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语境下,为了更好地适应融媒矩阵化发展的传播规律和观众日趋多元的审美需求,出镜记者应依据不同新闻事件,转换身份角色以贴合新闻现场,成为视频新闻vlogger、社情民意“小侦探”、文化生活“体验官”等。本文从个人IP的打造、交互形态的创新、平台矩阵化发展这三个方面寻求路径,解构出镜记者的身份定位,使报道既充满情感温度又具有思想锐度。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角色转换;身份定位;融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7.032
1. 出镜记者的身份概述
1.1 传统新闻出镜记者的身份定位
传统出镜记者出现在电视媒体发展的初期,区别于文字记者和广播记者,出镜记者特指在镜头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进行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而出镜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目击式”的新闻报道方式直击事件现场,减少了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耗,让报道更具有真实性。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媒体出镜记者的身份定位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是权威信息源之一[2]。记者在镜头前边观察边报道,真实还原事件,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互动感和参与感,继而增强新闻现场报道的权威性和纪实性[3]。
1.2 融媒时代下出镜记者的身份定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和接收习惯的改变,新闻出镜记者的身份定位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融媒体时代以短平快的叙事节奏、鲜明生动的内容表达为特征的短视频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要传播形式。大批由传统媒体制作的新媒体节目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亮相,大屏小屏结合,双向发力。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趋于生活化叙事,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性更为突出,语言样态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从原有单一化导向的身份结构——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转变为新媒体vlogger、体验官、探寻者等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加之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短视频传播样式,解构新闻事件,完成鲜活报道。
2. 现阶段出镜记者转型所面临的困境
2.1 报道逻辑混乱:为什么说?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的首要问题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而说?”通常在面临一些与观众有距离感的事件或者事件来龙去脉较复杂的情况下,只顾着张口吐字,却忘记了为什么而说?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报道逻辑混乱,也就是出镜记者在开始报道之前没有就事件的起因经过形成清晰的叙事逻辑,导致表达没有重点,层次不明。通俗来说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结果是报道完毕,观众听不明白,引起误会和歧义。
2.2 语义表达不明:怎么说?
现阶段我国的新闻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生硬的模板式、导语式表达。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机械地使用相关术语、语音标准性差、辞藻堆砌过多等问题。在叙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一些如“我想”“然后呢”“我现在”等连接词来体现叙述的人格化,但过多采用,就会造成语言零散、啰唆,整体表达的流畅性会降低,进而对报道产生负面效果,影响受众的收视体验。
2.3 用户思维缺乏:为谁而说?
面对融媒体矩阵联合发展的新形势,出镜记者要有明确的受众思维——我在为谁而说?新媒体平台当中的主要用户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而现今仍旧有大量的传统媒体单位,打着融媒转型的旗号,但其内容生产方面依旧是老路子——一稿多发,新媒体端的内容照搬电视端,做不到内容表达的创新呈现,究其原因,是用户思维缺乏的表现。
3. 出镜记者角色呈现及角色转换的策略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的角色呈现要更加注重受众的多元需求。在“全民皆记者”的融媒业态中,出镜记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打破固有的身份界限,用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身份角色,使报道内容鲜活生动,达到观众接受度高、受众群体扩大、传播效能提高的作用。力求在温度与锐度,亲和与权威的报道范式里体现融媒时代电视节目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价值意义,为传播中国故事提供新的力量。
3.1 多角呈现:打破单一身份类型创造鲜活报道
3.1.1 新闻事件的分享者:视频vlogger
融媒体时代发生了从“报道”到“分享”的转变,“报道”到“分享”在表达形式上的转变体现就是从“高位化”“精英化”到“亲民化”“趣味化”,这一转变使传统出镜记者的媒介形象发生变化,拉近了记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各大媒体记者化身“新闻vlogger”,用鲜明的个人风格,通俗的语言完成一条条短视频新闻vlog,成为了聚焦年轻群体传播的主阵地。以一贯严肃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新华社记者张扬在新媒体平台通过“小羊在鲜花舍”账号,发布《两会日记》新闻vlog,记录她作为记者报道两会的一天,从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了解了两会的多个侧面,立体地展现了不为观众熟知的两会面貌,提高了观众对两会的认识。新闻vlog以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为主线,加以更灵活可感的叙事节奏,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使两会报道走下高台,走入人心,提高了传播效能,做到了情感温度与思想锐度的统一。
3.1.2 社情民意的探寻者:小侦探
探访社情民意,走进群众生活,融媒时代的出镜记者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线贯彻到底,真听真看,热心寻访,鲜活报道,传达民声,解析热点。在面对一些距离观众较远的报道选题时,观众的探索欲也会随之增强,这就需要出镜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化身小侦探,带着观众的疑问,逐层深入,破解谜题。2021年央视记者王冰冰在《央视网快看》栏目中探寻社区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的报道,以自拍式叙述开头,用街采的一系列回答引出报道主题,深度揭秘全科医生一天的日常,解答观众对于全科医生的疑惑,点击率破万,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而在新媒体时代做好这样的“小侦探”,则需要出镜记者在将新闻事件客观公正表述的基础上,提高“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设置悬念、逐层深入,最终破解谜题。
