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造像的设计艺术

2024-09-23 00:00:00仇家滢代晓昀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大足石刻作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内涵,其造像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这些古老的石刻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深入探索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匠心独运,更能够窥见古代社会民俗与人们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大足石刻;造像文化;地域性艺术

一、大足石刻造像的发展及年代特征

大足石刻修筑于晚唐时期,由于受佛教传入的影响,造像以观音、地藏合龛和胁侍观音为主。众所周知,唐朝女子以胖为美,这使得唐时期修筑的造像形态丰盈圆润、气质浑厚,服装具有衣纹细密和薄衣细纱的特点。

五代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群数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 众多新题材造像登上艺术舞台,如《药师经》《陀罗尼经幢》等,这些佛像多以造型小巧、神情潇洒、纹饰华丽、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而闻名。比如第273号千手观音、第281号的东方药师等,仪容雕刻精细,气质优雅好似宋代手笔,薄衣细纱又宛如盛唐之风 ,其风格样貌如图1所示。

宋代造像题材广泛,以观音像为主,这依赖于当时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优雅事物的追求。两宋期间的造像多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从侧面体现了宋代人喜闲情雅致,其人物特征鲜明,有体态修长 、衣着华丽等特点。如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其整洁的衣冠、华美的璎珞和精美的珠串配饰无不彰显身份的华贵,飘带花簇又尽显优雅,精细面容衬托出神情的平静,用流线刻画造像,线面结合极具民族风格。这些雕像保存状况较好,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二、大足石刻造像形态寓意

(一)盛唐遗风:石刻龛中透出天王威武气象

大足石刻造像保留了盛唐遗风,气质浑厚,眉眼清晰可见,如第5号龛毗沙门天王。该天王像以战功题材为主,是盛唐时期帝王权力的象征,也表现了大唐盛况下君临天下之气概。龛中的天王造像头戴高冠,身披战甲,腰佩剑,两眼怒目圆睁,尽显霸王威武之气,俨然而立,像一位唐朝武将,体现了对“神”的崇拜。天王周围的众神像也被人们供奉为守护神,祈祷着民间安乐祥和的生活。

(二)神近人间:观音富有神韵,端庄温婉

观音造像的神态、气质有别于其他造像,观音造像面容更加清秀,时常面带微笑,眉梢上扬,显得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因此,菩萨神灵与世俗人民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近了。大足石刻观音造像没有男女之分,但在佛教艺术发展中,观音形象逐渐趋向女性化,因为女性形象更能体现柔美、善良、温和等特点。在大足石刻中,观音造像原型都来源于当时民间女子的端庄形态,其瘦削双肩、细长脖颈、华丽配饰都符合传统文化中高贵女子的形象。如北山第125龛数珠手观音,具有如洛河之神的风姿,在山岩的衬托下,璎珞满身,神态表情温婉,体现了女性温文儒雅的特征,身材犹如少女般窈窕,站在莲花之上,衣袖飘飘,既拥有少女般的气质,同时也不失菩萨的神圣威严。

(三)善恶有报:养鸡女形象体现因果循环

大足石刻造像,刻画的不仅有神像,还有人像,如地狱变相龛中的“养鸡女 ”。养鸡女身处地狱,被魔鬼像围绕,意在奉劝人们勿杀生,否则就要经受地狱轮回之苦,佛教的因果报应被传播开来。养鸡女的塑像展现了一位勤劳仁慈的农民女性形象,其造像面目雕刻清秀,体态修长,头发盘旋宛团,服饰宽松,袖口宽大。工匠通过衣着的宽大对比来体现妇女玲珑的体态和朴素的装饰,尽显农家小人物的朴实端庄。将朴实的形象设立在地狱魔鬼造像旁,冲淡了人们对魔鬼形象的畏惧感,衬托了养鸡女的亲和感,甚至对这位妇女产生同情。对比传达的佛教教义,其艺术手法不禁让人感叹。

二、大足石刻造像图案研究

(一)大足石刻的造像魅力:佛道两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与传承

造像的内容以佛道两教造像、花卉鸟兽等为主体。大足石雕的“五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组,其类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以下文章重点对宝顶山进行详细的剖析。

宝顶山的俯仰造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佛教艺术为主体,以“卧佛”为代表,采用创新型构图。从侧面观察卧像神态安详,佛前陈列了许多小型造像,一大一小、一正一侧,与卧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艺术上表现为抽象化特色造型。再如圆觉洞中的菩萨彩像,分别布置在东、西两侧,其造像面部带有笑容,线条纹理清晰,神态、姿势无不显示其雕工精湛。在服饰上,薄衣细纱有层次飘坠的流水感,身后的云雾笼罩侧面烘托出神圣悲悯的气质,采用动静结合和分布有序的视觉表达方式。又如柳本尊行化图,其造型特点主要集中在细节刻画上,衣冠饰品璎珞珠串环身,颜色轻快明朗,体现了古今美学相结合的和谐感。

(二)大足石刻的色彩艺术:宗教象征与审美表达

色彩在人类心理和感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足石刻的妆彩既有宗教感染力又具有指引力。大足石刻是集佛、儒、道三教文化于一体的造像群,以佛教为主,在佛教中用不同颜色象征不同类别的物体,谕示经论教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阐释佛内涵。造像的色彩搭配主要体现了符合宗教文化象征的本土特色。然而,在中国传统思想“塑绘同源”的背景下,大足石刻不仅展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还体现了对绘画色彩极高的审美追求,呈现了中国绘画艺术装饰性的最优效果。大足石刻造像色彩风格清雅秀丽,造像色彩以石青、石绿冷色为主。在佛教色彩艺术中,色彩含有佛学教义独特的隐含意义。工匠在造像中融入红、橙等暖色基调,与原本石青冷色形成冷热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色彩装饰的特点。

