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作品赏析

2024-09-23 00:00:00牛继昆
大观 2024年8期

摘 要: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其在书法领域的造诣非同一般。苏轼书法观念和特点对后世文坛影响巨大。要想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展开品鉴,苏轼书法的作品赏析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发现,苏轼用笔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用墨丰腴、结字扁平、笔画舒展等。苏轼书法不仅自成一派,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此,结合苏轼书法艺术,分析其作品的构成与基本特征,以期为未来的书法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苏轼;书法作品;作品赏析

宋代帝王对书法十分推崇,宋人普遍认同书法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宋代,书法艺术得到广泛传承。宋代的书法艺术除了在技法层面有所创新外,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在众多的宋代书法家中,苏轼是具有代表性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查阅历史资料可知,苏轼一生极为曲折,却为人洒脱、博古通今,其在诗词、绘画、书法上的成就都十分出色,特别是苏轼的书法直到现在也是世人模仿的对象。

一、苏轼书法简介

苏轼属于少有的全才,其作品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推崇“尚意”书风,在宋代,其书法带来的审美风尚逐渐成为大众审美的主流,全新的艺术特征因此出现。苏轼的书法造诣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形态独特且个性鲜明

通过翻阅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苏轼书法特征鲜明,可以用“体形偏扁”来概括,同时字体姿态横向舒展,虽然圆润肥厚,却又不失刚劲有力,观其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容、大气之美。苏轼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原因较多:首先是源于其对唐代书法文化的追求,其次是与苏轼日常的执笔习惯有关。根据文献记载,苏轼执笔与他人不同,习惯采用“侧卧笔”,同时又因为书写时人的手腕不能离开桌面,所以有些字体会向外倾斜,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苏轼风格。苏轼的字宽厚、肥硕,但同时又呈现出扁平状态,所以世人评其字为“左秀右枯”。黄庭坚曾调侃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其实这就是对苏轼书法的形象表达[1]。例如苏轼的《归安丘园帖》,其中的字崇尚天真、意忘工拙,不是他人可比的。

(二)苏轼书法风格多样

除了形态独特且个性鲜明外,苏轼书法风格的取法也是比较多样的。黄庭坚回忆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恳;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在不同阶段对自身的书法都有不同的创新,所以作品风格也会非常多变。《治平帖》属于苏轼早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其字体形态妩媚天真;而到了中期,苏轼作品中的书法更多是笔墨丰腴,不仅笔法多变,而且形态非常庄重,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帖》;《洞庭中山二赋》属于苏轼晚期的书法作品,结体短肥的特点又一次被放大,并且在作品中还可以领悟到苏轼崇尚自然之姿的意境[2]。

(三)情感、文辞与形式完美融合

书法作品往往能充分体现书法家创作时的心境。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字抒情,“寓意于物”。苏轼作为书法大家,自然可以做到将情感、文辞与形式完美融合,将情感、气势等隐藏在作品中。以《黄州寒食帖》为例,该作品的背景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以当时苏轼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也伴随着抑郁的情绪。从《黄州寒食帖》作品中,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苏轼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黄州寒食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且备受盛誉,主要是因为作品除了书法精绝之外,还蕴含了意境,作者的强烈情感被隐藏在了字里行间。除了《黄州寒食帖》外,苏轼的很多作品都真正实现了情感、文辞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二、苏轼书法作品构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学识非常渊博,虽然仕途非常曲折,但依旧不失豪放乐观,而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一)早期作品赏析

《亡伯父苏涣诗帖》属于苏轼相对较早的作品了,从该诗帖中可以看出一些晋人小楷风味。之后的作品有《钱塘帖》《黄楼帖》等,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稍显放纵的情感。在黄州之前,苏轼的作品还是中规中矩的,有一定的晋人风格,虽然有所创新,但并没有跳出原始框架[3]。《黄州寒食诗帖》体现了苏轼早期书法风格的创新,不仅运笔行云流水,而且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从整体来看,书法跌宕起伏,无论是正锋,还是侧锋,都给人自然天成的感觉。因此,后人将《黄州寒食诗帖》看作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二)中期作品赏析

