线索。在叙事结构和角色关系的建立上,其大多采用相反或对照的手法。反差或对立是引发戏剧矛盾的关键因素。因此,创作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心编排情节,以一种或多种冲突为核心,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同时,节目内容既要鲜明生动,又要与观众息息相关。

以《爱的蒙太奇》这部微电影为例,影片巧妙利用学校的收音机,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学校环境。影片以“说爱难”为核心议题,通过图书馆存书柜这一载体,并将校园里备受欢迎的小金鱼作为象征,细致表现了独特而浪漫、双方未曾谋面的恋爱过程。最终,通过电台传达出“学校里发生的故事,从未结束”的深刻寓意,让观众在有限的篇幅中回味美好的校园时光。另一部微电影《我不想挂科》同样以青春为主题,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围绕“我不想挂科”这一核心线索,设计了多个情节冲突。每个突然出现的阻碍都显得既合理又出人意料,使剧情衔接紧凑。其中,多个对立点始终围绕“我不想挂科”这一核心展开。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既紧凑又巧妙,矛盾冲突激烈而引人入胜,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无论是青春浪漫片、青春成长片还是青春励志片,都应以青春为核心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作品需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年轻人的基本特质,同时巧妙地将各类简单且通用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年轻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通过欣赏进行自我反思,重拾已逝去的青春记忆。由此产生的影视艺术,能够有力地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感动与共鸣,并在观影后深受其影响,难以忘怀。

(三)视听艺术审美化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元素是感性的表现形式,其内容的传达必然依赖于视觉和听觉语言。青春主题微电影作为一种与其他影视作品相区别的新型艺术,因时效性和观众需求,对视听要素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青春主题微电影中,视觉艺术的呈现涵盖了布景、构图、布局等多样视觉元素的细致处理,在充分展现艺术审美魅力的同时,也彰显了清晰的立场和趋势。在短暂而宝贵的影片时长里,导演通过镜头对角色的个性特质和剧情进行了深入刻画,将观众的情感与场景的每个细节紧密结合,从而在观众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达到审美的高峰。从青春主题微电影的叙事结构来看,拍摄技巧通常以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为主,而抒情的长镜头较为罕见,以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例如,在微电影《最昂贵的婚礼》中,绝大多数镜头均为近距离或超近距离拍摄,通过特写手法展现角色个性。为呈现角色眼神、表情等细节,影片运用极致手法,以一双富有感情的眼睛传达主角的内心世界。电影将公益之爱、童真之爱、教师之爱以及男主角真挚的爱情融入镜头,为观众呈现了精彩作品。导演在捕捉角色个性特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微电影的制作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分步完成的。将零散片段整合为一个整体,音乐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青春主题微电影中,音乐是一种叙事、抒情、解释的方式,其以美感感染和打动观众,让他们沉浸于特殊音乐美学体验,感受生命之美。青春主题微电影中的音乐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影视作品的音乐类型,彰显着时代特色,为新流派。在青春主题微电影中,音乐与视觉元素融合,以难以言表的情感适时衬托出作品的主旨。青春主题微电影中往往运用多首曲目,尽管在各场景中看似无关联,但在整体故事中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可提升视觉享受、情感升华,独具审美愉悦。例如,青春主题微电影《老男孩》以《小芳》《花仙子》《粉红色的回忆》《对你爱不完》《十六岁》等十二首流行歌曲为主线,以《小芳》为核心,带领观众重返青春岁月。剧情中的美女登场时,欢快的《花仙子》旋律响起,烘托主角的喜悦心情。在影片结尾,改编自《老男孩》的原创音乐将剧情推向巅峰,配合青春画面,呈现了一部充满大学时代浪漫与梦想的怀旧励志故事。

三、微时代语境下青春主题微电影的艺术价值

(一)正确引领文化,加强观念引导

青春主题微电影本质上是对青春珍贵回忆的深刻重演,彰显了对生命历程与成长轨迹的尊重。青春主题微电影可通过传播正确的理念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闺蜜》是一部表现两个女生的友谊的微电影。她们同窗求学,共读一个专业,成为亲密无间的闺蜜,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然而在毕业后,二人各自生活在不同城市,社交圈子也逐渐扩大,导致两人常因无法常聚而相互抱怨。随着时光流逝,她们都变得更加成熟,逐渐认识到朋友间最重要的便是心灵交流,即使不能常伴左右,也会在远方默默关注彼此。这部影片从侧面展现了友谊和人生的新境界。

(二)提高思想认识,弘扬正能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青春主题微电影依托这一虚拟平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壮观场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与情感需求。许多由主流媒体精心制作的青春主题微电影,既传递了正能量,又彰显了正向价值观。如《迟来的新衣》,该片向观众传递了一个深刻寓意:人生如马拉松,无论身处何处,都要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这部微电影让观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主人公们对过年的热切期盼。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观众与导演之间实现了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消除了传统教育中的条条框框,让人倍感亲切,从而激发了观众积极向上的行为。

(三)勇敢面对现实,忠于自己的理想

在各类微电影题材中,往往是具有启发性的作品最能够传递正能量。当观众对这些情感产生共鸣后,便会形成一套价值评价体系,此体系有望成为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如《追梦·逐梦》,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毕业后坚持本心、努力奋斗,并在聚会中畅聊各自近况,发现大家都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故事,展现了青年为梦想拼搏的坚定与执着,激励着众多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梦想的力量》同样是一部富有激情的微电影,以理想为主线,传达出有理想便有行动、有理想便有大飞跃的观念,倡导每个人都要拥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这部充满热情的青春主题微电影,展现了诸多青少年对梦想的迷茫与困惑,为曾经迷失方向的青年提供了新的生活目标,鼓舞他们迈出追求梦想的第一步。

四、结语

青春主题微电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生的产物,其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迎合了广大观众对于青春记忆的情感需求。此类影片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尽管目前青春主题微电影在成本、制作技艺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春主题微电影必将日趋完善,展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梦圆.新生代青春电影的文化特征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20):247-249.

[2]李韬.中国当代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建构与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23(18):85-88.

[3]邓奥譞.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2.

[4]王泽瑞.电影社会价值突显下的创作走向[J].牡丹,2021(4):60-61.

[5]张玮,雷桐.新媒体语境下我国微电影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J].新媒体研究,2019(5):143-144.

作者单位: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