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年)是19世纪英国画家。他被认为是英国古典主义画家和拉斐尔前派晚期的代表画家,其绘画风格更偏向拉斐尔前派风格。他的绘画风格悲情而浪漫,饱含着中世纪神秘主义的情调,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唯美主义大师。他喜欢从神话和诗歌中寻找灵感,利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许多唯美梦幻的画面,是一个用画笔“讲故事”的人。他的画作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观者,现以沃特豪斯的绘画风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转变及成因。
关键词:沃特豪斯;绘画风格;拉斐尔前派;古典主义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被认为是一名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中充满了拉斐尔前派的唯美风格,色彩丰富鲜明,题材多样。在社会背景极为复杂的维多利亚时代,沃特豪斯的绘画仿佛独立于“百家争鸣”的欧洲。在沃特豪斯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出梦幻般的唯美画作。
一、早期新古典主义风格(19世纪七八十年代)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是19世纪拉斐尔前派后期的一位代表艺术家。他出身于中等阶级,其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在拉斐尔前派艺术风格中融合了英国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题材上主要以英国文学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为对象。他的创作生涯足足有40年,但没有留下很多让后人研究的自传或日记,生平资料也很少,像他的画作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古典宁静的表现技法
沃特豪斯一生创作了大大小小一百余幅作品。1874年他参加了皇家艺术学院的夏季展览,通过《睡眠和他的单亲兄弟死亡》这一作品一举成名,在画坛活跃起来。
与他同时期的一位画家对他影响颇深,那就是1879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的劳伦斯·阿尔玛-达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年)。劳伦斯·阿尔玛-达德玛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以豪华描绘古代世界(中世纪前)而闻名。达德玛被推崇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学院派绘画的典范。他的绘画技巧精湛,画风华美,充满着浓郁的古典主义气息。
可以说,沃特豪斯与达德玛的绘画一脉相承,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达德玛的影子。在他创作的早期,也就是1874—1883年这段时间内,他的创作都属于英国新古典主义的范畴。除此之外,沃特豪斯对历史故事的表现与达德玛也有相通之处。
(二)19世纪80年代后绘画风格的转变
19世纪80年代后,他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他的画面开始出现大胆的构图,题材的选择也开始变得多样,不再单纯表现古典的风俗画,转而开始表现新的主题,比如宗教题材、希腊神话、文学名著等,表现的内容也不再单一,而是加入了戏剧性和故事性内容。
《圣女厄拉里阿》这幅画是使沃特豪斯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成员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85年,其构图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沃特豪斯有意打破平稳的构图。在这幅画上,画面中心被空出,两边的围观人群被排列成紧缩的金字塔形。中心人物的圣女被安排为一个倒十字架形,直指主题,以肃穆沉寂的冷灰色调构成画面,表现了圣女尤拉莉亚在雪景中殉教的崇高与圣洁。沃特豪斯在形体美和主题崇高性中间找到了合适的画面表达方式,成为画面中最大的亮点,使这幅作品一经展览就收获当时众多艺术评论家的好评。
二、中晚期拉斐尔前派风格(19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10年代)
拉斐尔前派是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一个画派。拉斐尔前派又称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最初是由3位英国画家发起的一个艺术运动,他们分别是约翰·米莱斯、但丁·加百列·罗塞蒂、威廉·亨特。他们秉持“忠实于自然”的信条,追求细腻的自然主义表现和缤纷的色彩,创作出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和象征意义的拉斐尔前派画作。沃特豪斯中晚期的绘画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艺术时尚的影响,开始融入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趣味,在其1888年创作的《夏洛特夫人》中就可以感受到他惊人的绘画天赋。
(一)浪漫梦幻的神话文学故事
中后期沃特豪斯转向拉斐尔前派风格,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夏洛特夫人》以英伦亚瑟王的传说为背景,主题来自丁尼生的同名诗歌。这出悲剧中极有震撼力的一幕被沃特豪斯用画笔牢牢地抓住,女子幽怨、悲惨、痛苦的心理状态和表情被细腻地展现在画布之上。
在这幅画中,他并没有严格按照拉斐尔前派的自然主义准则来表现,而是将画面前景、中景和远景做了有效的区分,有效地利用了空气透视,对远景做了模糊处理,画面视觉中心的人和物表现得十分具体和写实,人物表情悲怆,即将赴死的悲伤令人动容,主人公乘坐的小舟木头的质感表现得十分真实,夏洛特夫人的身下铺着她亲手所织的布,布的一半垂在木船边缘,表现了她通过镜子所看到的幻象。
(二)多彩松动的画面效果
在沃特豪斯后期的作品中明显能够看到他运用直接画法的痕迹。这也间接反映了印象主义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沃特豪斯也将直接画法运用到作品中,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画面的变化。
他早期的古典主义追求严谨的素描和写实,将造型塑造得结实、有质感,例如他1880年的作品《祭祀》。与所有古典主义画家一样,沃特豪斯的画面中看不出明显的笔触痕迹,他将人物和静物都表现得十分有质感、立体感,平面背景都采用了平涂手法,色彩的变化较少,大多使用棕色调,纯度和明度较低,且仅仅突出表现光线和明暗,更加追求细节和质感的表现。
后期他不再表现此类题材,转而去描绘现实主义的神话故事题材,例如他1900年创作的《塞壬》。这幅画的风格与他早期风格大相径庭。首先,画面运用直接画法,明显可以看到笔触的痕迹和变化,更加突出了空气透视,远景做了模糊处理,与视觉中心拉开。画面自由松动,不是十分写实,是很接近印象派的表现方式。
三、沃特豪斯风格转变成因
促成一个画家画风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环境、时代因素等。沃特豪斯的绘画风格变化也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文学因素
文学的兴盛是他画风转向的主要因素。19世纪的欧洲盛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主张表达自我,批判现实。然而在英国流行的浪漫主义表现出消极的态势,表现在绘画上则是像拉斐尔前派那样强调复古、避世,表达一种反对现状、渴望回到过去的思想。晚期的浪漫主义不满现实,转而创造传奇故事和浪漫人物,在梦幻中寻求乐趣。另外,在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唯美主义最先也是出现在文学领域,唯美主义是在拉斐尔前派从绘画转向文学之后出现的。可以说,拉斐尔前派是唯美主义的发端。
