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月份牌中女性图像的叙事研究

2024-09-23 00:00张婷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月份牌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视觉广告形式之一,其绘画题材丰富,后期以美女画为主体。月份牌画中的女性虽然是迎合男性审美的产物而非社会现状的忠实呈现,但其样本取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形象变化、意识变化和社会审美变迁。本文将探析民国月份牌中的女性图像叙事。

关键词:月份牌;女性;身体叙事

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大量输入上海,开厂设店,为倾销商品,将商业广告嵌入中国民间年画中发行,广受欢迎,逐渐形成了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一种商业广告绘画—月份牌。初期月份牌有相当丰富的题材,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时装仕女、摩登生活等无所不包,后出于商业盈利的需要,开始通过美女形象与商品广告结合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并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民国时期90%的月份牌是以美女为主题。本文将探析这一现象,研究月份牌中的女性图像叙事。

从知网收录的文章数据来看,从1996年开始,2001年后国内学者对月份牌的研究开始增多,相关研究文献至今不到900篇,国内对于月份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装设计、广告招贴设计、绘画风格变迁、民国女性形象变化等几个方向。就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变化,一些学者认为月份牌上的女性是民国女性形象变化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女性解放进步的象征;王树良教授则认为摩登女郎形象依然体现了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是对女性的一种物化,并不能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笔者认为,月份牌女性虽然依旧在男性构建的审美框架之下,但取材来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女性的变化,虽然不能代表女性自我意识已觉醒,但是能反映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同时月份牌女性的形象也作用于时下的女性,民国时期的女性被动接受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从而引起对自我的关注,促进了民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

(一)清末时期

此时期的月份牌风格更接近传统木版年画,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传统仕女,人物保有古典传统仕女的清瘦之态,标准的柳眼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口、瓜子脸,典型的传统封建社会女性形象。女性的个性化特征被画家弱化,映射出早期月份牌绘画中缺失的女性自我意识:女性所在的场景多为室内家庭场景,或者照顾孩子或者围绕在丈夫周围服侍;女性仅是为了表现家庭生活而出现的附属物,她们的价值在于为家庭传宗接代,女性在潜意识中将自己作为男性依附者,构建自我身份。

(二)民国初期

20世纪初期,传统仕女图像无法满足商品宣传需求,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月份牌画逐渐成为新的流行艺术品。这一时期,月份牌画中的景物被缩小,整个场景被缩减,女性人物在图像内所占的比例提升,占据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作为画面的主要符号出现。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着纹饰相较之前都更加细腻。画面中的女性发型除了戴抹额这种传统发饰的造型外,还有元宝髻等,妆容以淡雅为主,上着传统过腰线的窄袖元宝领上衣,下着裤或裙,袖长到小臂。身材纤细瘦小,平胸小脚,表情平和,端庄文静,没有明显的情绪表露,也少了些清末时期颔首低眉的感觉。画面中的角色多为生活富裕的家庭妇女,人物所处的场景有室内室外,不同主题的画呈现的女性形象却十分相似,女性形象依旧呈现“标准化”“程式化”的状态,人物个性不突出,缺乏活力,传统而保守。

(三)20世纪20年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月份牌流行的顶峰时期,也是月份牌女性形象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月份牌中的女性角色除了贵妇形象外,还出现了头梳发髻,额前留有刘海的年轻女性形象。斜刘海直至耳边或长刘海直至眉前,或留一小绺至额间或两小绺分开至两侧(如郑曼陀的作品《清溪艳影》)。头发长度一般齐耳,分为有刘海、无刘海两种,给人清爽干练、知书达理的感觉(如佚名的作品《折梅图》)。

这一时期画中的女性神情恬淡,不施脂粉,眉眼细长,清丽脱俗,有的着改良的旗装长裙;有的着上衣下裙或下裤,上衣短至腰部,微喇袖管短至肘部(七分袖),外摆呈圆弧状,略有纹饰,两侧开衩,面料常用蕾丝花边、镂空花边等,甚至有荷叶边、流苏等装饰,裙有长有短,长的至脚踝,短的到脚踝上约10厘米处;高低衣领都有,有的甚至无领,此外,还有马甲叠穿。有些女子以绢花、丝带、皮草装饰自身,丝巾不仅会扎于颈部,还会垂于裙边,柔风轻媚,十分动人,而绢花或装饰于鬓角耳边,或装饰于肩部,丝毫不惧媚俗。较统一的服装有体现个性的独特装饰细节。画面中,女学生面带微笑,仪态大方,参与了如游园、钓鱼等娱乐活动,无论是穿搭还是娱乐活动都非常前卫。可见当时的女学生对于服饰穿搭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创意,穿着逐渐体现个人特色。

20世纪20年代末,人物的衣着和背景色调逐步变得靓丽起来,旗袍美女开始登上月份牌,并成为月份牌中最受欢迎的视觉符号。旗袍女郎身着的旗袍款式多种多样,有长袖、短袖、无袖,花色各异,有的还外搭了一件皮草外套或披肩。她们手里分别拿着香烟、鲜花、乐器或洋伞,人物姿态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站姿和坐姿,有时还有两三人的组合形式。画中女子坐姿温文尔雅,自信微笑,露出一条小腿,大胆地看向消费者,打破了传统女性的坐姿。高跟鞋,烫卷发,施重脂粉,涂鲜艳的口红,眼睛大,面露微笑,直视镜头,她们大胆展现凹凸有致的身材,开放、自信中又有传统女性的中规中矩。

