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字化媒介发展变化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构筑数字化场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文化创新与美学传播方面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如今,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了视听空间美、交互沉浸美、虚实交融美、多感共鸣美的审美特征,而且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数字媒体艺术也能通过传统艺术改创、个性定制、媒体共创、智能生成等方法来实现审美创作,以此丰富当前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形式,用技术助力数字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创作趋势
注: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介视域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研究”(SGH23Q0368)研究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艺术的面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分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范畴,而是在技术的推动下开创出全新的审美体验与创作空间。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下,每一轮技术革新都在艺术领域激发出新的火花,促使当代社会去重新思考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创作手段与传播方式。本文深入总结数字媒体艺术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审美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预测未来可能的创作趋势,从而为理解与参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多维度的视角。
一、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视听空间美:创设冲击的奇观美学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视听空间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大亮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当代社会的审美感知。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超高清显示、动态图像处理、三维立体声技术等创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动态的、色彩鲜艳的视听奇观,从而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审美境界[1]。例如,在中国美术学院、腾讯互娱、浙江卫视Z视介联合发起的“时空博物馆”AIGC数字艺术创作大赛中,陈思在其作品《播种——第000100x拯救种子计划》中利用高精度的图形渲染技术,模拟了自然界中难以被捕捉到的微妙光影变化,构建出了超越现实想象的宏大场景。从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到宏观宇宙的浩瀚星河,每一帧画面都力求极致的真实感与视觉冲击力。这种精美的画面、强烈的色彩空间冲击力形成了科幻性的动态数字化场景,不仅在美学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在叙事和立意上也新颖独特。
(二)交互沉浸美:打造虚拟超真实空间
交互沉浸美作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核心审美特征之一,彻底革新了人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构建起一个虚拟而又逼真的超真实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模拟,更是触觉、听觉乃至嗅觉都能被巧妙融入的多维体验场域,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体验到贴近真实空间的互动。在虚拟环境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虚拟艺术体验的积极参与者与互动者。例如在虚拟的历史博物馆里,参观者可以通过手势“触摸”古老的文物,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穿越”到历史现场,感受古代的历史氛围。而且在特定的历史虚拟空间中,每一个光影的变化、物体的质感,甚至是空气流动的感觉都可以被精心设计,力求达到与现实无异的仿真度。这种超真实的沉浸感,打造了一个大众日常难以触及的极限情境,满足了大众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虚实交融美:探索界限模糊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虚拟空间的想象而形成的空间作品,所以作品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依托于一定的现实空间。这不仅使作品设计与现实空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还使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较强的虚实交融美[2]。在当前的多元媒介环境中,设计师会运用技术手段来打破传统艺术的边界,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虚拟、既熟悉又奇异的世界之中。首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大众可以穿戴设备进入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规则、景象甚至物理定律都可以由设计师重新定义。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个体能够自由探索、互动,甚至大众的参与会影响到虚拟世界的运行轨迹。这种深度的沉浸感和参与性,为大众提供了探索未知、体验不可能的机会,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体验。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的虚拟信息,使日常环境变得充满惊喜和新奇。比如,手机屏幕上一朵花可以绽放出数字光芒,一条街道可以通过数字化再现的形式重现历史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不仅拓展了大众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还让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充满了无限想象与创意。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存在进一步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为用户创造了一个无缝融合的体验世界。
(四)多感共鸣美:激活全方位审美感知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其作品主要是基于人的延伸而形成的虚拟空间创作。这体现出数字媒体艺术能够综合运用大众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来创设虚拟空间,从而基于这种多元感觉体验来创造一个全息式的沉浸式体验空间[3]。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与内容,更强调作品与观众之间多维度、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这是艺术与设计领域追求全面感官唤醒与情感共鸣的高级形态。在这样的艺术实践中,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作品,引导观众不仅仅是观看,更能感受艺术。从静态的画作到动态的光影装置,从悠扬的音乐到静谧的空间设计,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力图触动人的多重感官,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审美场域。因此,在多感共鸣美的探索中,艺术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的体验。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大众对美、对感知、对创造力的理解和追求进入了新的维度,也为未来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可能。
二、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趋势
(一)传统改创,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改创
