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自汉晋时起,便有中原王朝对内迁归附中原的游牧民族首领封以爵号,授以金印、诰券,以示安抚的传统。有明一代,“忠勇王”也先土干为唯一一位附明内迁后被册封为王并获赐金印、诰券的故元蒙古旧部。明成祖在也先土干附明之初便对其授以王号,赐金印、诰券,此举打破了明初“非军功不封爵”的祖制,又开册封内附异族首领为王之先河。明廷对“忠勇王”的册封既是出于对前朝世爵的礼遇,欲借封王赐券之手段达到招徕故元旧臣、树立明君形象之目的,又暗含明廷行开明民族政策、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考量。
关键词:明朝;“忠勇王”;金印;也先土干
中国古代,自汉晋时起,便有中原王朝对内迁归附中原的游牧民族首领实行册封的传统,其封号有“王、侯、君、长”,中央王朝亦会对受封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金印,作为中央政权对边域民族首领拜封爵号的法定信证,以表中央王朝对其少数民族首领身份的认可。中原王朝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赐金印者多,然金印传世者少,现存少数民族首领获赐之金印以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三方魏晋金印最为典型,即“魏归义氐侯”印(图1)、“晋归义羌侯”印(图2)、“晋归义氐王”印(图3)。
此三方金印虽非同一王朝所颁赐,但其形制、规格、引文格式与内涵却大体相同。[1]三方金印皆为驼纽方台,高在2.5~3厘米,印面边长在2.2~2.3厘米,驼纽金印之驼呈跪姿,微现双峰,以平行短斜线表示毛纹,匠意简率。印文落尾直言王、侯,以示中央王朝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之安抚与礼遇。有明一代,中原王朝亦有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爵号,授以金印之举。
洪武至永乐年间,明廷曾多次与北方蒙古发生战争,致力于消除故元势力对明朝的威胁。明成祖即位后,除数次北征故元势力外,还积极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2]永乐时期,蒙古各部内斗不断,一些在内部斗争中失势的故元将领,为求生机往往会选择归附明廷。明廷对归附的故元皇族、贵人于政治上极为优待,为使蒙古贵族“生者感恩,归者孝顺”,达到“未降者思归”的目的,明廷在政治待遇上给予归者高官厚禄,封王赏爵。明廷统治者对故元东蒙古(鞑靼部)领主金忠封以王号,授以金印、诰券即为对降明且内迁的少数民族首领礼遇的典型。
金忠原名也先土干,为元世祖时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家世为元朝名门望族。史料载:“金忠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至上庄堡,率妻子部属来降。”也先土干曾上书明成祖言:“臣也先土干,穷处漠北,旦暮迁徙不常,又见忌十阿鲁台,几为害者屡矣,危不自保。仰惟陛下……谨率妻子部属来归,譬诸草木之微得依日月之下,沾被光华死且无憾,谨昧死陈奏。”[3]是时,恰逢明成祖北征无功之际,“上闻也先土干虏既畏服,封之为忠勇王。土干感激,请捍北边”,又赐名“金忠”,给金印、诰券,命坐列侯下。然明廷赐也先土干之金印已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明廷对“忠勇王”也先土干授以王号,赐以金印、诰券是明蒙间互动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从中亦可看出明王朝对待故元蒙古诸部积极的政治态度。从微观视角看,明朝统治者对也先土干封王赐券是为彰显对前朝世爵之礼遇,是出于明廷欲招徕故元旧臣、树立明君形象的政治考量。
(一)礼遇前朝世爵
明廷对归附且内迁的故元皇族于政治上极为优待。“永乐末年,也先土干来归,赐姓名金忠,封忠勇王,奉朝请,其禄俸傔从,在公之下侯之上。然累加太保、太子太保等官,又在京及典兵出征,非四夷封爵比也。”[4]对忠勇王的册封无疑有笼络故元旧部之意,且也先土干为前朝世爵王侯,附明之后仍封以王号,是取“前代王爵,不足再论”,但“仍宜王爵而改封之”之意,此举彰显了明廷对前朝旧臣之优待礼遇。也先土干附明后的官职变动如表1所示。
明廷加封也先土干“忠勇王”,赐金印、诰券,以示礼遇,提升了也先土干及其部众附明后的归属感,使其迅速完成从“故元旧臣”到“明廷将领”的政治角色转变。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精于骑射,在附明后深受朝廷礼遇,为表效忠明廷之心,往往行从征戍守之举,功勋无算。也先土干自附明后亦颇立战功,比肩勋旧,其子侄后代亦对明廷世代效忠,诚心归附,无反叛之举。
(二)招徕故元旧臣
有明一代,在众多附明的少数民族将领中,属也先土干(金忠)爵位最高且得获诰券。他也成为永乐时期罕见的一位“异族”兼“异姓”王。除了授予官职外,明廷还予以其重赏,“赐金印、朝服、公服、玉带、织金文绮衣,黄金一百两,白金四百两,钞二千锭,纻丝五十表里,纱罗绫各二十匹,鞍马二匹副,牛百头,羊百头,居第床褥器用薪刍咸备。”[4]
明廷对也先土干的封赐足显其笼络故元旧部之意,可使对局势持观望态度的其他蒙古集团选择归附明廷。也先土干虽有朝廷所封的“忠勇王”名号,但实为明廷向北元所展示的“政治橱窗”。
