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内部运营管理提出全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持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问题,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控制成本费用支出,从而为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本文简单阐述高职院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结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问题;建设策略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和应用内部控制体系,利用其在资源配置优化、风险问题防范等方面的优势,为院校健康发展提供助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在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建设和运营内控体系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始积极扩大生源数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国外院校竞争冲击不断加大,内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对高校内部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等为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企业内部控制中可以学习和参考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制度、执行流程,为办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2 意义
首先,保证财务数据全面准确。通过内部控制,高职院校可以对财务数据来源进行明确,建立规范化流程对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利用信息化平台有效对接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统一数据口径标准,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了解内部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各类决策的制定和管理流程的完善提供支持。其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类型风险问题,其引发因素主要有主观意识、操作不规范等。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控制过程中,可以对业务活动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使管理措施覆盖经济事项所有环节,对需要面对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防范,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高职院校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建立规范化的资产采购和管理制度,结合经济事项实际需求进行各类资产的调配,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资产清查和盘点,从而防范资产流失或者长期闲置问题,有利于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2]。最后,有利于院校健康发展。通过财务内部控制,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对运营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在内部建立高效协同和规范运行的管理机制,结合有关规定进行内控信息的公示,将更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
2.1 内部环境不完善
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缺乏重视,虽然按照有关要求成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但是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设计不够科学,使得内控活动进展缓慢,监管控制效果不够理想。同时,院校没有对内部教职工进行内控有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基层员工缺乏内控意识,对于内部控制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参与内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影响了内控工作的落实力度。
2.2 风险评估不到位
一些高职院校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人才缺乏,无法对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评估,没有针对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和管理措施,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无法为内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3 控制活动待优化
一些高职院校的轮岗制度仅针对中层干部,没有将其覆盖到普通职工岗位工作当中,无法打破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问题,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预算编制方法过于固定,预算编制流程不够规范,预算执行监督缺乏力度,预算分析不够全面,影响了预算管理效用的发挥;高校制定的政府采购制度和流程不够规范,采购预算编制过于随意,增加了风险问题出现的概率;高职院校缺少完善的基建项目管理机制,在设计、竣工、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不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2.4 信息沟通效率低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人才配置严重不足,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没有将其与资产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进行有效对接,不同系统数据口径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内部数据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利用,无法为内控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高职院校信息公开不够全面,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导致教职工对内控制度和信息认识不够深入,无法全面了解最新的内控模式,无法反馈内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不利于院校内控水平的提高。
2.5 内部监督待加强
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内部监督工作缺乏重视,没有成立单独的审计监督部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督,无法及时发现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内控机制的优化。同时,高职院校缺乏对外部监督力量的应用,缺乏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信息公开不够全面,影响了内控监督的实际效果。
3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策略
3.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内控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首先,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其中,内控领导团队的负责人主要是学校领导,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对内部控制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针对内控问题与各个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上而下为内控实施提供支持[3]。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明确在三重一大事项中采用议事决策机制,结合内部控制工作需求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进行岗位设置优化,从而为各项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持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进行人才引入,不断完善人员培训模式,科学设置内控培训课程,灵活选择培训形式,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专项培训,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内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宣传教育,强化所有员工的内控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内控水平。最后,高职院校要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包括行政后勤、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积极搭建一站式业务办理平台,统一业务和财务系统数据口径,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利用,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3.2 加强风险评估管控
风险评估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深入了解风险管理在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从制度层面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定期组织所有员工进行风险管理专项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机构与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全面梳理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环节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结合关键环节和节点编制形成风险清单[4]。其次,高职院校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深入了解风险的出现概率和危害程度,结合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评级,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承受、风险转移等,重点关注风险出现概率较高且影响较大的业务风险,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针对预算编制风险,高职院校要编制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有效分离绩效目标设置和审核岗位,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规范性。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利用信息化系统科学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当风险出现概率超出一定范围时,及时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严格落实风险防范预案,从而避免给高职院校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3.3 优化内部控制活动
高职院校要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持续优化,避免出现模式滞后或者固化问题。首先,高职院校要实施定期轮岗制度,打破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改变过去僵化的工作模式,在充分考虑教职工实施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搭配,加强他们对彼此工作的了解,提高教职工的凝聚力,防范岗位固定可能出现的风险。高职院校要将对各个环节的决策、制定、监督工作相分离,加强审计监察和纪委监察的协同配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管,在内部形成高效协同和互相监督的工作机制。其次,高校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制定战略规划,细化成各个部门的预算目标,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流程,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高校要对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和科学分析,完善资金收支审批机制,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高职院校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采购流程和要求,制定科学详细的采购计划,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采购,从而避免出现风险问题。最后,高职院校要优化基建工程管理机制,实现对项目的全周期管理,比如设计阶段要与各方深入交流图纸、设计等问题;实施中要引入先进技术对各种问题进行跟踪和分析,对布线、管线等进行关注,保证施工质量;竣工阶段要做好数据信息的收集,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竣工决算,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3.4 建设内控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内部控制网格化建设,而且要积极应用信息软件提高内控质量和效率。首先,高职院校要全面梳理现有信息化系统,结合内部控制活动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整合,科学设置系统标准,统一数据信息口径,实现各种类型系统数据的兼容。其次,高职院校要将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包括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教学系统等,加快数据信息的传递和利用。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数据信息收集时间和精力,实现学生资料、学费收入、资产分配、清查结果等数据的共享,而且能够在开展业务处理时为特殊情况的解释提供助力,有效节约沟通和管理成本,避免信息传递误差问题,为内控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再次,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领导小组,合理设置公开渠道和信息标准,针对重要财务数据和涉密资料,在获得有关单位审核后方可披露。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数据披露途径,不但要在学校官网进行信息公开,还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协同宣发,设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渠道,全面收集教职工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及时结合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从而为内控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最后,高职院校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内控系统进行维护,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更新,结合各个部门工作需求进行访问权限设置,利用防火墙、杀毒软件、身份识别技术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
3.5 改进内部监督机制
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不但要对资金收支、政府采购、项目建设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审查,还要积极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注重财务风险的管控,不能将审计目标局限在内容的真实性上,而要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提高审计质效的同时节约审计成本。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加强审计监督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全面梳理内部风险问题,对风险因素造成活动流程受阻的情况进行持续测试和动态分析,准确评价风险问题在内控体系中的影响成本,从而使风险导向理念覆盖审计监督所有环节。其次,高职院校要设立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科学编制审计监督制度和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教育部出台的审计规章制度,不但要对各种类型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还要对领导履职能力进行分析,加强与其他标杆单位的沟通交流,明确审计重点、难点、关键点,及时结合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为内控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审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证据调取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不同部门和各个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比如收费标准、奖学金发放等的审查,资产报告、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的监督。利用新技术手段拓展审计监督覆盖单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进学校内控制度和流程的完善,为高职院校提质增效和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4 结语
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路径得到明确指引,同时也对高职院校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职院校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管理,优化内部控制活动,建设内控信息系统,改进内部监督机制,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超海. 浅谈企业内控体系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2(3):227-230.
[2]戚国伟,雷雯. 治理格局下高校内部控制的构建:功能,体系和运行机制[J]. 大学,2022(4):10-14.
[3]邓睿琪.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优化研究——以四川W院校为例[J]. 中国市场,2022(3):155-156.
[4]李玮,刘军. 基于“一体化”模式的高职院校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 时代人物,2022(35):153-156.
[作者简介]田甜,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