3.1.3 文化生活的参与者:体验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提高。国民的文艺花园百花齐放,各类形式新颖的文化节目层出不穷。此类报道中出镜记者就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广大观众的“体验官”,替他们听、看、尝、闻、试。除了真听真看真感受,还需要记者真体验真参与,为观众测评美食、制作攻略、打卡体验。2023年末甲辰龙年春节到来之际,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融媒体的春节系列报道中有一条《年货市场里的“新”意!》记者观察到县城年货发生了新变化,短片开头“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大家是不是还在为准备年货而烦恼?”一句朋友式的问候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继而引出年货市场的新变化,随即开始以“探寻者”的角色多方采访年货销售商,了解新年货的情况,最后转变角色成为“体验官”,自己买一套新年货回家亲自品尝,在节目的最后讲述真实品尝后的感受。2分钟的报道,从探寻的角度入手,以体验为最后的落点,从最初的旁观式报道到真实参与民众的文化生活,完善了报道的完整程度,提高了观众的代入感。
3.2 转换策略:塑造平台特征助力高效传播
3.2.1 媒介形象:打造个人IP
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要想在新媒体平台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出镜记者强化个人风格,打造个人IP,塑造新媒介形象。
(1)有声语言:个性化表达
出镜记者在打造个人IP时,语言表达首先要避免诘曲聱牙,要做到通俗易懂。其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条有特色且有记忆点的个人标语,增强观众和用户对出镜记者的印象。同时注意构建“同伴”式、“亲密朋友”式的语言风格,做到和观众平等交流对话。语言上还可以结合新闻语境,有机结合当下热点或网络热梗,合理制造引流点,与观众心中熟悉喜爱的事物和语言做链接,在传播效果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音情绪上,出镜记者要在说“人”话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表达。作为镜头前的事件讲述者,出镜记者在特定场合有一定精神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功能,自身语音面貌的积极性对内容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应用得当,就会使整段报道灵动鲜活,趣味感极强。使观众在记者的语音状态里加深对新闻事件的印象。反之如果出镜记者的语音面貌邋遢、不积极。一方面会影响传播效能,另一方面会降低观众对新闻事件发布媒体的公信力。
(2)副语言符号:侧面化烘托
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其次符号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4]。打造个人IP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之外,出镜记者还需要借助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姿态语、服饰语等各种副语言符号来侧面烘托强化新闻主题。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运用与各类新闻现场和主题相符合的符号进行表达,为报道增色。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除夕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为例,在除夕当天的记者连线中,大多数记者在出镜的过程中都身着红装,或在整体服装搭配上缀以红色元素,甚至有记者戴上了可爱的传统虎头帽来应和春节喜庆吉祥的氛围。如果这些符号语和出镜记者表述的内容差距过大或不匹配,便会使报道呈现不匹配的状态。所以在不同的场合身着不同的服装,巧用不同的道具,都会对报道内容起到强化作用,使出镜记者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2.2 报道形式:沉浸式交互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也带来了采编播形式的不断创新。出镜记者的报道形式由“旁观式”趋向于“沉浸参与式”,要求出镜记者的报道,做到自身与新闻事件,自身与观众,观众与新闻事件,三方双向深度交互。出镜记者要在报道的过程中让观众有“记者是在真参与、记者是在真体验、记者在为自己讲话、自己与事件有关”的感觉。以上文当中央视记者王冰冰探访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报道为例,在这个报道中,王冰冰以探寻的方式开场,逐层深入,将观众代入新闻事件,加强沉浸感,再以民生关切的话题进行切入,对观众的第一次发问,就是该报道的第一个交互点,在观众心理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观众就参与进来了。这个交互点即记者与观众的交互,也是观众与新闻事件的交互。而在后面,王冰冰亲自体验全科医生的一天,采访问询医生和患者,从多个层面解读全科医生,就是记者与新闻事件的交互。无数的交互点,让报道更鲜活,也让观众能够沉浸式地了解记者所传递的内容,真正做到高效传播。
3.2.3 媒介平台:矩阵化发展
融媒体时代各大传统媒体都在新媒体平台建立节目和账号,用新媒体节目作为对电视节目内容传播的补充和延伸,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扩大传播效能的一大突破。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使媒体的服务对象从“观众”变为“用户”,传播策略从“传者中心”变为“用户至上”;与“观众”时期相比,“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评价权[5]。这就需要出镜记者分析各大新媒体平台各自内容传播的形式和策略、推送模式、算法特性、用户画像。构想出镜内容和表达样态时,结合对这些内容的分析,综合考虑各平台的页面交互情况,用户对不同平台的使用偏好和喜爱的表达方式与新闻语境结合,完成各具特色的新媒体新闻报道。同时要注重各个平台之间内容上的关联性和互相补充性,要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看点,才能够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矩阵化发展。
4.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出镜记者积极转型,不断提高报道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新闻场景下,出镜记者要以明确身份定位为基础,以民生关切为切入点,灵活地选取调用各种不同的角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样结合,灵活转变。用“vlogger”“小侦探”“体验官”等这些有趣好玩的角色形式,解构复杂的新闻事件,使观众真正能听懂,能看明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不使出镜记者的报道囿于另一个桎梏。同时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用新媒体有趣好玩的表达方式结合记者自身的专业性表达,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打造记者个人IP,探索多元交互,助力出镜记者角色转换,打造新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8-29.
[2]刘兰英,陈园.电视新闻叙事中声画游离现象规避的实践路径[J].视听,2023(12):123-125.
[3]满熠.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创新呈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6):65-67.
[4]刘婉婉,刘玉,汝雷.新时代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2):8-12.
[5]陈杏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化生存"探析——以主持人撒贝宁为例[J].传媒,2020(1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