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获取、使用、维护和处置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提出了一套相应的管理模式与策略,以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推动单位整体运营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一些疏漏,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获取、使用、维护和处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通常是组织中的重要资源,包括房地产、设备、机器等。首先,有效管理这些资产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浪费,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固定资产通常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保持其价值至关重要。定期维护和保养有助于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减少早期报废和替代成本。其次,准确的固定资产记录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有助于识别折旧和摊销,确保报表符合会计准则,影响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固定资产数据对业务决策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管理层决定是否投资于新资产、维护现有资产或处置不再需要的资产。最后,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确保组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包括资产报废和处置的法律要求、环境法规及关于资产使用和维护的规定。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定期维护和监测可以减少资产故障的风险,保障生产持续。
2 固定资产获取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1 获取前的需求评估与审批流程优化
在资产获取前,对各部门、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评估至关重要。这包括了设备、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可以避免因获取不合适的资产而造成的浪费和资源闲置。审批流程的优化是确保获取过程高效进行的关键。通过简化流程、合理分工、采用数字化审批系统等手段,可以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缩短资产获取周期,为后续的使用提供保障。需求评估与审批流程优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准确的需求评估为审批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同时高效的审批流程也能够保障需求评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2.2 采购与选型:成本效益与未来维护的平衡
固定资产的采购与选型是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在成本效益和未来维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在采购过程中,成本效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单位需要评估不同供应商、品牌和型号的成本,并结合实际需求和预算限制,选择最经济合适的方案[1]。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资产的长期使用效益,避免只追求短期成本的低廉而忽略了后续维护和升级的高额成本。在选型过程中,除了考虑采购成本,还需要对后续维护的需求进行充分预估。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在后续维护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包括易损件的价格、供应渠道等。通过全面了解设备的后续维护需求,可以在选型阶段就避免后续维护困难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在采购与选型过程中,需要权衡成本效益与未来维护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追求采购成本的最小化,而忽略了设备长期使用的实际需求。相反,也不能过度追求高端设备,而使得初期成本过高,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营。
2.3 资产登记与信息化管理
资产登记与信息化管理是固定资产获取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具有关键作用。资产登记是固定资产获取阶段的基础工作,通过对资产进行准确的登记,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资产档案,包括资产的基本信息、采购来源、规格型号等,为后续的使用、维护和处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对资产信息的数字化记录、查询和分析,提高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实时性[2]。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为资产的统计、分析提供便利,有利于对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资产登记与信息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登记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而信息化管理则强化了对资产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分析能力,二者相结合可以提升固定资产获取阶段的管理效率。通过对多个单位在资产登记与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产管理的单位,其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明显优于传统手段,从而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3 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1 使用阶段的日常监管与维护
日常监管包括对资产状态、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评估。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预防潜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维护工作包括设备的保养、检修、更换等方面的工作。这需要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维护工作的时间节点,既要保证及时性,也要考虑到维护的周期性,以充分利用维护资源,降低维护成本。建立完善的维护记录是日常监管与维护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记录维护的时间、内容、费用等信息,可以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并进行维护效果的评估与分析,为未来的维护计划提供依据。保障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员技能和知识。单位应该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与技能提升,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使用效率的提升与资源共享
在固定资产使用阶段,提升使用效率与实现资源共享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效利用固定资产是单位运营的关键之一。通过优化使用流程、提升设备利用率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作用,提升单位整体运营水平。在不同部门或单位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实现设备的协同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重复购置,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的运营成本。通过引入设备利用率的监测机制,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可能会使原有设备变得陈旧。单位需要定期评估现有设备的性能,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技术更新或设备升级,以保证设备一直处于高效运行状态[3]。总之,提升使用效率与实现资源共享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共享机制、优化使用流程、监控设备利用率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作用,提升单位整体运营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需要关注设备的技术更新与升级,保证设备始终保持在高效运行状态。
3.3 使用阶段的风险管控
一方面,需要对固定资产使用阶段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这包括设备故障、安全隐患、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风险,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管控中,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包括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除了预防措施,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突发状况或风险事件,单位需要能够迅速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小损失并保障安全。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管理体系是保障固定资产安全运行的基础。包括了责任分工、工作流程、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可以确保风险管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对多个单位在使用阶段风险管控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及时识别并有效应对风险的单位,其固定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明显高于那些风险管控不足的单位。