《新岁展庆帖》属于苏轼与朋友间的书信,内容是苏轼相约陈糙与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从《新岁展庆帖》中可以看到三人关系非常好。虽然是书信,但也值得反复品读、研究。苏轼下笔流畅、有力,信中字体清秀美观,看得出苏轼非常用心。《新岁展庆帖》属于苏轼早期作品过渡到中期作品的代表作,令人百看不厌。通过研究发现,苏东坡书法造诣高主要源于自我创新,他非常善于突破传统的艺术理念,将新的理念融入书法作品。创新是为了较好地展现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创新也不是凭空的,多数都是吸收了以前的观点和经验。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作为书法大家的苏轼非常关注字体的“神”,而对作品中字体的“形”不甚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轼独特的书法造诣[4]。

到了中年时期,苏轼的书法作品数量明显增多,且风格十分多变,例如《前赤壁赋》就是苏轼继《新岁展庆帖》之后,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书法风格与《新岁展庆帖》截然不同。在《前赤壁赋》这部作品中,苏轼的字体不仅具有结字扁平的特点,还向左倾斜。苏轼握笔是比较靠下的,所以才能让字形有圆韵的形态。在苏轼的作品中,楷书是比较少的,而行书形式比较多。从苏轼的行书中可以看出其随大随小、藏巧于拙的用笔风格。该风格实际上结合了颜真卿等人的长处。

(三)晚期作品赏析

苏轼晚年作品不多,经历了被贬风波,苏轼的作品中又多了一份庄严。其中《渡海帖》是苏轼晚年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较为知名的。除了《渡海帖》外,《答谢民师书》也是苏轼晚年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在《答谢民师书》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书法不再像《黄州寒食帖》那样富于变化,体现了其更为明确的态度。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这种追求风趣以及张扬的书法观念,对后世影响较深。同时,这一理念也将苏轼独特的审美追求展露无遗。

三、苏轼用笔的基本特征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苏轼书法之所以独具影响力,主要是因为苏轼书法个性鲜明,不在于“形”,而在于“神”,并且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苏轼个人的情感价值。苏轼书法分为不同的时期,前期的书法有一种少年之感,而中期的书法风格多变、苍劲有力,崇尚天真、意忘工拙,给人一种大气、从容的感觉。苏轼后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可以明显看出苏轼的情感、态度,运笔非常老练。通过研究发现,苏轼用笔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用墨丰腴、结字扁平等,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用墨丰腴

用墨丰腴是苏轼书法的典型特征。瘦金体以瘦闻名,曾经流行一时,而苏轼的书法与之相反,主张以胖为美。苏轼不在乎字体的“形”,更注重字体的“神”。当然,每个人的审美各不相同,有的人第一次接触苏轼作品时就被其所吸引,而有的人不喜欢,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赵孟頫就曾经评价苏轼的书法是“黑熊当道,森然可怖”[5]。然而,也正是因为苏轼用笔用墨丰腴的特点,才能让人们欣赏到字字丰润的优秀书法作品。用墨丰腴是苏轼书法的典型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与董长官帖》《辩才老师帖》等。

(二)结字扁平

除了用墨丰腴外,在评价苏轼书法风格时,“结字扁平”四个字也是非常精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苏轼的作品非常好辨认。与欧体字形的修长不同,从苏轼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书法的结字非常特殊,多呈扁平状,充满灵气。例如,在《赤壁赋》中,可以明显看到结字扁平这一特征。苏轼书法之所以结字扁平,主要是因为苏轼独特的握笔习惯,以及苏轼早期对唐代书法的临摹。黄庭坚用“石压蛤蟆”来比喻苏轼的字,也不失生动形象。