这一时期,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洗礼,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运动:女子接受教育逐渐合法化、新文化运动、“天足”运动、废领运动、“天乳”运动等,女性知识分子开始主动追求合法权利。从月份牌画上看,女性形象相比之前身体健全,服装样式增多,表情更生动,笑不露齿,不再是全身包裹严实,部分画中女性露出了脖子、手臂或小腿,冲破了旧社会风俗的束缚,她们展现了更加活泼、自信、奔放的都市女性时尚气质。

(四)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开始,月份牌画面中的女性,神采飞扬,大胆自信,人物的服饰不仅是裙长和开叉高度不同的旗袍,还出现了洋装、西装、礼服、短裤、运动服、泳衣,人物的姿态有站有坐,还有在运动的,运动种类繁多,如网球、骑车、骑马、高尔夫、跳舞等。除了新潮的摩登女郎,温婉贤惠地照顾三两稚童的母亲形象也出现较多。

相比之前,这一时期的画中女性穿着上有更多西方元素,社会角色类别更丰富,出现在各种生活场所,如1933年全运会女子游泳冠军的泳装照和女子飞行员画像,体现了都市社会对女性个性发展的包容性,打破了封建束缚的女性审美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另一方面说明女性身体被视为一种商品,月份牌画是男性凝视的产物。

二、月份牌的身体叙事

从民国开始,月份牌画中的女性形象不断变化,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与清末民初时期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而每一个新出现的女性形象都能体现审美变迁。

(一)女性形象变化

1.外部装饰变化

从外部装饰上看,早期月份牌画中的女性皆着传统服饰,随后穿上了旗袍、西装、洋装、短裙短裤、泳装、运动服、马甲等融合了西方审美的新式服装,袖长从十分到七分到短袖到无袖,领子从元宝领到无领,装饰增加了蕾丝衣边、宝石盘扣,妆容从清新淡雅到浓妆艳抹,发型从传统一字髻、元宝髻到学生短发、时尚烫发,从保守到开放,从传统到中西融合。

2.背景/场景变化

早期月份牌中的女性身处闺阁、家中庭院,或作为画面中男性的陪衬,后逐渐出现在公共场所,参与游园、骑马、打高尔夫球、游泳、骑车等活动,开始参与社交活动和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

(二)女性意识变化

“民国”初期,社会审美崇尚窄瘦,早期月份牌画中的女性服装大多采用能够将脸型修饰成瓜子脸的元宝领。后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上海,同时也把大量的西方文化带入中国,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碰撞,引发了社会思考,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公平。20世纪20年代,月份牌画中出现了着低领、无领上衣的短直发女学生形象,映射出当时短发女学生是社会目光的聚焦点。当时政府禁止剪短发,但女学生却将之变成一种流行。女学生形象不同于传统发髻的短直发,正是女学生对社会规训的一次反抗,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一次觉醒。

20世纪30年代,月份牌画中出现大量旗袍名媛和摩登女郎,穿着时尚,打扮明艳,表情自信大方,是当时女性追求美与个性的体现。同时,画中的女性出现在各种场所,甚至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被绘进画中,侧面反映了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女性不再只是家庭妇女,也能够与男性一样外出进行社交活动,在男性领域也能施展才华。这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又一次萌芽。

绘制月份牌画的画家全是男性,因而绘画始终体现了男性凝视,强调慈母形象,将女性与家庭绑定,又物化女性,让其成为男性的凝视对象。有些学者以此否定月份牌女性形象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一次觉醒,认为月份牌上的女性形象是画家为了确保商品营销效果,符号化传统生活观念与方式,创造满足男性对于女性的幻想和期许的商品,是男性塑造的而非女性发自内心改变的形象,忽视了民国女性客观上发生的变化。这种认定是失之偏颇的。笔者认同月份牌画中女性形象是为了推销商品、吸引男性购买的手段,是对女性的物化,没有摆脱男性凝视。但在客观上,月份牌是社会女性变化的反映,即使是男性审美视角下的时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萌芽,同时也开阔了女性的眼界。女性主动或者被动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潮流,从而促进她们改变并引发女性对自身的思考。

三、总结

清末民初的月份牌画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体现,月份牌画中的女性样本取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形象变化、意识变化和社会审美变迁。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中国传统女性固化的形象,审美变得多样。民国后期的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平等,追求健康、开朗、自我展示、积极上进,月份牌画的广为流传也引发了女性进一步思考,使社会女性关注女性自我本身,促进社会女性在被动接受多元审美后进行自我身份的构建和思考,推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作者简介

张婷,女,苗族,湖南湘西人,助教,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张佳欣.民国时期招贴艺术表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2]马丽娜.老上海月份牌设计形态的演进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

[3]刘芳.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研究(1898—1949)[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4]杨勇.中国清末民国时期招贴形态研究[C]//中国设计师协会,中国美术研究院,成都蓉城美术馆.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316-323.

[5]代丽霞.中西老式招贴的图式比较研究—以穆夏和杭穉英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