4 固定资产维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1 预防性维护与定期检查
预防性维护是在设备尚未出现故障前,通过定期检查、保养等手段,预防可能发生的故障,从而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4]。其可以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定期检查是指按照设定的周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包括设备的外观、性能、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定期检查的频率应根据设备的类型、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设定。在预防性维护中,需要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并严格执行。这包括维护的内容、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保证维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完善的维护记录是预防性维护的重要一环。通过记录维护的时间、内容、费用等信息,可以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并进行维护效果的评估与分析,为未来的维护计划提供依据。通过对多个单位在预防性维护与定期检查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有效执行维护计划,建立健全的维护记录的单位,其固定资产的故障率明显低于那些未能有效进行预防性维护的单位。
4.2 维护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
维护成本包括人力、物料、设备等方面的费用。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采用成本效益高的维护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维护成本,确保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降低维护成本。在维护工作完成后,需要对维护效果进行评估。这包括设备的故障率、运行稳定性、寿命延长等方面的指标评估,以确定维护工作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维护成本与维护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对维护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可以评估维护工作的成本效益比,从而优化维护策略,使维护工作既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又能控制成本。建立维护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推动维护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设定维护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的指标,并根据实际表现进行奖惩,可以激励维护人员积极参与维护工作。
4.3 突发性问题处理与危机应对
突发性问题通常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故障、事故等意外情况。这些问题可能来自设备自身的故障、外部环境因素等。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原因,可以对突发性问题进行分类,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在固定资产维护阶段,需要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突发性问题的处理流程、应急联系人、物资储备等[5]。同时,定期进行演练,以确保在实际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突发性问题。一旦突发性问题发生,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保障人员安全。随后,需要快速展开相应的恢复工作,尽快将设备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突发性问题处理完毕后,需要对处理过程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估,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式,从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经验参考。通过对多个单位在突发性问题处理与危机应对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突发性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恢复工作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单位,其资产维护的效果明显高于那些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的单位。
5 固定资产处置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5.1 处置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处置策略包括对于固定资产的评估、选择处置方式(如出售、报废、捐赠等)、确定处置时机等方面的决策。制定合理的处置策略是保证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以及单位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至关重要。不同的资产可能适合不同的处置方式,比如可以选择出售、回收、报废等。建立规范的处置程序包括申请流程、文件备案、相关审批等环节,可以保障处置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为后续的资产处置提供了依据。在实施处置策略时,需要控制处置过程的成本,以确保处置后能够保持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需要进行处置效益评估,分析处置后的收益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在资产处置过程中,需要符合环保法规的要求,合理处理可能产生的环保问题,保障处置过程的环保合规性。通过对多个单位在资产处置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合理制定处置策略,严格执行处置程序,控制处置成本并实现效益评估的单位,其处置效果明显高于那些处置过程不规范的单位。
5.2 处置后的信息记录与归档
处置后的信息记录应包括了资产的基本信息(如资产编号、型号等)、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收入(如有)、相关文件等内容,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立规范的归档程序,包括文件整理、编号、存储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保障处置后的信息能够得到妥善保管,并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检索和利用。处置后的信息可能包含一些敏感信息,需要保证其保密性和安全性,避免泄露或被未授权人员获取。处置后的信息不仅是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单位资产运营情况的重要记录。对归档信息的利用,可以为单位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多个单位在资产处置后信息记录与归档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建立规范的归档程序,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单位,其资产处置工作的效果明显高于那些信息管理不规范的单位。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与策略,力图在固定资产的获取、使用、维护和处置等各个阶段实现全面的管理与优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效率,也将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机制,以保证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长期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巍. 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风险控制[J]. 中国总会计师,2022(11):103-105.
[2]钱洪羽.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究[J]. 审计与理财,2021(12):48-49.
[3]杨洁. 基于全生命周期A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4]张国强. 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的思考[J]. 交通财会,2023(7):30-33,59.
[5]张姝敏.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究——以地方高校为例[J].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3(5):102-104.
[作者简介]鄢正利,女,四川泸州人,泸州市龙马潭区财政评审和预算编审中心,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固定资产管理。