在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能够对传统艺术进行现代化改创。这一趋势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同时又不失创新精神,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入,为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生命与表现力。首先,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化重构的形式进行传统艺术的改编,比如随着高精度扫描、3D建模和VR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艺术品和历史遗迹得以被精确数字化,不仅便于保存与研究,还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可以对这些数字化的传统元素进行创意重构,将其融入现代数字艺术作品,创作出既保留古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其次,设计师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跨媒介融合的形式来打破艺术表达的物理限制,使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戏曲等,可以与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无缝融合。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不仅扩大了艺术的表现范围,还让传统艺术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创意火花[4]。最后,设计师可以综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艺术叙事方式的革新。在数字媒体的辅助下,传统故事和历史题材得以通过全新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应用动态影像、VR、AR等技术,设计师可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使传统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易于被现代观众接受和理解。
(二)个性定制,满足个体的审美体验与需求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家和平台能够收集并分析用户的偏好数据,包括浏览记录、互动行为、社交媒体活动等,从而生成定制化的艺术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要符合用户的个人口味,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体验。从这一角度来看,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创造者。各类交互式设计软件和应用程序,如数字画布、3D建模工具、音乐生成器等,让不具备专业背景的个人也能轻松创作符合自己审美的数字艺术作品。而且这些工具也通常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和丰富的定制选项,鼓励用户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意。同时,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个性定制数字艺术的重要阵地。设计师可以与粉丝进行直接互动,或者基于用户的反馈调整创作方向,甚至可以基于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私人定制。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用户的情感投入,还实现了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满足了不同社群的特定需求。因此,个性定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个体价值和创造性表达的深度挖掘与尊重。
(三)媒体共创,增强艺术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在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另一显著的创作趋势是媒体共创。这一趋势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参与性和民主性,标志着艺术创作从封闭的专业领域向开放的公众参与转变。首先,媒体共创可以通过跨界合作与多学科融合的形式来实现。媒体共创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以及普通公众共同参与艺术项目。这种跨领域的合作能够促进数字媒体知识与技能的交流,使艺术创作不再是单一视角的产物,而是多元思想碰撞融合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在线协作平台。这些平台为创作者和公众提供了共享资源、协同编辑和评论反馈的空间。该模式更加强调集体智慧,从构思、设计到实现,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例如,一些数字艺术项目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公众提交的照片、故事或声音片段,然后将其整合成大型多媒体作品。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艺术项目的社会关联性,还展现了群体智慧在创意生成中的巨大潜力。另外,在社交媒体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出现也让参与式艺术成为一个社会公共议题,媒体共创的艺术项目常常围绕社会热点和公众关切的话题展开。这种参与性艺术形式不仅增强了公众对艺术的兴趣,还为社会问题提供了多元视角的探讨空间,提高了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主价值。
(四)智能生成,进入自动化算法创意新时代
智能生成标志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纪元到来,其能够引领当代社会迈入自动化算法创意新时代。这一变革不仅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手段,更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观念、表现形式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方式[5]。其中,智能生成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依托先进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量数据学习并自动生成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拓展了超越常规认知的美学边界。最重要的是,在传统艺术创作中,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艺术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智能生成技术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在短时间内就能生成大量高质量的艺术品。这对于需要快速迭代的数字媒体、广告设计等行业尤为有利,同时也为大规模公共艺术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艺术能够以更广泛、更多样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说,智能生成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应用,更是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思考。这种跨界的结合促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和复杂,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从人文角度审视技术的机会,促进了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生。
三、结语
在新媒介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字媒体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艺术的边界与形态,为大众开启了获得多元审美体验的新纪元。其中,在新媒介技术的助力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视听空间美、交互沉浸美、虚实交融美、多感共鸣美均映射出数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时代特点。这也预示着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然而,面对技术伦理、文化认同与艺术原创性等方面的挑战,数字媒体艺术的持续繁荣要求人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关怀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影响。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原创作品的设计加工,并且在技术的助力下探索多元媒介创作的新形式,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巍巍.数字媒体视阈下视听语言审美特征探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2(12):50-52.
[2]王小甜,祁和亮.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4):60-61.
[3]张可儿.多维感知下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2.
[4]赵玺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纺织报告,2024(3):94-95,113.
[5]王淼.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研究[J].玩具世界,2023(6):8-10.
作者单位:
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