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生命之源和自然界的常见物质,自古以来便是哲学家们思考和阐释自然、辩证、历史、价值和美学等哲学主题的重要对象。在不同文化与哲学传统中,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而且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李中锋和张朝霞所著的《水与哲学思想》从哲学表达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和阐述了中国水文化体系以水为特质、以水为对象和以水为媒介的哲学思想,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与水相关的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传承性。
作者认为,水与哲学思想的关系是人们在认识水及从事水相关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水的物质形态、象征意义、美学特征等都延伸出了相对应的哲学思考。该书重点从自然观、辩证观、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介绍了水与哲学思想的密切关联。
以水为源头的自然观。水在古代哲学中被视为生命的起源。古人观察到水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既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也是大自然不断循环的重要媒介。《道德经》中,老子将水喻为“ 道” 的体现,认为水柔软、包容、无形而无不在,正如“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该思想不仅强调水的本质特性,还寓意宇宙间道的运行法则。水的流动性和变幻不定也被视为自然变化的象征。古代哲人通过观察水流,领悟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万物的生灭循环。他们相信水的运动反映了宇宙的规律,而对水的理解则是揭示天地变化之理的钥匙。正如《易经》所言:“润下作坎”,水的特性代表了变化中的阴阳互动以及事物发展的多变性。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源自然观,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更是古代哲人通过水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生命本质及宇宙奥秘的重要途径。
以水为对象的辩证观。水的特性与作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如清与浊:清水象征纯净与生命力,浊水则常被视为污染与腐败的表现。然而,清水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因环境因素而变浊,而浊水经沉淀净化处理又可以变清。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水质的动态性,也从辩证的角度反映了清与浊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在水的作用方面,水兼具利与害。充足的水源可以滋养生命,而水源泛滥则可能导致洪灾。人类对水的利用和管理,体现了对其利害辩证关系的解读与应用。水的复杂特性告诉人类,应理性看待事物的辩证特性,认清矛盾范畴,处理好平衡关系。
以水为镜鉴的历史观。水作为自然界最柔和却最有力量的元素,历来被思想家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通过水的流动与变迁,古代先贤们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无常与运动不息的本质。水是滋养万物的源泉,却又时刻流逝,无法停留。水的流动不息启示人们,历史虽有其规律,却又变幻无常,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应当以包容的态度面对变化,顺应时势。历史的每一瞬间都不可复制,只有铭记过去的教训,才能在未来的选择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先贤以舟水关系警示统治者,强调治国理政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的福祉,统治者的权力来自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以水为德的价值观。古代先贤将水视作德的象征,构建了一套以水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经》提出“ 上善若水”,意指最高善行如水一般,无私而谦和,滋润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人通过对海的观察,得出了心胸宽广者方能成就大业的结论。这种价值观突出了多样性和接纳的力量,提醒人们要以宽广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个性。以水为德的价值观蕴含深厚的哲学智慧,它不仅是对水之特性的描述,更是对人类道德品质的期许。水的利他性和包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启示。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世界和内心纷扰,这种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保持正确方向与信念。
以水为美、以水为乐的审美观。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水被视为一种极具美感和艺术哲思的自然元素。孔子曾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他对水的赞美和对智者内在品质的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水成为古代诗词和绘画的重要题材,进一步丰富了以水为美、以水为乐的传统审美观。如国画艺术中,画家们热衷于描绘自然山川间的流水,水的形态在画中千变万化,或静或动,或细流或洪波,皆蕴含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宋代的水墨山水画,更是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用墨技巧,生动再现了水的灵动与清雅。通过水,古代文人雅士们找到了表达自我、探索世界及其规律的途径,这种对水的赞美与思考,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辨。
总之,水作为哲学和艺术的对象,不仅启迪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也塑造了各类文化和哲学传统中的核心理念。未来随着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水的哲学意蕴将更加丰富与深刻,并在构建人类的精神世界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沈雪宸(2000—),女,安徽阜阳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