(三)笔画舒展

笔画舒展也是苏轼书法的典型特征之一。学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会对其撇捺的舒展印象深刻,而黄庭坚作为苏门弟子,其书法中撇捺的舒展自然也是受到苏轼的影响。通过对比和研究两人书法可以发现,在笔画撇捺的处理上,两人的思路不谋而合,在结字上都是比较舒展的。这样的书法风格,不仅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还增加了整篇书法的灵动性与美观性。

(四)轻重错落

一提到苏轼书法,人们可能会想到作品的轻重错落。苏轼轻重错落的用笔特点确实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轻重错落,可以营造出不一样的书法意境,而这一特点在苏轼的行书中体现得比较鲜明。苏轼行书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用笔也是一轻一重,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人一种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增加了作品的意境美。以《武昌西山诗帖》为例,该作品将苏轼书法轻重错落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轻重错落主要体现在“但见落日低黄埃”这一句,在书写过程中,苏轼不仅用笔一轻一重,而且整篇采用一大一小错落布局的思路,让《武昌西山诗帖》变得非常有韵味。再如,《答钱穆父诗帖》中的“借君妙语发舂容”一句,也同样采用了轻重错落的处理思路。书写过程中,“借君”二字重,后面的“妙”字轻,这样轻重搭配,提升了作品的整体美感。总而言之,苏轼这种轻重错落的布局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可以增加作品的美感。

(五)大小悬殊

通过赏析书法大家的作品可以发现,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是很多书法家的共同特点,但是在一幅作品中,对用笔轻重、字体大小频繁切换是不常见的。正因如此,大小悬殊成为苏轼书法的又一特点。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很多名家书法中,如此频繁切换用笔轻重、字体大小的只有苏轼一人,其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举例来说,苏轼代表作《黄州寒食帖》中的“哭涂穷”三个字,比正常五个字所占的面积还要大。这样的书法布局,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烘托情感的同时,体现出作者的书法张力。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可以看到。由此可见,苏轼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已经将大小悬殊融入了自身风格,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自己的书法风格,同时巧妙表达内心的情感。人们在观赏作品时,眼睛会不由自主被放大的字体所吸引。

(六)妩媚天真

除了上述艺术特点外,妩媚天真也是苏轼书法的特征之一。苏轼书法自成一派,其本人的自然洒脱也是其他书法名家无法比拟的。而苏轼书法之所以媚骨天成,与其妩媚天真的书法特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在《与景道使君书》中,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说道:“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后世也有人对苏轼妩媚天真的书法特征进行过评价,称其这种娟秀的韵味是别人难以模仿的。通过研究发现,妩媚天真的书法特征,加之丰腴的用墨,可以给人一种望之未觉生疏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妩媚天真的特征,苏轼的书法才能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通过研究发现,苏轼的书法继承了许多前人的特点。苏轼一贯追求创新,所以书法作品也是标新立异的。苏轼借鉴了李邕等人的书法特点,在右军行书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其中,进而开辟了行书新的道路。从《上清储祥宫碑》以及苏轼晚年的《养生论》中,都可以看出苏轼对前人书法风格的传承和创新。在文化传承的今天,对苏轼书法进行有效的赏析,对提高书法鉴赏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苏轼书法的用墨丰腴、结字扁平等特点,也值得当下的书法爱好者深入学习,从而形成更具有创新性的书法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法作品影响力较大,特征和风格也是比较鲜明的。作为北宋的书法大家,苏轼不仅吸收了唐代书法的精华,还创新了书法的表现形式,开创了“尚意”书风。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更加注重意趣的抒发,强调情感、文辞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苏轼的书法风格和特征也对后世的书法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瑞芳.论盛中唐书法对苏轼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2]钟源达.苏轼惠州时期的书风[J].中国书法,2020(2):124-129.

[3]陈作行.论苏轼诗文书法互通与书法书卷气[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1):44-48.

[4]李亚楠.论苏轼“无意于佳乃佳尔”之“无意”[J].艺术科技,2023(6):111-113.

[5]徐利明.尚意书风以“苏黄米蔡赵”为代表论[J].中国书法,2022(11):60-65.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