此外,从文学内容中提取绘画题材是拉斐尔前派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沃特豪斯将拉斐尔前派风格作为自己的绘画方向,所以他的绘画中出现了很多拉斐尔前派画家钟爱的文学题材。早期他的画风还是古典主义,通常没有故事性的表达,只有少量圣经故事的描绘,在他转向拉斐尔前派风格后,他的选材就开始丰富了起来,除了非常传统、常见的圣经和希腊神话题材,他还从同时代的文学家诗人所作的诗歌里抽取题材,比如他最出名的《夏洛特夫人》就是从丁尼生的同名诗歌中提取的。
(二)女性运动
女性是他的创作里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与当时女权运动的兴盛密切相关。这个时代各样的社会活动频繁,影响着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例如女权运动。在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资产阶级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第一次站起来发声,强调女性权益。法国女权运动先驱们发表的《女权宣言》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女性,促进了女性觉醒。在这样的思潮下,艺术也受到影响。
沃特豪斯的绘画从不缺少对女性的表现,有一种说法是,他之所以这样频繁地描绘女性,是因为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不过更多的人认为他还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传统绘画的影响。他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多为“致命女性”“癔病女性”,这与当时的文学作品有关,19世纪末唯美主义诗人的笔下非常流行描写这类形象。当时的女性正逐渐脱离“家庭天使”的困境,走向自我觉醒的道路,开始在社会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出现了许多新时代的新女性。她们勇于追求平等权、工作权,追求独立和欲望。而文艺中“致命女性”的出现正是女性在这时期政治上、社会上角色变化的视觉呈现。沃特豪斯笔下的女性就是如此,虽然他身为一个男性,表现出来的女性却是美丽的、自由的、积极追求自身欲望的,表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他画风转变的重要因素。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逐渐平息,社会较为稳定和平。由于科技的发展,市民阶级开始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繁文缛节的贵族生活方式逐渐让位于朴实大众的生活方式,男性西装革履,女性换上了简单的连衣裙,贵族俱乐部让位于中等阶级酒吧和咖啡馆,贵族社会的“社交季节”让位于大众休闲,公共社交成为社会的主流。因此,这一时期的审美也不再是一味地迎合贵族审美,而是出现了更适合普通市民的大众审美。
这一时期既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新兴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又是英国画坛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时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普遍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思想难免混乱,从而产生一种避世心理,渴望回到过去。这种状况在所难免,十分普遍,所有的历史背景下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同时,人们又因为过快的工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化而感到迷茫,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工业的发展会以美丽自然的消逝为代价,激发了知识分子普遍的怀旧情感。这使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也都普遍在绘画中描绘田园自然风光,将自然主义作为他们的追求。这时期的一些人认为学院派艺术是陈旧的,是被规则束缚的艺术,想要追求转变和革新,所以产生了唯美纯真的拉斐尔前派艺术。沃特豪斯则继承了拉斐尔前派的思想,从而成为晚期拉斐尔前派的大师。
(四)神秘主义
神秘主义也是影响沃特豪斯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绘画中屡屡出现神秘主义的影子。在19世纪末的英国,神秘主义出现在哲学、科学、文艺等领域。工业革命为19世纪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变化,传统社会逐渐发展为工业社会,现代文明也在这一环境下萌芽生长。但越是远离迷信蒙昧的旧时代,越会重新复苏历史中古老的事物。工业社会在给予人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以前从未遇见的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未知的、不可名状的事物更能给人们提供思想上的“避风港”,而神秘主义就成了当时很多人的选择。根据《牛津词典》,“神秘”一词是指“未被人的思维认识过,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神秘主义即“闭上眼和嘴”,是不能被逻辑所认识的超现实的超自然神秘现象。转换到绘画上,神秘主义就变成了画家利用想象力描绘表现出一种神奇力量,是一种渴望超越理想美的追求。20世纪80年代沃特豪斯的创作中忽然出现了神秘主义素材,如1884年的《请教神谕》、1886年的《魔法环》都表现出他对神秘主义的关注。
沃特豪斯生活在时代的新旧交替时期,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一直存在,这时期诞生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他的风格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众多因素,形成了独特的以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拉斐尔前派风格。
四、结语
沃特豪斯作为古典主义的代表,也被认为是拉斐尔前派风格的画家。他将两个风格相融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画风。悲情和浪漫是他绘画的主要基调,他也十分擅于用色彩和画笔描绘故事。他的出现使拉斐尔前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续,也为后世的画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艺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被他的画作所震撼,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创作者。当今社会艺术的发展走向仍有无限的可能,在众多表现形式下,单纯的传统绘画该走向何方,这仍是人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双.沃特豪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澜工.唯美主义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方爰爰.沃特豪斯与他的缪斯:对沃特豪斯笔下女性形象和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角色的探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4]郝志成.沃特豪斯绘画风格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5]冯晔.文本与图像:解读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画笔下的女性形象[J].美术学报,2017(6):120-127.
[6]王子明.“末代”拉斐尔前派的追随者:沃特豪斯[J].美术大观,2013(5):6-13,3.
[7]于帆.浅谈沃特豪斯生平及其绘画风格特征[J].大众文艺,2014(1):103-104.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