(三)树立明君形象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自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因此,在即位之初,明成祖渴望树立“盛世明君”的形象,营造“四夷尽臣”“八方来朝”的盛世图景。明成祖便下谕曰:“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远人来归者,悉扶绥之,俾各遂所欲近……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5]也先土干的率众来属符合朱棣给自身树立的“盛世明君”形象的主观需求。且也先土干附明之际正值朱棣第四次北伐无功之时,其归附满足了明成祖对四夷归化的渴望及好大喜功的心理,故此也先土干得以被封王赐印。
明朝统治者作为理性人,在颁布政策或作出某项决断时皆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维护专制统治中央集权为毕生追求。明廷对也先土干的封王赐印从表面看是为礼遇前朝旧臣,起招徕故元旧部、树立明君形象的作用,但究其深层意蕴则是明廷实施柔性民族政策的表现,是明廷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
(一)显华夷无间以张开明民族政策
在继承元朝大一统的基础上,明朝于政治上采取了更开明的民族政策,实施更为温和的治理方式,善用招抚等和平手段,使得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以更进一步。朱元璋定鼎中原后,曾多次致书北元统治者,称只要臣服明朝,就可为一邦之主,并言:“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5]对于附明的外蕃首领或是来降的北元官吏,朱元璋通常都授予其文武官职,更有甚者封爵以待,以示族别虽异但只要诚心归附亦可重建功业,名载青史。
朱元璋时期“华夷无间”的民族政策被明朝后代君王所承袭,朱棣登基后,也以实现“天地清宁”“华夷绥靖”为己任,且曾多次宣扬“华夷本一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5]。永乐年间也先土干归附之时,明成祖曾言:“尔今顺天道而来,当君臣相与共享富贵”,并上谕文武群臣,“远人来归,宜有以旌异之”。明成祖时期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平等待蒙人,以平等待蒙军”,抛弃了划分民族等级的做法,对如也先土干之辈封赐则是以行动践行了对待少数族群“华夷一家”“一视同仁”的态度。
(二)会通中外巩固中央集权
明廷在授予也先土干也王号时使用“忠”“勇”的字眼,一方面表现出明朝统治者希望被封为“王”的异族将领能效忠本朝,另一方面明廷所授予的王号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是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媒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封王爵的行为,使得被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其封号般或“忠义”或“忠勇”。
也先土干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附明并内迁后仍被册封为王,然其虽有“忠勇王”的名号,但其爵位和传统意义上的王位并不一致,也先土干之“忠勇王”封号并未被授予实质的治理权,真实爵位也仅在公侯之间。明廷对也先土干授以王号,赐以金印,仅是对其异族领袖身份的认可,并不代表其在明朝政治序列中的真实地位。由此可见,明廷对也先土干的封赐是在不威胁中央集权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既能彰显笼络前朝世爵之意,又能使其为明廷从征戍守,对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所助力。
本文对故元东蒙古(鞑靼部)领主也先土干附明内迁后被册封为“忠勇王”,赐金印、诰券的原因进行探究,一方面可管窥明朝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又能对明朝的族群政策有更精准的把握。封与不封之间,无不渗透着传统中国哲学深刻的政治智慧。
基金项目
2024年度青海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明朝少数民族首领受赐铁券研究”(项目编号:24GH03)阶段性成果;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明朝少数民族首领受赐铁券之政治功能研究”(项目编号:39M2024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子衿,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三方魏晋金印考述[J].文博,2012(4):48-51.
[2]李祥东.明朝永乐时期归化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89-93.
[3](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明)王世贞,撰.魏连科,校.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杨士奇撰,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