石窟造像群多以大面积色彩展现宝顶山的摩岩像,造像以朱砂红为底,衬托衣着上的大片纯绿色,通过与摩岩石窟群的对比,展现其鲜明的色彩。大足石刻造像在色彩统一方面手法独到,以红色为背景,石青和石绿互为对比,用青黄白黑装饰发簪、珠串、配饰等,多种颜色交相呼应,不仅丰富了色彩种类,也区分了色彩的深浅浓淡。与此同时,为避免高纯度颜色间交叠产生的视觉色彩错视,工匠们在绘涂过程中采用金色、黑色、白色线条搭配以缓冲高对比色彩的视觉冲击感,从而实现色彩的层次分明。圆觉洞中,佛祖和菩萨造像中红色背景和蓝色云朵交接的地方以白色线条勾勒,使得两色碰撞而不显突兀,弱化了视觉对比度,线条处理在造像服饰上也应用广泛,一方面放大了造像的细节轮廓,使得造像更加立体,另一方面使得服饰更加柔和自然,避免了视觉错视。

(三)大足石刻造像的云纹装饰

1.云纹装饰的艺术概况

云纹作为华夏最古老的纹样装饰之一,由印度教装饰艺术传入中国,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后发展迅速,中原地区的广泛使用便逐渐被引入佛教艺术装饰中。在印度教中,飞天形象是常见的云纹装饰。随着文化的传入,云纹在佛教艺术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早出现在北方的莫高窟壁画中,它既表现了天空中客观存在的云朵,又是装饰天空中飘飞的云。直到魏晋时期,云纹从飞天到窟顶的平棊装饰,并由此在佛教艺术装饰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唐代繁荣的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大促使装饰纹样的创新融合,北方莫高窟发展达到顶峰。直到晚唐以来,北方罕有石窟修造,而南方地区大足石刻成为另一个石窟艺术高峰,其云纹装饰主要集中在佛像、菩萨像、四大天王佛像中,纹样造像繁多、风格独特,是晚唐时期的主流装饰纹样。

2.大足石刻造像云纹的基本样式与构成

在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艺术中,通过点缀修饰造像面部、体态以及饰品来体现佛像的庄严神圣,其中云纹表现最为突出,它不仅被运用于造像人物装饰,窟壁四周也用云纹装饰,随着装饰面积的扩大,云纹给造像带来了全新的元素。大足石刻云纹种类繁多,以以下三种为代表:

(1)如意云纹是由唐朝朵云纹演变而来,在宋时应用广泛,其主题造型为两侧是卷起的云朵造型,中间是桃心形状的凸起部分,在第180号龛主要雕刻在造像左右侧壁上方,如意云纹的描摹图像如图2所示。

(2)烟云纹一般为“之”字形,用轻盈离散的形态来表达仙境的神圣。其主要被用在宝顶第14 、18 、15 、20号龛檐边装饰正壁、侧壁。其描摹如图3 所示。

(3)祥云纹是由两条抽象的线条构成的封闭云朵图案,带有较长的云尾,根据云头、云尾的多少可分为单头单尾和多头多尾。该云纹主要用在第5号窟后外壁、第2号龛、板昌沟毗卢佛、菩萨底座下方、佛袈裟、东岳大帝御衣。其描摹如图4所示。

3.云纹的设计内涵

云纹在大足石刻造像装饰艺术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样式、多样的设计表达、深邃的设计意蕴,折射出唐宋时代人们的精神与信仰。

其主要设计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光明的象征:佛教用光明来形容现实之美,佛、菩萨用光明照亮黑暗,以此普度众生,消除一切痛苦。大足石刻的云纹代表佛光普照,例如地藏菩萨三善道,由此可以看出云纹体现了佛教信徒对光明的向往。

(2)神仙意境: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鬼神的地方一定有云雾,为本就神秘的故事增添一抹奇幻色彩。在佛教刚传入中原地区时,人们把佛祖、菩萨与神明并列供奉,加之巴渝地区又是神鬼论的发源地,在造像中引入云雾般的云纹特征,凸显了巴渝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宗教色彩。

(3)吉祥如意的意境:“紫气东来”“祥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和好运,以云纹为代表的造像,承载了民族精神和吉祥寓意。如宝顶山第14号佛像中周围遍布如意云纹和烟云纹,不仅表现出佛光的神圣,还承载了吉祥美好的念想。

三、结语

大足石刻既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博大,传承与弘扬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精神,促进其深厚的艺术基因结合现代创新媒介传播,让大足石刻造像设计的艺术光芒持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闪耀。

作者简介

仇家滢,女,汉族,浙江乐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代晓昀,女,回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周颖.试析大足石刻多元宗教文化的表征[J].中文信息,2018(3):296.

[2]彭丽媛.大足石刻之宝顶山造像艺术的审美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9(6):67-69.

[3]柯金芝.大足石刻世俗女性造像造型分析[J].美术文献,2020(2):55-56.

[4]周启凤.大足石刻佛教造像服饰浅析[J].视界观,2019(21):63-64.

[5]陈亚芳.回向与流响:大足石刻造像中宋代舞蹈风貌考辨[J].艺术评鉴,2020(2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